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 (1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docx
-
资源ID:35995966
资源大小:17.3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饮酒》教案 (1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docx
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及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学习鉴赏 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过程与方法:以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个中原因为线索,采取读 讲一一赏一一评一一练的教学方法,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会学习的教学模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 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 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二、教学重点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思想意义。三、教学难点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四、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熟悉陶渊明吧?学过他的诗文吧?谁来给大家 简要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讲生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 著名诗人。田园诗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 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 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 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 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 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躲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 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第五首。师:那么陶渊明在士大夫心中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 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抚慰自己。(看屏幕)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精神上的一个 归宿。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呢?今天我们通 过饮酒这首诗来探究一下个中原因。(二)自主合作探究读 朗读一一整体感知(划出节拍、重音、情味)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止匕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师:同学读懂这首诗没有?请小组出示疑问。赏1、(预设问题)关于诗题。是否与饮酒有关?一种有关:饮酒二十首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那么 题数句为娱,纸墨遂多,聊为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一种无关:借酒为题,躲避迫害。饮酒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 罪人。”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明确:心远地自偏。“心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心远?心远与地偏 又是什么关系?”(先援引陶归去辞中i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ii援引江州刺史檀济道例。陶常 是“夏日抱常饥,寒夜无被眠”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 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那么隐,有道那么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 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iii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故“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 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 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 这就是陶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 不是士大夫回归陶的又一因素呢?(意境分析)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 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 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一幅由近及远的黄昏时分一幅美丽 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i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 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 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成了 “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苏东坡对这两 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ii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 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你怎么看?上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 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ii苏轼一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一一 耿介;也郑思肖一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一高洁。iv唐元缜“不 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明确: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V。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 笔下的莲等等。(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 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i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ii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iii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 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 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那么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 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 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那么“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 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 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 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 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归结: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 田园风光都是他作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一一无喧一一心远一一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一一见山一一日夕一一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 理(真意一一忘言)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到达高度的统一,无论写 南山黄昏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 情趣,又饶有理趣。师:2、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从 陶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到“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 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 实当中,只要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追求,那么我们的心境也会 变得宁静起来,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 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二是陶渊明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 愿意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十分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也就选择了回归 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供选择,特别是现在,生活日呈多 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选择的前提应该是:健康、向上、有益、乐 观。关键是适合自己一一(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三是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 重要内容。评师4、诗歌形象的鉴赏首先,知人论世。其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这类诗的特 点,也就是说,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 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再次,要分析诗歌的哲理句再其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巩固、拓展练乘 坐 2190才过峰峦一线天,又临“险”字洞门前。未及抚定惊魂魄,已作霞云雾里边。抓住语言:“才过、又临、未及、已作”山峦高险,景色迷离,变化 万千。意境: 险要的峰峦,幽深的山洞,绮丽的云霞,抒发了对北国风光的惊 喜赞美之情。饮酒教学反思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 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 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 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 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 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 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 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