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课文研讨(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docx
-
资源ID:36000589
资源大小:11.64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行路难》课文研讨(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docx
行路难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 希望。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 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 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 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 剑击柱长叹息J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 “比照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 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 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 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 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 安在? ”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 “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 帆的勇气。二、问题研讨2.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 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 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 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 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 “长风破浪”之志。有关资料二、行路难(其一)赏析(吴企明)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 为首J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 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 己的理想和愿望。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 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 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 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 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 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 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 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那么冰塞而不可渡;将欲 登太行与?那么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 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那么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 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溪垂钓, 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伊尹未遇商汤 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 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 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 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毕竟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 二句笔锋一转,括宗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 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於去也”,因而推断它作於“被 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本诗篇幅虽然不长,却具有长诗气势即跳荡、波澜起伏的特色。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 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发奋,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适当运用 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 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