实验四 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6页).doc
-
资源ID:35963073
资源大小:40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实验四 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6页).doc
-实验四 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实验内容:构件在弯扭组合作用下,根据强度理论,其强度条件是。计算当量应力,首先要确定主应力,而主应力的方向是未知的,所以不能直接测量主应力。通过测定三个不同方向的应变,计算主应变,最后计算出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本实验测定应变的三个方向分别是-45°、0°和45°。实验目的与要求:1、用电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的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2、进一步熟悉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学会1/4桥法测应变的实验方法设计思路:为了测量圆管的应力大小和方向,在圆管某一截面的管顶B点、管底D点各粘贴一个45°应变花,测得圆管顶B点的-45°、0°和45°三个方向的线应变、。应变花的粘贴示意图 实验装置示意图关键技术分析:由材料力学公式:得从以上三式解得主应变根据广义胡克定律1、实验得主应力大小 方向 2、理论计算主应力3、误差实验过程1.测量试件尺寸、力臂长度和测点距力臂的距离,确定试件有关参数。附表12.拟定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0(一般取Po=lOPmax左右)。估算Pmax(该实验载荷范围Pmax<400N),分46级加载。3根据加载方案,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4加载。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o,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两次。5作完试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6.实验装置中,圆筒的管壁很薄,为避免损坏装置,注意切勿超载,不能用力扳动圆筒的自由端和力臂。附表1 (试件相关数据)实验结果处理弯扭实验数据表格实验总结实验得主应力实验六 等强度梁弯曲试验实验内容:一般情况下,梁内不同横截面的弯矩不同。因而在按最大弯矩所设计的等截面梁中,除最大弯矩所在截面,其余截面的材料强度均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工程中,常根据弯矩沿梁轴的变化情况,将梁也相应设计成变截面的。从弯曲角度考虑,理想的变截面梁,是使所有横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均等于许用应力,即要求由此得抗弯截面系数: 根据设计梁的截面,各个横截面具有同样强度,这种梁称为等强度梁。实验目的与要求:(1)测定梁上下表面的应力,验证梁的弯曲理论。(2)设计宽度不变、高度变化的等强度悬臂梁。设计思路:将试件固定在实验台架上,梁弯曲时,同一截面上表面产生压应变,下表面产生拉应变,上下表面产生的拉压应变绝对值相等。计算公式式中: F一梁上所加的载荷; x一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的距离;E一弹性模量;bx一梁的宽度; h一梁的厚度在梁的上下表面分别粘贴上应变片R1、R2;如图6-1所示,当对梁施加载荷P时,梁产生弯曲变形,在梁内引起应力。图6-1等强度梁外形图及布片图关键技术分析:梁任意截面上的弯矩:根据梁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公式:根据胡克定律得梁表面各点的应变: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如果截面宽度b沿梁轴保持不变,得截面高度为:实验过程1.拟定加载方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0(一般取Po=10Pmax左右),估算最大载荷Pmax(该实验载荷范围100N),一般分46级加载。2实验采用多点测量中半桥单臂公共补偿接线法。将悬臂梁上两点应变片按序号接到电阻应变仪测试通道上,温度补偿片接电阻应变仪公共补偿端。3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实验加载,旋转手轮向拉的方向加载。要均匀慢速加载至初载荷P0。记下各点应变片的初读数或应变与加载力同时清零;然后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仪的的读数,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三次。附表1 试件相关数据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梁的高度h=8mm测试点的宽度bx= mm载荷作用点到固定点距离x=285mm弹性模量E=206Gpa泊松比=0.28附表2 实验数据载荷(N)PP应变仪读数R111平均值R222平均值R333平均值R444平均值实验总结1、 理论计算应力2、实验应力3、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4、设计宽度b=20mm等强度悬臂梁,画出梁的图形。-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