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控制程序.docx
环保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控制程序修订日期修订单号修订内容摘要页次版次修订审核批准2011/03/30/系统文件新制定4A/0/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 环保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控制程序1 目的为能准确地确保公司环保材料从进料.生产.成品入库.出货及服务过程中的各项检验状态结果均能明确地被识别.以区分产品的形成状态.并当产品出现异常时能有效.快捷地追溯到原材料/零件厂商的零件从出货到组成成品有无使用环境管理物质等.2 范围适用于小家电产品的进货,过程与最终的物料、半成品与成品标识的实施、检查与可追溯性的控制。3 名词定义无4 权责4 1原料标识追溯管理:IQC、原料仓。 42制程标识追溯管理:品质部生产部生管部. 4. 3 出货标识追溯管理:QA成品仓.5 相关文件5.1环保进料管制与检验作业程序QG/BRS207-20105.2环保制程管制与检验作业程序QG/BRS208-20105.3环保成品管制与检验作业程序QG/BRS209-20105.4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之产品的标识与可追溯作业程序QG/B0102.22-20096 内容6.1 产品标示:6.1.1 进料环保标示6.1.1.1 进料品质检验依照本公司ISO9001:2000版进料检验作业程序检验及ISO9001: 2000版产品的标示与追溯作业程式作业.6.1.1.2 环保材料在交货时必须提供送货材料的出厂检验报告;必要时须按照我方的要求提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6.1.1.3 环保材料在交货时需在进料标签上加贴绿色带“ROHS”字样的标签,以利区分.6.1.1.4 IQC检验核对相关资料确定无误后在进料检验报告上备注栏中加盖“ROHS” 印章,以说明该原料符合环保要求。6.1.1.5 环保材料在进料验收单备注栏中加盖“ROHS”印章.6.1.1.6 环保材料库存卡亦应加盖“ROHS”印章.6.1.2 制程环保标示:6.1.2.1 环保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有相关品质记录、检验标准、追溯记录 均应加盖“ROHS”印章以示区分环保与非环保,具体记录有:IPQC查检表、FQC检验报告、领料单、入库验收单、制程半成品标签等.6.1.3 成品阶段的产品标示:6.1.3.1 环保客户入库时制造单位在成品外箱标签上加盖ROHS章以示区分环保与非环保,环保客户有要求时应按照客户之要求,加贴客户指定标签.6.1.3.2 制程单位包装后由品管抽检合格者,由QA在外箱成品箱上贴上带明显ROHS标志的合格证完成入库动作并确认环保标签是否符合要求.6.1.3.3 经品管抽检不合格者,贴不合格标签,通知现埸单位处理,处理完成后再次经品管抽检合格方可入库动作, 且将检验结果记录于FQC查检表内,并加盖“ROHS”字样印章.6.1.3.4 经最终检验之成品其内包装须贴上自检成品合格标签,标示品名数量,包装日期,检验日期、检验员签名,以便日後追溯.6.1.3.5 环保产品成品出货时如有分包或换箱时需重贴外箱标签则由仓库在标签上加盖“ROHS”章,由QA加盖“QAPASS”以示确认OK.6.1.4 环保物料出现环境地不良异常时,应立即将该物料移至环保不良品区,并加贴红色ROHS不良品标签。6.2 产品追溯6.2.1 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之产品的标识与可追溯作业程序QG/B0102.22-2009中之相关章节内容操作。6.3 对于品质上有异议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由品管贴待裁标签,放置于待判区等待裁决.6.4 区隔储放6.4.1 原材料仓划分环保材料与非环保材料以及环保材料不良品的摆放区域,以防止环保材料与非环保材料的相互混入;6.4.2 制造现场划分环保物料区<架>,且只允许放置环保半成品.成品材料,并加贴绿色ROHS标签,或加盖ROHS印章;同时也划分非环保物料区<架>,且只允许放置非环保半成品成品材料;6.4.3 成品仓划分环保产品放置区域与非环保产品放置区域,且环保产品加贴绿色ROHS标签, 或加盖ROHS印章; 以防止环保产品与非环保产品的相互混入;6.5 管制标签及管制单:R O H S物料检验卡厂商机种合同号品名规格数量交验时间检验时间检验员不 合 格待 验 中6.5.3 其他标签及管制单均参阅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之产品标示与追溯作业程式之章节.6.7 所有环境程序档须涉及ISO9001:2000版程式档表单支持者,在用作环境物质管理使用时, 都须在表单的右上角加盖“ROHS”字样印章,以使与ISO9000档表单区分.6.8 未完善之环境管理程式以ISO9001:2000版程式档规定执行,如用作或支援环境物质管理时,须在表单右上角加盖“ROHS”字样印章以示区别.6.9如产品出现异常,可以参照ISO9001系统中产品标识与追溯作业程式中的管理方法进行追溯整个生产流程及原料编号、批号及生产厂商,以便进行责任归属.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