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医内科学笔记[003].doc

    • 资源ID:36079019       资源大小:6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内科学笔记[003].doc

    第一节 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与预后第三节 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 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二、源流:1、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病理上专主于痰;治疗上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思想。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二)病机:1、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肺肾。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3、病理关键为痰气壅塞气道,肺失肃降。4、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邪实正虚(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三)分证论治: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1)发作期:1、冷哮: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 2、热哮: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五、哮证与喘证的鉴别第五节 肺痈一、定义: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 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三、病因病机:热壅血瘀。 初期为肺卫表证; 成痈期为热壅血瘀; 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 恢复期则为邪去正虚,阴伤气耗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三)分型论治: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五、肺痈与风热咳嗽鉴别六、肺痈的预后与调摄第七节 肺胀一、定义: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二、源流: 1 病名见于内经。 2 金匮要略记载表现和治法方剂。 3 诸病源候论认识病理特点。 4 朱丹溪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 5 李用粹认为治疗要分虚实。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继则累与脾肾,后期涉与于心。2、病理关键是肺气胀满,不能敛降。3、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4、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复感外邪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标实: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本虚: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三)分型论治: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五、预后与调摄第一章 心悸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二、源流:1、内经虽无心悸的名称,但有惊惕、惊骇、惊狂、惊惑、惊躁等名。2、张仲景称心悸为惊悸、心下悸、心中悸等。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3、宋严用和济生方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和治法方药都有详细的记载。4、朱丹溪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痰迷”、“痰火”是惊悸的主因。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心,涉与脾肾。2、病理关键为心失所养,扰动心神,心神不宁。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为邪扰于心,心神不宁。4、病理转变: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重证候。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虚当养心安神;实因瘀血,当活血化瘀;因痰热,当清热化痰(三)分型论治: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丹;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用黄连温胆汤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阴虚火不旺用天王补心丹; 阴虚相火妄动用知柏地黄丸4、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用真武汤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五、惊悸与怔忡的鉴别第二节 胸痹一、定义:胸痹是由胸中气血痹阻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特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二、源流:1、内经虽无胸痹一名,但其临床表现却在内经描述得相当详细。描述了真心痛的表现与预后。2、东汉张仲景正式提出了胸痹这一名称。将胸痹的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3、宋代圣济总录专列胸痹门讨论胸痹病。4、明清时代,对胸痹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有了发展。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心,涉与肝、脾、肾。2、素体阳虚,胸阳不振是形成胸痹的病理基础。3、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瘀血相互为患。 4、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5、病理转化可以因实致虚,亦可以因虚致实。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治标常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扶正常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三)分型论治:胸痹瘀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血瘀轻者可用丹参饮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阴寒极盛,胸痹重证,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5、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五、胸痹与真心痛,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第七节 厥证一、定义: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导致死亡。二、源流:1、内经论厥主要有三种情况:以暴死为厥。 以四末逆冷为厥。 以逆乱为厥。三、病因病机:(一)病理要点: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二)病理性质 有虚实两类:1、实证气血上冲逆乱,清窍壅塞。 2、虚证气血虚亏,不能上荣清窍。(三)病机转化 与体质有关:1、气盛有余之人,容易上冲逆乱。 2、气血虚损之人,容易下陷虚脱。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型论治:厥实气五四虚物,血实通瘀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1)气厥:1、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平时可服逍遥散 2、虚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平时可服香砂六君丸,另可加用甘麦大枣汤(2)血厥:1、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急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寻痰汤;痰湿化热,礞石滚痰丸第一章 胃痛一、定义: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病证。二、源流:1、“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 2、叶天士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 经主气,络主血。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胃, 与肝、脾关系密切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不通则痛(实)不荣则痛(虚)3、病理因素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四、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二)分型论治: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合用小承气汤; 胃痛急剧而拒按,苔黄燥便秘,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也可用沉香降气散4、湿热伤中证: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 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多梦少寐,唇白舌淡,可用归脾汤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寒胜而疼甚,哎吐肢冷,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 第二节 黄疸一、定义: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二、源流:1、内经首创病名,奠定理论基础。2、张仲景论黄,确定分类和治法。病因病机:湿邪,寒湿,瘀热。分类: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治疗:利尿,发汗,泻下。预后:“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3、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阴黄”、“急黄”的名称。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肝胆,涉与脾胃:“脾胃不病则无湿,肝胆不病则不黄”。2、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3、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4、病理转化与感邪与体质有关:5、预后: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三)分型论治: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 湿四脾柴瘀逍遥。(1)阳黄 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因砂石阻滞胆道,宜用大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郁金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证: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丸第三节 积聚一、定义: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症,其中积属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有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积:积累、堆积之意,引申为病气积蓄。此处指肿块明显、固定不移的病证。聚:聚集之意,有聚有散。此处指肿块不明显、时隐时现、病位不固定的病证。二、源流:1、内经首先提出病名,并对形成和治则作了探讨。2、难经明确了积与聚的病理与临床表现。三、病因病机:(一)病机关键:气滞血瘀。(二)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三)积聚形成与正气强弱有关。(四)积聚的病理转归有黄疸、鼓胀、血证、昏迷。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三)分型论治: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瘀血隔。(1)聚证: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2)积证: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用大七气汤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积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并服鳖甲煎丸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第四节 鼓胀一、定义: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二、源流:1、病名首见于内经。2、病源论:认为鼓胀的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3、外台秘要:认为臌胀是由于正虚邪留,脾气虚弱。三、病因病机:(一)鼓胀的病理变化总属于肝脾肾损伤。(二)病性:本虚标实。(三)病理因素:气、血、水互结。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之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三)分型论治: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瘀结调。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第六节 眩晕一、定义: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二、源流:1、内经称为“眩冒”,2、张仲景从痰饮立论。3、刘河间主风火、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痰浊4、张景岳-下虚作眩-肾阴虚、 虞抟:根据肥瘦分痰湿与虚火、 叶天士:主内风、张介宾-无虚不能作眩也5、后代医家-瘀血有关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头(脑)、与肝、脾、肾有关。2、病性:虚实两类:虚多为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 实多为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3、病理因素:风火痰虚瘀为主四、眩晕的鉴别诊断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补虚:补气血、补肾精。泻实: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活血化瘀。调阴阳:阴虚火旺者主要滋阴降火,肝风内动者主要潜阳熄风或育阴熄风。(三)分型论治: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4、痰湿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第七节 中风一、定义: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不利为主证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与口眼涡斜等症状 二、源流: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论述2、金匮要略首创中风的病名三、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有关。2、病理因素有虚、火、气、血、风、痰六端。 3、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4、病理类型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中经络、中脏腑;中脏腑之闭证、脱证;闭证当辨阳闭、阴闭(二)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要救阴回阳固脱;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三)分型论治: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1)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镇肝息风汤(2)中脏腑1、闭证 1、痰热腑实证: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证: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证:涤痰汤;见戴阳证者,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2、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3)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第八节 瘿病一、定义: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二、源流:庄子.德充符有瘿的病名三、病因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三)分型论治:1、气郁痰阻证: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证: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证: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4、心肝阴虚证: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第五章 肾系病证第一节 水肿一、定义:水肿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临床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病证。严重者可以伴有胸水、腹水。二、源流:1、内经中称为“水”,治疗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2、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治法。3、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阳水、阴水。治疗上倡导温脾暖肾,开创了补法。4、仁斋直指方创活血利水法。5、医学入门提出疮毒导致水肿的说法。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理变化:肺失通调,脾失转输2、病理因素有风邪、水湿、疮毒、瘀血。3、病性:阴水、阳水之分。4、病理基础以阳气虚损为主。5、病理转化以阳转阴、实转虚为主,虚中夹实临床多见。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三)分型论治: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1)阳水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用猪苓汤(2)阴水 1、脾阳虚衰证:实脾饮2、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第二节 淋证一、定义: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二、源流:1、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4、千金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 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5、景岳全书认为寒热虚实都有,完善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三、病因病机:1、病位:肾、膀胱,与肝脾有关2、基本病理: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3、病理变化:热淋: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血淋: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石淋:湿热煎熬尿液,形成砂石;膏淋:湿热阻滞,脂液不循常道;气淋:肝气郁滞,气火郁于膀胱;劳淋:久淋伤正,湿热留恋 4、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证湿热、气滞;虚证脾肾不足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三)分型论治:淋热八石苇劳比,沉气蓟柏膏清淋。1、热淋:八正散2、石淋:石韦散;3、血淋:小蓟饮子;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用知柏地黄丸4、气淋:沉香散5、膏淋:程氏萆解分清饮;6、劳淋:无比山药丸;第六节 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 血证一、定义: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二、源流:1、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与病理有较深人的认识。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2、金匮要略对吐血、衄血、便血的辨证论治作了具体论述。3、诸病源候论称血病。4、备急千金要方用的犀角地黄场治疗血证。5、济生方对于失血的病机,则强调热盛迫血妄行为主。6、朱丹溪对阴虚导致的出血有新的见解。7、医学正传首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统称为“血证”。8、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9、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挚领地概括为“火盛”与“气虚”两个方面。10、医贯重视气血的关系,明确提出“血脱必先益气”的主张。11、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提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等,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三、病因病机:(一)病机关键: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二类。(二)病理性质分虚实两大类(三)失血过多,可导致气血两虚甚则厥脱。(四)蓄积体内而成瘀血。(五)血证的转归与三种因素有:与引起血证的病因、出血量与出血速度、兼见病症有关。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出血部位与脏腑病位(二)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三)分型论治: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4、气血志虚证:归脾汤(2)齿衄 1、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3)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4)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急用独参汤(5)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或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6)尿血 1、下焦温热证: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有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7)紫斑 1、血热妄行证:十灰散2、阴虚火旺证:茜根散;肾阴亏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3、气不摄血证:归脾汤五、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第四节 消渴一、定义: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常因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二、源流:(一)病名始于内经,方药创于金匮。三、病因病机(一)病位病机:上消在肺,火刑肺燥;中消在胃,火盛阴伤;下消在肾,阴阳失调(二)病理要点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四)阴虚燥热,变证百出。(五)慢性久病可导致瘀血。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三)分型论治: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1)上消:1、肺热津伤证:消渴方;肺热津伤,气阴两伤,用玉泉丸或二冬汤(2)中消: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大便秘结不行,用增液承气汤;本证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3)下消: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五、预防调摄六、转归与并发症:血瘀是其重要病机之一,其中医病机以血脉涩滞,瘀血痹阻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第六节 内伤发热一、定义: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二、源流:金元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与治疗做出了重要的五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重要力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三、病因病机:(一)病理性质可归纳为虚、实两类。1、气郁化火、瘀血阻滞与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2、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与阳气虚哀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二)病理要点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致。(三)病理转归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体质、治疗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1、实证:行气、活血、化湿;2、虚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三)分型论治:气郁丹栀瘀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1、阴虚发热证: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血府逐瘀汤第七节 虚劳一、定义:虚劳是虚损劳伤的总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二、源流:1、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治疗突出温补脾肾,辨证论治。三、病因病机:(一)病损部位以五脏为主。(二)病理性质为气血阴阳的亏耗,纯属虚症。(三)病理关键在于脾肾。(四)气血阴阳的亏损五脏各有所侧重。(五)虚劳的转归预后与体质强弱,脾肾功能,病因情况,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型论治:气,肺福四元;血,心四;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附归。(1)气虚: 1、肺气虚证:补肺汤证2、心气虚证:七福饮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2)血虚:1、心血虚证:养心汤;亦可用归脾汤 2、肝血虚证: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4、肝阴虚证:补肝汤5、肾阴虚证: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证:保元汤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证:右归丸六、预后与调摄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 痹证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疾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胀灼热、僵硬变形为临床特征。轻者病在肢体,重者侵犯内脏。二、源流:3、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认为体虚受邪是痹症的发病基础。4、千金要方:收载了较多的痹症方剂,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此。7、叶天士对久痹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物搜风通络。三、病因病机:(一)病机要点是病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 不畅,不通则痛。(二)病理因素有风、寒、湿、热、痰、瘀几种。(三)病理演变:痹症初病多实,久则虚实夹杂。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祛邪通络(三)分型论治: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1)风寒湿痹: 1、行痹:防风汤;邪有化热之象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风寒湿不明显者,可用蠲痹汤(2)风湿热证: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热毒炽盛化火伤津,可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3)痰瘀痹阻证: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可选独活寄生汤第五节 腰痛一、定义: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当中,常因肾虚邪客腰部,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二、源流:1、内经首先提出肾与腰痛的关系。2、金匮要略创“肾着病”,立寒湿腰痛治法。3、七松岩集提出腰痛分虚实。4、证治汇补倡导补肾为先,分标本虚实。三、病因病机:1、病理要点: 病在经络,根源在肾。肾虚为发病的基础。2、病理性质分虚实两类:实证腰痛的机理是邪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虚证腰痛的机理是经脉失于濡养。3、虚为肾虚,实非肾实。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虚:补肾壮腰;实:袪邪通络(三)分型论治:寒姜湿热四,瘀身肾虚左右归。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肝肾虚损,气血亏虚,独活寄生汤加附子2、湿热腰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肾阴虚:左归丸; 肾阳虚:右归丸;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内科学笔记[003].doc)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