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docx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对生鲜食品消费需求不断 增加,对生鲜食品平安认知程度不断增强,将冷链物流开展提升到新 的层次。在全球化趋势下,跨境冷链物流快速开展,局部居民对境外 的生鲜食品、乳制品等需求显著增长。同时,随着生活节奏逐步加快, 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加大了居民对速食、速冻食品的需求。一、面临形势1.政策支持不断增加为冷链物流开展提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 先后出台了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的意见(中发20201号)、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 见(中发2022) 14号)、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22) 37号)、关于加快开展冷链物流保 障食品平安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等政策文 件,强调了开展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加快推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开展, 并在2019年明确把冷链物流列为补短板工程的重要内容,重点建设冷 链物流设施。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开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平安促进 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8) 7号)等政策文件,支持省 内冷链物流开展。(二)促进干线支线有效衔接。大力开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 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推动干线运输规模化开展。推动冷链物流干 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构建干支线运输和两端集配一 体化运作的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延伸业务链条,强 化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集配中心、物流园区、分拨中心、物流中 心等物流设施资源集聚优势,促进干线支线有机衔接,提供干线运输 +区域分拨十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服务。(三)强化冷链多式联运服务。加强自动化、专业化、数智化冷 链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培育冷链多式联运企业和经营人,统筹开展全 程冷链运输组织,积极开展全程冷链集装箱运输。鼓励现有多式联运 公共信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拓展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提高货源、 运力、仓储等冷链资源供需匹配效率。鼓励辉春、图们等主要农产品 进出口口岸城市创新开展陆海、铁海、公铁等跨境多式联运运输方式, 强化与国际物流节点的合作、对接。稳步扩大长满欧中欧班列运能运 量,推进长辉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依托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打 造一批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和冷链多式联运中心。六、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强水产品产地销地冷链物流对接,加快提升销地冷链分拨配送 能力,鼓励活鱼纯氧高密度冷链等鲜活水产品冷链配送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水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完善水产品进口相关冷链配套设施, 提高进口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与快速检验检测检疫能力。激发辉春水 产品进口潜力,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进口海产品加工、存储及配送中 心,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资料整理来源:吉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开展规划2 .融入新开展格局对冷链物流提出新要求。“双循环”新开展格 局下,我省冷链物流需重视产地冷链设施建设、解决冷链运输环节的 断链问题,全面推进产运销一体化服务,减少产品流通浪费,降低冷 链各环节本钱,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满足内需。立足“一带一路” 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定位,打造东北亚地区冷链物流核心枢纽,畅 通国内国际双循环。3 .乡村振兴加速开展为冷链物流建设提供契机。贯彻落实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 见,加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三大产 业融合开展,为冷链物流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 入实施,将助推我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有利于整县推进 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田头小型仓 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 设。4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冷链物流开展添加推力。消费者对高品质 生鲜食品、冷冻食品的需求日趋旺盛,为冷链物流带来巨大开展空间; 消费者的食品、药品平安意识不断提升,要求冷链物流构建全程监管体系。居民快速增长的新型消费需求要求冷链物流提供高水平、现代 化的服务,保障高质量消费增长的市场需求。5 .相关技术不断突破为冷链物流创新充分赋能。产后商品处理技 术、低温控制技术、包装规模化技术、智能保温技术、绿色防腐技术、 温度检测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为冷链物流的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减 少了产品流通损耗,总体降低了冷链物流本钱。大数据、物联网、第 五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等新技术助推冷链物流信息化、智慧化 开展,实现现代化管理和运营。6 .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对冷链物流平安提出挑战。新冠肺炎疫情 的出现,凸显了冷链物流平安的重要性。要保证疫情严峻形势下医药 产品的质量和配送速度,必须解决冷链物流断链伪冷链等问题,提升 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满足不同药品、医疗器械产品对储存、运输温度 的不同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冷链运输工具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 防疫措施,在冷链产品流通中增加检查步骤,完善全程追溯体系,提 高应急处置能力。7 .双碳目标为冷链物流节能减排开展指明方向。冷链物流局部环 节存在高能耗和资源浪费情况。制冷设备运转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流 通中的托盘、周转箱、包装盒、保温材料等循环利用率低,产生资源 浪费;冷藏运输车辆在运输中排放尾气,对大气造成污染。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降低冷链物流碳排放、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 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节能设施,实现绿色可 持续开展。二、开展目标到2025年,预计我省主要冷链产品生产量增长10. 7%,消费量增 长13. 5%。我省冷链物流开展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基本建成布局科学、 结构优化、设施先进、上下游有效衔接、管理规范、绿色低碳的冷链 物流体系。长春、四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运行,对周边地区 冷链物流业和冷链相关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统筹建设一批规模化、 专业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 物流运输衔接更加顺畅,产运销全程一体化服务更加完善,冷链物流 的网络化、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1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25年,全省有1 - 2个国家骨干冷链 物流基地,全省冷库容量达560万立方米,专业冷藏车辆保有量达 1500辆。产地预冷水平显著提高,全省新建、改扩建农产品产地预冷 保鲜设施总容量约50万吨。2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32%、42%、52%以上,全流程追溯系统覆盖率达70%,冷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3 .行业规模稳步扩大。引进培育冷链物流企业3家、星级冷链物 流企业1家。4 .减排效果更加显著。降低冷库空置造成的碳排放和资源浪费, 库容利用率提高至70%o、全面推进产运销一体化服务 (一)上行下行通道双向融合。1 .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重点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做好城 乡协调工作,实现与销地冷链设施对接。推动冷链基础设施向乡村延 伸,支持城郊建设冷链专业市场与冷链物流基地,鼓励供销、快递、 电商企业等共建共用。布局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 与农贸市场网点设施,以各级冷链物流节点为纽带,打造上行下行一 张网,提高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效率。2 .创新城乡生鲜消费品一体化销售体系。打破传统电商平台运作 模式,推广产地直采十社区零售产地十合作社十超市等产运销对接新 模式,通过集约化管理等方式,解决生鲜消费品上行难题,挖掘生鲜 消费品下行潜力,实现上行与下行融合。局部冷链物流企业可充分借 助信息获取与配送网点覆盖率优势参与农村电商业务。打造消费品双 向冷链物流新通道,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二)加快供应链上下游整合。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组 织协调性,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做好有效衔接,实现各环节无缝对接。 充分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库存、配送等信息在供应 链上下游及时共享、协同响应。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 高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建立和完善冷链物流全过程监管体系和追溯系 统,对采摘时长、运输时长、温度控制等环节进行明确记录,确保冷 链物流运输环节温度控制和质量监测不断链,实现上下游透明管控。 推广从产品生产到末端消费环节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保障模式,持 续推进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联动机制落实,实现全程不断链。(三)打造产业融合开展模式。推动冷链物流与一二三产业深度 融合,以丰富的业态延伸冷链物流价值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拓展产地预冷、标准化包装、极速配送、冷链运输等增值业务, 推动产地直供十电子商务产地直供十智能保鲜柜十生鲜宅配等业态创 新,破解最先与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冷链物流与旅游业融合,依托 现代农业十冷链物流十休闲文旅小镇或村庄,提供自主采摘、包装、 邮寄等服务。支持空调、冷柜等传统制冷设备企业转型升级,将产业 链延伸至冷链先进设备制造领域,推动冷链物流设施装备制造企业快 速开展。鼓励进行多样化、特色化的融合开展,提高相关经营主体活力,对突出我省特色的冷链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给予重点补贴并形成样板。四、强化冷链物流全方位支(一)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建设。1 .梳理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 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为辅,全面梳理冷链物流各类标准,按照有 标可依、无标补标的原那么,统筹推进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结合产品具体特点,依据运输、仓储、配送作业的温度变化区间和操 作时间等制定科学、严格、系统的操作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不同标 准之间的衔接,研究与国际标准的对接。2 .加大冷链物流标准宣贯实施。组织开展论坛、座谈、展会、培 训研讨等专题活动,加大对标准化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提升冷链物流 企业服务标准化意识,增强标准化知识储藏,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 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强化标准应 用实施。加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全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 开展。综合运用行业准入条件、生产许可、合格评定、行政执法、监 督抽查等手段,推动标准实施。(二)完善冷链物流统计体系。开展冷链物流调查,全面掌握市场规模、行业结构、人员设施设备等情况,科学制定统计分类标准和 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冷链物流统计制度,单列冷链物流统计体系。发 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营运平台作用,利用冷链物流信息 平台的统计数据分析行业状况、发现问题、研判趋势,为制定行业发 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三)加强冷链物流市场主体建设。1 .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引进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 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引进涵 盖产地预冷加工、保鲜运输、销地冷藏等业务的全产业链型冷链物流 企业,建设一批集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配 送终端工程,统筹国内消费市场和国际供应市场,发挥国内国际经济 联动效应,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开展。2 .支持本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本省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 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 对小散乱的冷链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提升冷链 物流企业公共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质量认证、 信用等级评定和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定。鼓励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向 下游开展,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围绕冷链细分领 域、特定场景培育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提高精益化管理、精细化服 务能力,满足不同产品个性化、多元化冷链物流需求。(四)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 养的实际需求设置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形 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企业与我省及国内高校合作,重点 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对冷链物流企业员工进行分级、分 类、分层次的短期培训,完善企业冷链物流人才的梯队建设。利用我 省在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就医服务等方面人才政策,加 大力度引进冷链产品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冷链物流技术 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助力产业科技创新,促进冷链物流高 质量开展。五、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一)提高运输设施设备水平。鼓励企业购置技术先进、节能环 保的冷藏车,逐步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敞篷车、棉被车、面包车。增加 冷藏车投入量,推广使用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 车、低温保温容器等标准化运载单元,推广轻量化、新能源等节能环 保冷藏保温车型,提高冷链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标准化、轻量化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冷链企业应用标准化运载单元,更新一批托盘、货架、 叉车等标准化设备,推动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托不倒箱。加快建设中转 冷库、流通型冷库等中间环节冷库,减少流通环节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