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4单元优质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
-
资源ID:35969297
资源大小:527.08KB
全文页数:1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4单元优质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
1观潮教学目标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5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难点1 .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2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4 .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一、激趣导入,释题,(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1 .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 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2 .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应指导。3 .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 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 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 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局部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 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1 .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 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 .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 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六、说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平静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潮头过后平静涨水2走月亮教学目标1 .会认“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 14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3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语文要素】4 .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教学重难点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0三、说教材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 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 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 富,语言十分幽默,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 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 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二、说教学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 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3 .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三、说教学重难点:1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2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四、说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 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 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 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八、说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学生会非 常自豪,能踊跃地说。再加上课前对蟋蟀的了解,学生已经知道蟋蟀的歌声动听,对蟋蟀 的可爱、有趣早已铭记在心。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旧知迁100移,为学生转换角色,改变学习方式作准备,也为学生开展口语作准备。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和早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 容,学生能很快体会出文章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 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到达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 .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分别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学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 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 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计一下,其它 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学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 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学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到达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 人人自主学习,而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一言堂,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 习的效率。到达设计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的能力。2 .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 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 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在听完介绍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可 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这样促使学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 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学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到达调动学生积极性, 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实现设计理念中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 的“学”决定教师的“教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表达,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 学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 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 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教101 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交流,已经激发了学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 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把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鼓 励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畅所欲言。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有准备地说一段话, 实现读、写、说结合。(五)小结作业,收束课堂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作业环节,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一方面总结收获,另一方 面鼓励学习积极性,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口语交际:保护眼睛,保护视力教学目标1 .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2 .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教学重难点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教学课时1课时一、游戏激趣,引出交际话题1 .开展“视力测试”游戏,让学生直观感受自己的视力情况。依次出示三句话,第一句话字号最大,第二句话字号中等,第三句话字号最小。全班认读, 依视力情况逐级淘汰。2 .引导思考: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感受?3 .小结,揭示本次交际话题:保护眼睛,保护视力。二、交流提供,了解班级视力现状。1021 .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课前完成的视力情况调查表,在小组内依次说说调查到的班级视力 情况。2 .回顾交流过程,引发思考:分小组讨论时,能不能清楚听到组内同学的发言?预设1:能听清。追问:为什么全班都在说,也能听清组内发言呢?预设2:不能听清。追问:怎样才能做到分小组讨论时,彼此不干扰呢?3 .梳理方法:“控制音量,有序发言”是小组讨论的交际礼仪。4 .出示班级视力情况数据图表,师生解读图表内容,全面了解班级视力情况。三、链接生活,分析影响视力的原因1 .聚焦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学会不重复发言,能互相补充。(1)出示教材中的四幅情境图,并提问: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2)以左侧第一幅情境图为例,引导学生交流,学会不重复发言,互相补充:使用平板 电脑多长时间合适?屏幕辐射对眼睛的危害有多大?眼睛与屏幕之间保持多远的距离合适?(3)小结:我们通过补充发言,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趴着使用平板电脑对眼睛的危害很大。 不要重复,学会补充,是小组讨论的有效方法。小组成员音量合适认真倾听不重复、会补充组员1组员2组员3组员42 .方法引路,布置小组讨论:除了图上所示,生活中影响视力的原因还有哪些?小组成员音量合适认真倾听不重复、会补充组员1组员2组员3组员4 (1)组长依据评 价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不合格不打星,完成较好获得一到两颗星,表现优秀获得三颗 星。(2)小组交流生活中影响视力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个别小组讨论声音较大,教师及时干预,提醒小声讨论。103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发现学生找到的影响视力的原因过于单一,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 思考,从用眼不当、病菌侵入和外力伤害等方面说说影响视力的原因。3 .讨论结束,学生依据评价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小结。(1)组长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完成评价表的评比。(2)组长对本组的讨论情况在全班进行小结,肯定组员表现优秀的方面,提出还需要改 进之处。(3)教师小结,着重对全班分小组讨论时的音量大小是否合适进行点评。4 .全班交流生活中影响视力的原因,预设学生找到的原因可能有:在太强或者太弱的光线 下看书,看书写字的姿势不端正,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1)教师从不同角度加以点拨:大家找到的原因大多属于用眼不当,能不能换一个角度, 试着从病菌侵入或者外力伤害这两方面补充影响视力的原因?(2)学生补充影响视力的原因,教师相机点评。预设补充的原因如下:用脏手揉搓眼睛,不注意个人卫生,睡眠缺乏,不喜欢锻炼身体小结: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我们身体免疫力下降,病菌侵入身体,我们的眼睛也会受到伤 害。同学们互相嬉戏时撞伤眼睛,风沙进入眼睛,飞虫进入眼睛小结:这些突如其来的外力伤害也是影响我们视力的重要原因。四、运用方法,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1.做做护眼操,翻开学生思路。1 1)护眼第一招:用力眨眨你的眼睛。请先闭上你的眼睛,再睁开。闭眼、睁眼的动作 重复做五次。2 2)护眼第二招:上下左右转动眼球。眼球向右看,保持数秒。回到正中位置。眼球向 左看,保持数秒。回到正中位置。3 3)过渡: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只需要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行动。接下来,我们再次分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有什么保护眼睛的好方法。4 .小组讨论,形成护眼建议。(1)提示:依据刚才找到的影响视力的原因,从不同角度想一想怎么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如:怎样做才能防止用眼不当?如何减少病菌侵入?怎样防止外力伤害我们的眼睛?(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104(3)教师巡视指导,对讨论声音较大的小组适时干预。(4)小组合作梳理护眼建议,推选发言代表。5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护眼建议,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教师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 生互相补充:(1)生活中正确使用眼睛,如:正确做眼保健操,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和使用 电子产品的时长要适当。(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要挑食,多吃胡萝卜等对眼睛好的食物;早睡早起; 积极锻炼身体。(3)特殊环境下注意保护眼睛,如:阳光太强烈时戴上墨镜;风沙太大时,使用防尘面 罩保护眼睛。借助护眼操,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在交际互动中学会不重复别人的 话,对别人的话进行补充。6 .梳理各小组提出的建议,形成全班护眼建议。五、总结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小组讨论方法的心得、保护眼睛的好建议等方面交流本次口语交际的收 获。教学反思课前,我指导学生调查了解了班级视力情况,看看有哪些同学存在近视情况、近视程度怎 样,并让他们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原因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 胆发言,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拓展思维,加深认识。止匕外,我还以情境图的形 式来翻开学生的思路,展开口语交际。在逐幅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影响 视力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发言,培养学生的交际互动意识,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写观察日记教学目标L引导学生运用好眼、耳等多种感官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语文要素】7 .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的发现,并能表达自己观察时的感受。【语文 要素】1058 .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 .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2 .能在小组内提供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教学准备提前一周布置观察任务,并完成观察记录表。观察对象时间状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照片记录(友情提醒:孩子们,家中的植物,种大蒜,泡黄豆,泡绿豆,蚕宝宝,刚出生的小猫、 小狗,每晚月亮的形态这些都值得你去细心观察!赶快行动起来吧!)教学课时12课时一、课前游戏一一翻拼图,说发现1 .孩子们,玩过拼图吗?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好玩的拼图, 但是这些拼图有些小小的不同,不需要你拼,请你来翻!翻出以后,请你告诉我发现了什么。2 .出示四块不同颜色的拼图(白色、黄色、黑色、绿色),谁想第一个来翻拼图?3 .你发现了什么?白色拼图:是蚕宝宝结茧,变成飞蛾;黄色拼图:是月亮有时圆,有时弯;黑色拼图:是 小蝌蚪蜕变成了青蛙;绿色拼图:是绿豆泡水后变成了豆芽。二、创设情境,学会多感官观察1 .孩子们,刚刚大家翻的那些好玩的拼图都是上一届校园观察科技节活动中的优秀作品 呢!对了,第二届校园观察科技节马上就要开幕啦,这一届的主题是:我是小小观察家。怎么 样?你们想不想参加啊?光有热情可不够啊,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活动要求。活动要求:每位参加校园观察科技节的小选手们,可以把你最近观察的感兴趣的事物,用106照片或者微视频的形式发给我们,当然还得附上一段文字解说词!2 .刚刚大家都特别想参加,那谁来说说最近你观察了什么?(学生答)3 .我听出来了,孩子们,你们的观察对象可真广啊:有些孩子观察的是动物,有些是植物, 还有的是家里种的果子、蔬菜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事物。那你是如何观察你感兴趣的事 物的呢?学生交流后总结。(见图一)4 .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实把你们说的这些观察方法总结一下,就是一首观察法 宝歌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见图二)眼看颜色、大小、长短耳听声音鼻闻气味嘴尝滋味手摸触觉脑想用途、意义眼看颜色、大小、长短耳听声音鼻闻气味嘴尝滋味手摸触觉脑想用途、意义图一观察法宝歌我有六件宝,观察少不了。眼睛看得明,耳朵听得清;鼻子闻气味,嘴巴尝滋味;双手摸一摸,大脑细思考。用好六件宝,微妙全知道!图二5 .孩子们,原来运用好自己的多种感官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许多 充满微妙的事物,它们的变化常常让人感到神奇、惊喜。这些你观察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你参加 校园观察科技节的素材!三、例文引路,学写观察日记1 .孩子们,确定了观察对象,就可以了吗?(不行)那还需要什么呢?(拍照片或者拍视 频,写解说词)这几个当中,哪个最让你为难呢?(写解说词)是啊,拍照片,拍视频,其实 都还好,就是这写解说词,还真有些难度啊,别怕,老师可以帮帮你!2 .要想写好这解说词啊,不同的事物,我们在观察时,它的内容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吧!那 谁能结合你的观察对象,具体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学生交流,老师归纳总结:植物类: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局部的形状、颜色、姿 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动物类:要观察动物的外形、四肢、饮食、生活习性等特点。其他:可以观察它的颜色、大小、粗细等。3 .大家总结得可真好!老师还特地给你们找到了一篇解说词,这可是上一届的一等奖作品 喔,请看。(课件出示:铁皮石斛观察日记)107小作者观察的是什么?(铁皮石斛)它重点写了铁皮石斛的什么?(叶子、枝条、花) 你见过吗?给大家看看它的图片。(2)再看看文字,你觉得这篇“铁皮石斛观察日记”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是因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总结:小作者观察时用眼睛看颜色,鼻子闻味道,动脑子想象“小星星,大舌头”, 动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事物。)(3)圈画出“依然,相比之前,原先,现在,比之前”这几个词语,你明白了什么?(学 生交流后总结:通过连续观察,再进行比较,写出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4)除了写清楚对铁皮石斛的观察,小作者还写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总结:融入了情 感,说出了自己观察时的感受。)四、总结写法,动笔写解说词1 .看,要想写好解说词一点也不难吧:多种感官多观察,变化不同用比较,融入情感吸引 人。其实,我们在写解说词时也可以像这个小朋友一样给这段话加上日期、天气,写成一篇“日 记”。像这样,经过观察,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都写到日记里,就是一篇“观察日 记”。2 .孩子们,现在就请大家参照你的“观察记录表”,为你的观察对象写一段解说词吧!(出 示习作要求)(1)请你用日记的形式为你的观察对象写一段解说词。(2)记得在你的解说词中用上“多种感官” “变化比较” “融入情感”的方法。(3)时间为10分钟。五、根据标准,自评自改1 .根据出示的评价表,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给自己打众。2 .学生在小组内提供,组内互评,选出每组得星最多的作品。自评小组评大家评评委评分多种感官变化比较融入情感3 .请四位小组代表上台朗读解说词,分别介绍:你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108了观察?有什么独家秘笈?全班共评。教学反思开课时,我采用互动游戏,结合平时生活和科学课的初步调查结果,打破学生对习作课的 畏难情绪,唤醒学生的直观印象,初步体验通过留心观察,发现身边充满微妙的事物,为后续 习作搭建支架。接着,我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参加校园观察科技节的情境活动,鼓励学 生参加,调动多种感官,学会多角度观察。最后,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 用上“相比之前,原先,现在”等这样的词语写出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适时记录自己观 察时的感受。因此,在总结写法、动笔写解说词的环节,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语文地三教学目标1 .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语文要素】2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3 .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语文要素】4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教学重难点1 .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2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重点)2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重点)一、交流平台:观察的方法109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1 .(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 光下。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2 .题解: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板书:走月亮)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一)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卵”读“lud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 “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 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局部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二)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重点指导以下读音和字形。读音:鹅卵石(ludn);字形:辨析“招 待”的“待”与“侍候”的“侍”。(三)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 . “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2 .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3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局部,并试着概括每局部大意。(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 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3)指名学生提供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师生总结:“我”和阿妈走过了 “村庄” “溪边”“村道” “田填上”。师: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局部,每 一局部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课件出示:第一局部(13):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第二局部(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11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 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2 .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例句,朗读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1)如,第二个例句有对爬山虎的脚的变化的观察;第三个例句,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 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歌声。(2)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3 .迁移运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丰富 的素材。二、词句段运用:为动物找家1 .根据例如,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表达。2 .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或视频感知“圈、厩、棚”等动物的住所。(1)将不同动物和它的“家”用线连起来。(2)让学生尝试连线,在交流汇报中体会表达的丰富性。注意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 约定俗成的。如,“厩”只能与“马”搭配组成“马厩” 一词,“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 而非“狗洞”(狗洞指的是供狗进出的通道)。3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更多类似的词语,并鼓励积累、运用。第2课时课时目标1 .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重点)2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难点)一、词句段运用:体会表达的准确性3 .初步感知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1)(课件出示两组句子)采用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朗读句子,说说加点 词语的意思。(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读句子,讨论,并 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师总结并出示课件:“逐渐” 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110 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最多”一词,说明隧道最深有九寸,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观察,甚至是测 量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者的观察是耐心而又细致的。4 .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 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从而体会意思的不同, 以及表达的准确性。5 .放手让学生在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表达准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 入微的观察。二、日积月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1 .(课件出示谚语)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谚语短小精练、 朗朗上口的特点。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谚语的理解,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进行 讲解。同时感受先民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品质。(1)立了秋,把扇丢: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用扇子。(2)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 的人捂得严实,有的人那么穿着轻薄。(3)夏雨少,秋霜早: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 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5)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 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 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俗称“小阳春”。3 .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谚语。4 .拓展其他气象谚语,丰富积累。如,(1)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2)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教学反思in本节课的优点在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秩序 井然,气氛较好。在“词句段运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 种形式朗读句子,指导学生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加点词语的作用,并通过朗读的形式再 次进行巩固。最后,我放手让学生在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表达准确的句子,指导学生学会举一 反三,理解表示程度或表示限定的词语在增强句子表达上的作用,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 的观察。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重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逐步养成留心观 察生活的好习惯。12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1 .会认“劈、浊”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5个生字,会写“黑乎乎”等14个词 语。2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语文要素】3 .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2 .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随文识记本课生字词。2 .自由读课文,提炼关键词来概括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重 点)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重点)112一、引神话,学概括1 .感受世界的美好。过渡:你们看,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引读跟课文第5自然段有 关的短语)2 .了解创世神话。(1)谈话:你是否想过这美丽世界是怎么来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流 传着很多创世神话故事。(板书: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就是关于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2)播放音频,了解印度、希腊创世神话。3 .概括故事开头。过渡: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创世神话,比方盘古开天地(齐读)。小时候,你的爸爸妈妈 可能给你讲过这个故事。(1)朗读第1自然段。读正确;用讲故事的语气来读一读。(2)理解“混沌”:指名读,选择图片理解。(3)图文对照,随机概括:宇宙(混沌),盘古(沉睡)。二、读神话,说过程1 .自由读课文。2 .给课文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标在书上插图旁边。3 .学习活动,提炼关键词概括故事情节。过渡:刚才我们用“宇宙混沌,盘古沉睡”来概括故事的开头,故事的结局是“身体变化, 创造世界”,我们也用关键词来补充故事的过程。(1)自主学习,借助关键词,补充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填完后借助图示说一说。(2)反应交流。113预设:盘古苏醒,开天辟地;顶天踏地,天地成形。(随机指导书写“劈”)(3)修改订正。4 .简单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1)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简单说过程。引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以后自由练说。(2)读句段内容,随机教学词语“黑乎乎、精疲力竭”等词语。三、品神奇,悟形象过渡:一开始黑乎乎的世界,居然变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的神话故事实在是一一(随 机板书:神奇)1 .默读第14自然段,画出神奇的语句。2 .共学第2自然段。(1)自由交流神奇的感受,朗读体会。(2)随机重点学习语句一。课件出示: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大鸡蛋”碎了。说神奇。随机教学“劈”,结合图片和动作演示,加深理解。(随机积累:开天辟地)读出神奇。(3)随机重点学习语句二。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发现语言特点。(意思相近或相反)认读“浊”字,理解字义。多形式朗读。3 .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1)微课示范导学一一组员分工,认领任务。(2)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小组交流与展示。组员1:说说感受。组员2:读出神奇。组员3:想象画面。(3)小组交流展示,随机指导。(随机积累:顶天立地)4 .发现“变化”与“不变(1)聚焦重点语句,发现天地和盘古身体“变化”的神奇。(板书:变化)114课件出示: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2)发现盘古的“不变”,引读重点语句。(板书:不变)课件出示: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悟盘古形象。预设:不变的是一一盘古的动作、决心、坚持不懈、造福人类的精神激情引读。师:一百年过去了一一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师:一千年过去了一一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师:一万八千年过去了一一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5 .回顾小结。过渡: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虽然盘古倒 下了,但他的身体却创造了美丽的世界。(1)播放图片,总结升华,再次引读跟课文第5自然段有关的短语。(2)小结: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读盘古倒下后身体与大地变化的神奇,进一步走近伟大 的巨人一一盘古。第2课时课时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交流对盘古的感受。(难点)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质疑激趣1 .(出示第1课时学习过的词语、短语,学生齐读复习。)上节课学习了神话故事盘古 开天地,还记得故事讲了哪三个局部吗?明确:起因、经过、结果。(板书)1152 .宇宙混沌一片,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他是怎样开天地的 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个奇妙的故事,认识盘古这个伟大的人物。二、聚焦过程,想象体验,品读感悟(一)梳理过程,聚焦行为与变化盘古的行为世界的变化劈天和地分开(开天辟地)1.盘古这一劈,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一 一天和地开始分开。劈之后,盘古还有哪些行为?又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第 35自然段,读完后和同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盘古的行为世界的变化劈天和地分开(开天辟地)预设:(1)盘古的行为一一撑;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一一天和地终于成形了。(2)盘古的行为一一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一一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万物。3 .师引导学生明晰盘古开天地的后两个阶段,并尝试用成语概括段意。(二)聚焦“撑”1 .盘古为了天地成形,怎样“撑”?读读书,画出相关语句,想一想当时的画面。(1)明确:头顶天,脚踏地。(师引导学生想象:怎样顶?怎样踏?)(2)明确: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师引导学生想象:天地会有哪些变化?盘古在天地变 化时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2 .盘古就这样,撑了多久?明确: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又不知过了多少年。3 .一万八千年中,盘古是怎样的感受?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漫长的岁月中,盘古怎么想? 精疲力竭的盘古,累得倒下的盘古,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师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坚韧和伟大。)4 .小结:这顶天立地的盘古啊,你想对他说什么?(三)聚焦“变”1 .盘古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女生齐读课文,师生合作梳理变化。)(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 “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2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比方,为什么是血液变成了江河呢?明确:形状都是弯弯曲曲的;性质都是液体;形态都是流动的;作用是滋养大地、滋养身116体。3 .原来盘古身体的部位与变成的事物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啊!那么,盘古其他的身体部 位和它们对应的世间万物之间,又有哪些相似点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师 生交流提供,引导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4 .古人就是这样,用想象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的来源。而且,这种想象也是有依据,有基础 的。请你想象一下,大地会是盘古身体的什么部位变化而来的?矿石呢?盘古身体的哪局部又 变化生成了世间的其他什么事物呢?(师引导学生想象与交流。)三、回顾整体,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了,他举起斧子一劈,天和地分开了;他 站在天地间撑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终于成形,最后,他精疲力尽地倒下了,身体化成了世间 万物。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这就是一一(明确: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