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老子>四章》2022年同步练习卷(9)(附答案详解).docx
-
资源ID:35976339
资源大小:29.5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老子>四章》2022年同步练习卷(9)(附答案详解).docx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V老子四章2022年同步练习卷(9)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2.3.4.A.自见者不明明:明察C.其未兆易谋谋:解决B.物或恶之恶:凶恶D.复众人之所过复:弥补、补救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B.千里之行复众人之所过C.当其无不失其所者久D.凿户牖以为室是以圣人欲不欲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日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C.生于毫末D.起于累土以下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B.治之于未乱A.死而不亡者寿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的结论。(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 ”作比喻,说“自见”“自 是” “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3)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四章中表达这 个意思的两句是“, "。(4)老子四章中,表达“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意思的一句是“"(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 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V老子四章中那么说:" , ; ,(6)老子在中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儒家幸福观主要表达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二是社会幸福重 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 学生颜同,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同也不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人能够赎回他们的话,可从 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中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谦让,没有 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孔子说:“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 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 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 “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开展变 化看得多远啊。8 .【答案】内容: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思想:因材施教。【解析】 此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作答 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 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那么鼓励他不要退缩,在公西华询问的时候, 孔子解释了原因。据此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 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 施教”。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 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 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那么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 思。所以,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第10页,共12页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 为大局部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 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 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 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 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9 .【答案】刻意地去追求功名,而不屑于做小事,也许最终一事无成【解析】语段阐述了道德经中告诫人不要刻意获取功德追求功名的观点。第一处根 据“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地去获取功德”“刻意地去树碑立言”“立大德、建伟功、撰巨 言”推断,应该是“刻意地去追求功名”。第二处根据“如果整天满脑子只想着去立大 德、建伟功、撰巨言”“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推断,应该是“而不屑于做小事”。 第三处根据“如果整天满脑子只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或者总是感叹 命运不济,怨天尤人”推断,应该是“也许最终一事无成”。答案:刻意地去追求功名。而不屑于做小事。也许最终一事无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 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 与体会。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1 .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 .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开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 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 形式上接得上。3 .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 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第12页,共12页 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开展到极端, 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 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 7.(一)阅读下面两那么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 务之,如是那么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那么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 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 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 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 日:“德朝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 【注】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 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 在。鼬: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假设高山之与深谿,假设白垩之与黑漆,那么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治乱存亡那么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 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 假设秋毫。察其秋毫,那么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 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 金,那么无损于行:不取其金,那么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 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且:连词,表示转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1)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第2页,共12页A.町不胜月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麻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那么无损于行行:行为(2)以下各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故善旦者王王者敬旦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假设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3)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丧失了机会啊(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例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那么不复赎人矣(5)以上两那么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那么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那么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二)根据要求,完成题目。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那么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真水无香,大音希声。道德经中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 “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地去获取功德,,刻意地去树 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只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o第4页,共12页答案和解析1 .【答案】B【解析】A.正确。B.恶:厌恶。译文: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C.正确。D.正确。应选:Bo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义项。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 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2.【答案】C【解析】A.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去ILB.助词,的/助词,取独。C都是代词,它(他)的。D.介词,用/和“是”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因此”。应选:C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 具体义项。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 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 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拟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 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 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的原那么,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 义,切不可机械、盲目。3.【答案】C【解析】A. “行”通“形”,形貌。B. “泮”通“判”,别离。C.没有。D. “累”通“票”,土筐。应选:Co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不可逾越的一关, 因此古汉语教材中都列有通假字一项,同学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归纳,多识记。常见的通假字:1.共其乏困(通“供”,供给)。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e,高兴。3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4 .距关距,通“拒”,把守。5 .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6 .【答案】A【解析】A.判断句,无标志,译文:身体死了,道仍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B.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乱治之”,译文: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C.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累土起”,译文: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D.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足下始”,译文: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应选:Ao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 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 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第6页,共12页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 “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认句中 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 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 “以” 引导。7 .【答案】【小题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小题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小题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小题4】死而不亡者寿【小题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题6】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解析】(1)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重点字:利)(2)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重点字:跨)(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4)死而不亡者寿 (重点字:寿)(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点字:累)(6)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重点字:利)此题考查对对古诗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做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境的意思,其次从头 脑中找寻与之相对应的课文中的原句,特别要注意字的写法,防止字形错误。老子中的名句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8月30 日名言)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8 .【答案】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是一种补充【解析】段意:儒家幸福观的主要表达。处,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应是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处,是结合颜回生活的清苦与精神的快乐的提炼,应是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 来;处,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理解,应是一种补充。故答案为: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 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 是一种补 充考查连贯,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语义衔接(指句 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 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9 .【答案】(1) D(2) C(3) D(4)道德轻得像毛发,民众很少能举它。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5)第一那么: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那么:察其秋 毫,那么大物不过矣。第一那么: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那么内容是重视小事, 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第二那么: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那么内容是观察到事物 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防止在大事上犯错。【解析】(1)此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 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D.行:品行。翻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 损失。(2)此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 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C. A.名词,每一天。B.副词,尽、全。C.宾 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D.代词,那。(3)此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D.失,过失或 做得不妥。翻译: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4)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到达“信、达、雅”第8页,共12页 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 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德,道 德;情,分量轻;鲜,很少;克,能够。译文:道德轻得像毛发,民众很少能举它。 金,赎金;复,再。译文: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5)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开头或结尾,需要结合 文本具体分析。第一那么选文,前半局部都是分析说理,在说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所 以中心论点在文章后半局部,最后两句是道理论证,中心论点为“能积微者速成”。第 二那么选文共两段,第一段先用比喻说理,然后得出结论;第二段那么是举例论证,并在最 后得出结论,因而两段尾句的结论都可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那么选文通过比照分析,论证了重视小事的重要 性,故标题为“积微”。第二那么选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细小差 别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细微区别,故标题为“察微”。译文:(1)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 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一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 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就常常不如那些认真办理小事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大事来得稀少,它牵扯的 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小。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 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一切时间都荒废掉的君主就会 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 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担忧,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 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破坏,多到悔不胜悔。称霸诸侯的君 主的善政显著,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誉,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 能全部记下来。财物宝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 迅速成功。诗云:“道德轻得像毛发,民众很少能举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 明显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况且治世和乱世、生 存和死亡并不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 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 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 开始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