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醉翁亭记】经典教案教学设计.docx
1生字:滁chu壑he琅哪lang ya潺chan酿niang僧sen年级九年级科目 语文主备教师备课时间课题醉翁亭记总3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2、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m .4 课刖 准备教案、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辄zhe 暝171管9朝而往(:优0 er wang 彳区偻yS 111e 歉 sfi 射者中 she zhe zhOng觥筹gOng chou 翳 yi2、重点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之者谁:为命名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野芳发而幽香:香花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信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觥筹交错:酒杯;酒筹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刚学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发生了什么事啊?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师:对,那滕子京是为何被贬的?生:支持范仲淹的改革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在被贬谪邓州,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 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 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 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 醉翁亭记。三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 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 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2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 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 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 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 夸张的写法。四初步感知文章1请一同学起身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自己有哪些不会读的读音标出,这位同学读错的读音标出2.分析刚同学朗读字音,更正3、放课文录音,学生更正自己读错或不会读的字音。4、集体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前,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珊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 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那么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 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五.合作学习。1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 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 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3设计问题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 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 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一 琅珊秀色图 一 酿泉流水图 一 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比照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 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2.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表达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 有着怎样的神态?(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 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 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 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 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一一与民同乐 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说明了作 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 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二、翻译全文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第一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 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 “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5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6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一西南 峰一琅珊(鸟瞰)一酿泉(由俯到仰)f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f名亭者一乐(题眼,主线)。7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一一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 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8.背诵此段。9、提问检查理解情况: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琅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划分层次?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一一近;大一一小;整体一一局部一一个体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5、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二、第二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要点:4 .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5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那么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 “晦”的特点,用“日出” “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比照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6 .背诵此段。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三、第三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5 .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气氛,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6 .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7、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8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一一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9背诵此段。10、提问检查理解情况:酒宴上陈列的东西?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划分层次?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四、第四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学生串译。3、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一一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6、提问检查理解情况:描写黄昏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一一游人之乐一一太守之乐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第三课时总结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3、完成课后练习。教学重点及难点: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1背诵课文。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 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 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 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2、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1)开头局部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 亭名由来。(2)中间局部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假设夫” 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珊山之乐,先 用“至于”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 四项内容。(3)结尾局部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一一与民同乐。这两层中 间用“然而”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4)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4、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 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 涵。四、总结全文: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清楚。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五、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 I以醉写乐太守醉s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r乐中含悲【醉情:与民同乐>醉、j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文美I我们醉J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r情美、韵律独特,回环往复)教学反思(由使用教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