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docx
-
资源ID:35983470
资源大小:12.8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docx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备课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 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 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 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 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假设隔世之人。无限悲哀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消沉情调,尽显 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问题研究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 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 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 是向前开展等。教学建议一、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这四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 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 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 记这五首诗词曲。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拟、鉴赏这五首诗词曲。品读时,要 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 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 俳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三、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有关资料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卞孝萱、卞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 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 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 独蹉典。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 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 称为“二十三年' 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 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 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 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 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 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 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 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 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 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 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 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 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 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 和“万木”那么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 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 的。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 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开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 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义与刘禹锡的本义不完全契合,这是不奇怪的。不同时代的欣赏 者,在欣赏特定时代的某一具体作品时,思想感情上会产生某种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人们 称之为“共鸣”。但文艺欣赏中的共鸣是十分复杂的,不同时代的人,欣赏某一作品时所产 生的共鸣,不会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例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一 诗中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是出于其不得“致君尧舜上”的感 慨;三十多年后,领导政治革新运动的王叔文,读杜甫的这两句诗,“欷泣下”,那么出于其与宦官、藩镇斗争失败的哀思。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 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 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 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 比照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失势,诗人的愤激之情到达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 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 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消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 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 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