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疗效分析.doc
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疗效分析杨邦好 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内科【摘要】目观察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方法12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两组均予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h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无创正压通气后48 h时, pH值改善(P< 0.05), PaO2上升(P<0.05), PaCO2下降(P<0.05), 呼吸频率减慢( P <0.05)。BiPAP 组病死率为1.67%(1/60),对照组病死率为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避免了大部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并发症,减少病人痛苦和医疗费用,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 型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 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COPD) 急性加重期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PAP)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有效方法之一,不仅对改善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功和氧耗,缓解病情明显,使用方便,而且还能减少急性呼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其导致并发症;减少慢性呼衰患者对呼吸机依赖性,减少患者痛苦和医疗费用,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急性呼衰、慢性呼衰急性加重、COPD合并型呼衰患者第一线治疗手段1。我院于2007年3月2009年3月对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60例患者进行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以同期常规治疗(包括鼻导管吸氧、抗炎、解痉、止喘、祛痰、平衡水电解质等) 60例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2008 年3 月至2009 年5 月于我科住院治疗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7 年修订“COPD 诊治指南”2和全球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指导原则GOLD20063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且均符合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BiPAP 组60例,其中男47 例、女13例,意识清醒者50例、嗜睡者10 例,平均年龄(68.7±6.6) 岁,平均病程(9.5±3.7) 年;对照组为60例同期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42 例、女18 例,意识清醒者51 例、嗜睡者9 例,平均年龄(70.3±5.1)岁,平均病程(8.8±4.2)年,两组患者性别组成、意识障碍程度、年龄、病程、血气分析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鼻导管吸氧、抗炎、解痉、止喘、祛痰、平衡水电解质等) BiPAP组除常规治疗外,还进行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采用德国德尔格公司生产BiPAP RespiCare无创呼吸机) ,工作模式为压力支持,同步/ 控制模式( S/ T) ,呼吸频率1218 次/ min ,吸气压力( IPAP) 起始8cmH2O 渐增至1220 cmH2O 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呼气相压力( EPAP) 46 cmH2O ,鼻罩内供氧流量为25 L/ min ,通气时间每天420h ,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分两次及更多次给予,每次治疗中间可暂停1520 min用于进食、吐痰、排便等。1.3 以SPSS13.0 统计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 表示。治疗前后对比均采用配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2 结果2.1 治疗前及治疗后48h 动脉血变化治疗后BiPAP组和对照组动脉血pH 值、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呼吸频率(R)明显降低,与各自组别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iPAP 组治疗前后动脉血PH值、PaCO2 变化差值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治疗前后PaO2变化差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 ±s)检测项目BiPAP 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变化差值治疗前治疗后变化差值PH 7.26±0.067.38±0.050.12±0.06#7.25±0.067.34±0.07*0.09±0.07PaO2 ( mm Hg) 45.35±5.9357.29±5.80*11.94±4.9145.91±5.3454.58±8.06*8.67±6.36PaCO2 (mm Hg) 73.96±8.1353.47±10.06*20.49±7.25#74.18±8.1058.00±13.67*16.17±10.73R(次/min)24.23±5.3516.53±2.14*7.70±3.2122.82±3.6416.51±2.12*6.31±1.41注:与治疗前比较, *表示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变化差值, #表示BiPAP组治疗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差值比较,P<0.05;2.2 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平均住院日BiPAP组(13.19±3.16)d ,对照组(12.39±2.69)d ,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iPAP组病死率为5.00%(3/60),对照组病死率为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BiPAP组10例患者出现咽部干燥不适, 6例腹胀, 12例患者有紧张恐惧感, 经耐心宣教、心理安慰及调整呼吸机指标后症状均减轻或消失。3 讨论COPD是常见病、多发病,农村人口发病率相对较高,常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经面罩机械通气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疗COPD、重症哮喘以及呼吸衰竭主要措施之一,同时无创通气能减少有创通气需求和有创通气所致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避免和减少了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节省了大量医疗资源4。目前无创通气正在成为呼衰患者一线治疗方法。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PAP)实质为无创压力支持通气,这种通气方式既能减少呼吸和氧消耗,同时也能改变压力容积曲线特征,使单位压力下容积改变增多5。本组60例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患者经口鼻面罩Bi2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48 h后, pH值上升, PaCO2 下降,PaO2 增加,呼吸困难缓解紫绀减轻,神志逐渐转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束时, pH、PaCO2、PaO2 进一步改善。本组60例BiPAP 无创通气治疗患者显示,无1 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损伤、呼吸机依赖等并发症发生。并且心血管系统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BiPAP 能够改善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严重缺氧状态和有效纠正CO2 潴留,改善通气量,改善肺氧合功能,降低呼吸肌功耗。使气体交换得到改善,呼吸衰竭得以缓解,为抗感染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避免或减少使用有创性机械通气,及避免或减少患者死亡。COPD患者通常气道阻力增高,而BiPAP呼吸机(伟康产品)具有漏气补偿、流速触发、轻巧便携、使用简便、病人耐受好和依从性高等特点,是近年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呼吸机型。通过鼻口面罩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来提供压力支持通气, 在其吸气时有一个较高吸气压( IPAP) ,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轻松吸入气体使肺膨胀改善通气,增加肺泡通气量,降低吸气肌负荷,减少患者呼吸肌做功和耗氧量,有利于呼吸肌休息。而BiPAP又能在呼气时给患者较低呼气压( EPAP) ,使患者较轻松呼出气体,而较低EPAP (0139201588 kPa)可起呼气压末正压( PEEP)作用,可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起到机械性支气管扩张作用,防止细支气管气道陷闭,增加通气量,增大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PaO26。使肺泡内CO2 有效排出,从而达到提高PaO2、降低PaCO2 目。后备通气( T模式)在患者出现呼吸暂停或窒息时会出现后备通气,保证患者安全,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7。文章2参考本组60例BiPAP 无创通气治疗患者显示,无1 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损伤、呼吸机依赖等并发症发生。并且心血管系统无明显不良反应。BiPAP 通气治疗COPD 合并呼吸衰竭效果明显。综上所述,BiPAP 呼吸机双水平压力支持通气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肯定。且简便、依从性好,可以达到加快病情缓解、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率及病死率目。参考文献1Anton A, Guell R, Gomez J, et al. Predicting the resul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severe acute exacerbation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irflow limitation. Chest, 2000, 117: 828-833.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COPD 诊治指南2007版J . 继续医学教育,2007 ,21 (2) :31-45.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 Global Initiatie for Chronic Obst ructie Lung Disease)执行委员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06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6 (3) :230-237.4朱元珏,陈文彬. 呼吸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980 -610.5牟江,邹胜智,胡毅,等. B IPAP无创呼吸治疗COPD合并型呼衰50例疗效观察. 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1) : 27.6蔡映云. 机械通气及临床应用.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19.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 临床呼吸生理及ICU组.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几点建议.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30-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