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35971154
资源大小:13.4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1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 .背诵本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反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二世凶残暴戾,使得人民苦不堪言,这时,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顺 应民意,极大地动摇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这就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所说的“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观点。)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1 .听朗读录音,标注节奏和字词读音。2 .模仿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二)翻译课文,了解大意。1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交流,逐句疏通文意。老师巡视点拨。2 .学生交流展示课文翻译。3 .积累重点词语。(1)词类活用“域民”的“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震慑。(2)通假字“畔”:“叛”的通假字,背叛。(3)古今异义词: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说明: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并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本环节是为落实此目标而设置。通过自主翻译课文,初步理 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1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来论证这样的观点?预设: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 加以比拟,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 “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拟实 际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拟,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 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这两句话语气十分肯 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 .作者选取了两个事例,分别证明了什么?预设:事例一: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事例二:守城一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归纳总结:作者通过两个事例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 .既然已经论证了论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下一层的内容?预设:这一层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的,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 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 道”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得人心,系“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 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这一层绝非多余的闲笔,文章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从而得出结论: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明:孟子的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性极强。带着学生一起梳理文章内容,理解孟 子的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可以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真正 落实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四、总结归纳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预设: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 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 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五、拓展链接你还知道哪些“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呢?【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论据结论天时不如地利f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栗多,委而去之f 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