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92练含解析.docx
-
资源ID:35982480
资源大小:36.1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92练含解析.docx
(第292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W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O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 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 用诗歌表达出来。钟蝶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 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土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可见钟噪所认识的诗歌, 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 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 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 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一一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 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 给我们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 四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I,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 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那么上是两字,一停顿,如“国破山河在”, 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 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 民族所独有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 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一一安史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 自汉朝的一首古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 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平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 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 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哪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 夜晚就怀念起远离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潘陵伤别”、潘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分。 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 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千里:“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你且 不会死,长命着呢,那叫难受。”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万里:“可是我还痛。”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 着,可人上边,走点心。”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万里:“哦。”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 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万里:“我也不知道。”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 ”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 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传令兵于是又问一遍:“第七穿插连? ”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窜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 来,艰难地走向他们。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否那么, 没法打了。”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 ”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 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 ”对千里和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响的坏消息。传令兵看着他还在狰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拽出 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 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千里:“我们不吃”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一一祖国在什么方向? ” 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于是传令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 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传令兵:“新中国万岁。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热诚的冰雕。(有改动)【注】伍千里和伍万里是兄弟俩,哥哥是第七穿插连连长;后文提到的梅生是指导员第 七穿插连刚刚经历一场阻击战,成功击溃美军,但伤亡沉重。文本二:在冬与狮序言中,兰晓龙透露,自己的父亲曾作为军医参加了朝鲜战争,但自己直 以来对于朝鲜战争的真正意味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18岁志愿 军战士的照片,”这位战士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 点跳脱”,这张照片让兰晓龙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感叹道,“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谈及冬与狮的书名,兰晓龙表示,对这个故事的认知,都在书名里。“狮子是不属 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的人来自江浙长江流域到胶东 半岛,把这样一群人给非常仓促地扔到了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团在西线 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团这一仗严格来说打得不那么成功一一十三兵团叫胜利,第九兵团这个 叫惨胜。”(摘自北京青年报兰晓龙新作冬与狮讲述“钢七连”长津湖之战)6 .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本一选择了一场恶战后的短暂安静时段,通过兄弟俩的交流展示弟弟万里的内心成 长和哥哥的满腔欣喜之情。8 .万里瞒着父母跟着哥哥参军,许多的“第一次”呈现了他进入军队生活后的经历也暗 示了他“心痛”的原因。C,文木一中的传令兵和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都没有留下名字,这都蕴含着作者对无 数无名英雄的赞美之意。D.文本一标题寓意深刻,用极简的语言凸显了环境与人物特征:文本二对书名的介绍, 丰富了小说的创作背景。9 .以下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中类似“幼稚又老成”“气喘吁吁,但是平静”的表述看似矛盾,实那么表达了人物 内心世界与外部形象的不同。10 文中两处画线句,前者交代恶劣的战场形势,后者以“皎洁的月光”寄托希望,同时 以“悬崖”暗示战争的艰难C.文中千里的“惊喜”和梅生的“狂喜”,与后来确知坏消息后产生的情绪形成强烈反 差,突出整体战况的惨烈D.传令兵的语言多用短句,且在说话中常有语意突转现象,这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 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11 有人评价兰晓龙的小说创作“有意融合话剧的特点”。请分析文本一融合了怎样的话 剧特点。(4分)12 文本二提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让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欲。请分析其创作 动机是如何在文本一表达的。(6分)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292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 .C(A项,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 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说明者“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 的生离死别“者两个方面,只是例举,还有其他方面。B项,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 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 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开展演变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 项,从材料二第3段看,“现在人们学习、 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是因为我们创新了传播方式,而不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 也不是来自于文化自信。)2 .B(A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诗词 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 第四段“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 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 反映“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 方法。3 . A没有赞美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意思,节选的词句高度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 作用,赞美了林业工人的丰功伟绩。4 .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 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 的生命。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比照论证法。语言风格:引经据典, 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懂,绝不晦涩。(围绕“论证特点”,从论证结 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三个角度入手,每点要有概括有解说,概括1分、解释1分。答对 两点即可得4分。)5 .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化” 变成“群众文化”。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从材料一可得;从材料二第二段、甲第四段可得;从材料二第三段可得;从材 料二第五段可得。每点2分,依据材料,能自圆其说,答出三点概括性的提纲即可,不必 解说。现代文阅读II6 .C A.以偏概全。B.老于“自感寒磋”不准确,且文中说他谈文学是耍“使自己的谈 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副市长”。D. “也是对当今项副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 脱离群众的现实的直接批评”过于牵强。7 . B .并不是自豪心理,而是掩饰自己有求于人的一种自尊心理的表达。8 .找项副市长前:从妻子提出找项副市长解决暖气房子时的心酸无奈,到下定决心 找项副市长时遮遮掩掩的羞愧。找项副市长后:与项副市长谈论文学来掩盖自己有求于人的目的的痛苦矛盾,到最终 没有提出请求出门后对着大树倾诉的释怀。9 .(-)老丁是圆形人物既自尊又自卑。物质生活困顿却总开不了口求人;在副市长同学面前大谈文学,显示 自己的文学功底,这是他自尊的表现;而谈到房子问题,谈到“利”的时候,会让老于感到 自卑。深爱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戒了烟。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 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副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副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副市长;打电 话给项副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 事情。(二)老于是扁形人物老于从始至终性格变化不大,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找项副市长前:他为“请求”找了充足的理由,趁同事不在的时候联系项副市长,以 此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找项副市长时:“请求”的过程中跟老同学项副市长大谈文学,即使内心焦灼、痛苦、 矛盾,最终也没有将自己的“请求”说出来,同样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出了项副市长家门后:向龙盘槐说出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 尊。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 B2. C3. B4. 材料一是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或总分式)的思路展开论述的。先借西 方恒言来简单提出“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的观点,再通过举例子、比照、引 用等论证方法从艺术与美育“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是眼界的解放”“是自然限制的 解放”三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艺术与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5. 意见指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实施美育的一些措施和目标;这是基于美育是 “解放的,给人自由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开展;学校教育应该想方设法解放学生的情 感、眼界和自然限制,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现代文阅读II6. (3分)A (错在“哥哥的满腔欣喜之情”。从殴打到拥抱,从后文哥哥提到父母的 感受,都说明哥哥内心是很复杂的,有对弟弟成长的欣喜,也有对弟弟付出代价的心疼。)7. (3分)D (人物分析有误,传令兵说话简短,一是因重伤和劳累,二是要在最后关 头交代最紧要的事。)8. (4分)对话性。通篇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多为短句、口语,不仅展示人 物性格,且直接推动情节开展。(2分)集中性。兄弟交流和传令兵传令两个事件集中在 同一场景,且衔接自然,情节也相对集中。舞台性(直观性)。画面感强,通篇运用对话、 动作和表情等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很少进行心理描写。(2分。后两点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9. (6分)从选材上看,文本一以战场上的年轻战士为主体形象,如不成熟的青年伍 万里、成熟青年伍千里、勇于献身的青年战士传令兵等,(2分)他们共同表达了 “年轻” 而又“生机盎然”的形象特点,是最触动作者也能打动读者的动情点。(1分)从主题上 看,文本一通过年轻战士在战火中经受的精神洗礼和壮烈牺牲,歌颂了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生动诠释了祖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2分)表达了对年 轻先烈们的崇高敬意。(1分)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 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 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 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 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 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 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词由人作诗,是带着感 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 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材料二: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 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 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 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 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 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 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富 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 “小众文学”走向“群众文学”。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 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 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 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 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 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精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 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 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 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1 .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 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D、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 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读诗背词不只是“人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子,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 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2 .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 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 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珍贵财富,也是当代诗 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 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 生活的责任,对以下几首这类诗词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邈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B. “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 冠疫情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C. “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 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D. “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见生欢”“赞扬了沉 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6分)号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下铁凝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不久,老同学项珠珠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副 市长。于是,老于的老婆就说,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 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 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 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 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副市长。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副市长打了 。 里的项 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 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助。这 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 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 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 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 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 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 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 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也开始焦度:房子 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 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 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 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 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说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 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 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假设再问反而 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 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儿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朱求项珠珠 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 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 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觉察自己又把另一 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节选自铁凝作品集)6.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于是个爱孩子的人,为了孩子戒了烟,看到女儿双手发肿,耳朵有冻疮,终于下 定决心放下自尊出门找担任副市长的老同学项珠珠。B.看到项副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 于自感寒醪,为迎合项副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C.老于跟项副市长大谈文学时,一方面急切地想提出请求,一方面又碍于脸面而难以 启齿,所以到最后都没能说出请求。D.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是寻求精神自足的做法,也是对当今项副市长之类的 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的直接批评7 .以下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副市长帮助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 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8 .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 联系项副市长时“声音挺大" “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表达方式灵活;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 承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D.标题具有象征意义,可理解儿女需要老于这棵树庇护得以健康成长,人民需要国家 这棵树庇护方能幸福生活。9 .请简要分析老于去找老同学项副市长前后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0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拟饱满,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之,扁形人物 指人物性格刻画比拟单调,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 复杂。比方祝福里的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坚韧、迷信封建、既可怜又可悲,是圆形人 物;鲁四老爷迂腐保守、自私冷漠,是扁形人物。据此标准,请判断“老于”属于哪一种人 物,并说明理由。能力题组代文阅读I,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 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为什么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呢?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 制,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的发泄,一旦爆发,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可以借文艺发泄, 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在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 梅止渴”的方法得到满足。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 境界去活动,有升华作用。文艺和其他美感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如每当我 们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工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读 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我们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觉;看过一部戏或是读过一部小说之后, 我们觉得曾经紧张了一阵是一件痛快事。这些快感都起于本能冲动和情感在想象世界中得解 放,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也确有极大的裨益。其次,是眼界的解放。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菜园 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见到海景美。每 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陈腐的、枯燥的。 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就在情感比拟真挚、感觉比拟锐敏、观察比拟深刻、想象 比拟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因而我们得 以“见”着。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中国人爱好自然风 景的趣味是陶、谢、王、韦诸诗人所传染的。前一世纪的人崇拜自然,常咒骂城市生活和工 商业文化,但是现代美国、俄国的文学家有时把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写得也很有趣。文艺 逐渐向前伸展,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人生世相越显得丰富华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 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 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 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人在自然中是极不自由的,可以说是两重奴隶,第一服从自 然的限制,其次要受自己的欲望驱使。以无穷欲望处有限自然,人便觉得处处不如意、不自 由,烦闷苦恼都由此起。科学告诉我们,人类一切成就到最后都要和诸星球同归于毁灭,在 自然圈套中求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好比孙悟空跳来跳去,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但是在 精神方面,人可以跳开自然的圈套而征服自然,他可以在自然世界之外另在想象中造出较能 合理慰情的世界。这就是艺术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可以把自然拿在手里来玩弄,剪裁它, 锤炼它,重新给以生命与形式。每一部文艺杰作以至于每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 界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 自由。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 感觉人的尊严。(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材料二:在力的可怕王国与法那么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 即游戏和假象的快乐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 人摆脱了一切称为强制的东西,不管这些强制是物质的、自然的,还是道德的。强力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可能,因为它是以自然来抑制自然;伦理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 (道德的)必然,因为它使个别意志服务于普遍意志;惟有审美国家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 为它是通过个体的天性来实现整体的意志。尽管需求迫使人置身于社会,理性在人的心中培 植起合群的原那么,但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 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因为它们不是完全建立在人 本质中的感性局部之上,就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精神局部之上,惟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 整体,因为两种天性为此必须和谐一致。感性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个体来享受,而存在于 我们心中的族类对此是没有份的,因而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 因为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个体具有普遍性。认识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族类来享受,我们得 精心地把个体的痕迹从判断中排除出去;因此,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性, 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就像从我们自己的判断中把它排除 出去一样。惟有美,我们是同时作为个体与族类来享受的,也就是说,作为族类的代表来享 受的。感性的善只能使一个人幸福,因为它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而据为己有总会带来排 他的结果;而且感性的善也只能使这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因为人格并没有参加进来。惟有 美才会使全世界幸福,因为谁要是受了美的魔力,谁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摘编自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艺所给人的是让人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使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 法得到满足的想象世界,所以能够解放人的情感。B.农夫看不到海景的美,是因为他有所囿,有所蔽,感情不够真挚,感觉不够敏锐, 观察不够深刻,想象不够丰富。C.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局部或精神局部之上的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 只有美的意象才使人成为整体。1 ).感性的善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没有人格参加进来,总会带来排他的结果,只能 使一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2 .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艺可以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有 升华作用。由此可见思想纯洁、境界高尚的人都非常爱好阅读。8 .人们会觉得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主要是受到自然的限制和自己欲望的驱使。 只有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才能摆脱这种困扰。C.艺术作品以及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界,都是人们通过艺术创造对自然 加以剪裁锤炼,重新给予生命与形式的结果。D.我们必须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才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 性,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9 .结合材料内容,以下选项中不能支持“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观点的一项为哪一项 ()A.网友“水中茱萸”心情不好,在看完人在冏途后认为过去二十年的狼狈、憋屈 与无奈,乃至心里的孤单,其实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10 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 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C.黑格尔说:“审美带有让人解放的性质。”审美观照,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物欲的束 缚,与大道同在。D.少年歌德把自己爱而不得一度想自杀的怨慕愁苦一齐倾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中, 书成后,他的烦恼和自杀的念头也都消了。11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的特点。12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 称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 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求“把美育 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谈谈你对意见出台的看法。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冬与狮(节选)兰晓龙天空有几颗星星很规整地闪烁,那是美军往战区空投物资的夜航灯。千里和万里坐在林边看着,没这个意识也懒得意识,剧战和巨大的悲恸之后基本上就是 真空万里:“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千里没转头,睨着弟弟,看着万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说愁事。万里:“也不用埋我。”他看着自己烂掉的手,那现在属于不值得包扎的伤:“太累。 不想累死你们。”千里:“怎么个意思? ”万里很认真地戳了戳自己的心脏,自我诊断:“我这里痛。一挣一挣地痛,一胀一胀地 痛,有时要裂开一样地痛,刀子扎一样地痛,咱老家也有人这样,没多久,他死了。”千里:“啥时候有的? ”万里:“你把我从山坡上推下来,让我自己走那会有的。后来就常有,现在特厉害。哦, 还得早,瞒着爸妈跟上你那会就有了。不过不厉害。”千里:“站起来,这病能治。”万里乖乖站起来。千里看着弟弟,从来不走心的家伙现在在心痛。那是个陌生的感受万 里又痛又怕,喘不过气。不到一个月,万里体会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别离,第一次负责, 第一次勇敢而非放任,第一次自豪,第一次体会团队,第一次认知国家,第一次见证生死, 现在是第一次心碎。千里一拳抡了过去。万里愤怒:“你干什么? ”千里:“挨打的地方痛,现在是不是心里没那么痛了? ”万里愣了一会:“好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