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学前教育史教案(41页).doc

    • 资源ID:36106226       资源大小:240.50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前教育史教案(41页).doc

    -学前教育史教案-第 41 页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2、社会公育内容: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1)生活和劳动教育。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审美意识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稺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稺,亦作稚,幼儿。稺子,泛指小儿。(4)军事体育教育:部落战争需要军事体育技术与强健的体能。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孟子:“庠者养也。”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公元前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一)意义和任务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宗法制和贵族专政决定了培养天子的重要性。(二)奴隶社会的胎教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周还建立了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青史氏之记记载:“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四)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为加强对太子的有效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1、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他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他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作业与思考:1、为什么奴隶社会特别重视天子的学前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明确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教学内容: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 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及经验和局限。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教学难点是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背景知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1、皇家与国家的统一,但聘用皇室以外的人来管理国家(政权)2、科举成为人们的晋升之阶3、乡土社会、农业社会(皇权不下县,靠血缘、家长、族长、皇帝)“忠孝”4、强调伦理道德的力量,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5、家庭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6、重视学前教育:养正于蒙。张载正蒙·中正篇“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者之功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罗泽南小学韵语“教人之道,首重发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人之初生,至善者性;仁义礼智,天之所命。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蔼然四端,扩而充之。幼而不学,遂失天真;性漓情怪,不可为人。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建立学校,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1)邸第: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的妻子邓皇后,曾征召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年龄在五岁以上)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在宫廷开办邸第,教这些孩童读经书,其中还为年幼的儿童专设教师和保姆。邓皇后每天早晚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监督学业。这是中国最早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因为只局限在一定的大家族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邸第的出现,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太学: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西汉武帝时建立,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董仲舒“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学而优则仕”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孔子:“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家教与治国的逻辑关系:本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家与国的密不可分。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论亲疏。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家之不宁,国难得安。”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功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者学前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一人当灾,全家遭殃”“株连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望子成龙”二、学前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生活常规常规,一般指生活规则和行为规则,用以约束人的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常规教育一般包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1)礼仪常规的训练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的核心在于辨名分、定尊卑,使君臣、夫妇、长幼、上下各有等级差别,从而确定各类人际关系的准则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安守本分、循规蹈矩,从而稳定整个社会秩序。古代关于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基本上都是为封建礼教服务。生活常规总的原则是谦卑、恭谨、稳重。幼仪教育是对幼儿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符合礼仪的姿态训练,对儿童的坐、立、行、跪、拜、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礼节:“应对、进退之节”,包括:长辈召见之礼和求见长辈之礼。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即事先发出声音以使长辈有所准备,不可突然推门而入。“将入户,视必下”,即进屋时应放低视线,不可四处张望。童子礼规定:“凡见尊长,不命之进,不敢进。进时当鞠躬低首,疾趋而前。”(2)养成卫生习惯 南宋教育家朱熹“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清人朱柏庐也要求子弟“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二)初步的道德教育1、孝悌孝: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不违背父母的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悌:要求儿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的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孝悌之道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孝:尊敬长辈悌:兄弟友爱“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清代学者李 秀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自禀于家长。”均突出了父母的绝对权威。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礼记·曲礼中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讲的就是黄香九岁时对父母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辩证地看待古代“孝”的教育,“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本质,即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对幼儿进行“梯”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梯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2、崇俭提倡节俭,切勿奢华,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农业文明古国,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倡勤俭并举。“一生之计在于勤”,但只知勤若不能节俭,勤劳所得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明清之际学者孙奇逢在其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弟子说:“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博雅曰:勤非俭,终年老瘁,不当一日之奢糜。”他说,勤与俭相比,“似俭尤要”。3、诚信诚信就是诚实无欺。幼儿的心理特征: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幼儿的天性纯洁美好,“绝假纯真”。不正确的影响或幼儿自身因自夸或惧过,有时也会说谎,导致日后欺诈之心生长的萌芽,逐渐丧失“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要卫护此诚实无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长辈应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而幼儿年幼无知,难辨是非,长辈又应以自身诚实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记·曲礼中说:“幼子常视勿诳。”元人陈澔释为:“常视之以不可欺诳,所以习其诚。”韩非子·外储上说中讲到的春秋时期的曾参杀猪的故事为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韩诗外传中也记载了一则孟母教子无欺的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一旦小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说了谎时,父母则应该及时训诫,予以纠正,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度出现。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曾记载史学家司马光儿时剥核桃皮的一件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4、为善善,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合乎道义、合乎礼仪的事。由于儿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小善戒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三国刘备遗诏教训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西汉的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幼时见到两头蛇的故事。这些都说明了古人重视教育幼儿为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是很可取的。(三)文化知识教育由于“万般成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识字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点与起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幼儿的识字教育一般在3-4岁便已开始,并且有的家庭还很注意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清代学者蒋士铨4岁时,其母“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即撇)、磔(zhe,即捺)、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以竹丝代笔合成字,不仅能引起儿童兴趣,而且对于儿童清楚字的笔画结构亦有益处,此外,她的教学方法还运用了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王筠教童子法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ju匆忙,急忙)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清代学者崔学古、唐彪等都曾对幼童识字教育进行过研究。封建社会对于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秦时李斯著有仓颉jie篇,赵高作爱历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家姓,简称“三、百、千”,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为朝鲜、日本所学习。这些字书虽不是专为家庭幼儿教育而编,但实际上许多家庭已经将它们作为家教识字课本,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得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ze,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此外,它们虽都按集中识字编排,但并非字的机械组合,而是把它们巧妙地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由此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组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诗赋教育 ?由于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在家庭中亦极为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启蒙。当时在家庭中主要是选择汉赋中的某些名篇、唐宋诗词中的某些名家作品让幼儿背诵。最为常见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等。着意于使幼儿养成乐学、勤学的学风? 常常鼓励幼儿要从小立下大志,以此作为勤学苦读的目标和动力。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视志向为成才的前提与保障。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历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根据不同孩童的资质进行鼓励向学。“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如习礼、呼字之类),则不鄙;稍长,必励以蒙工(如理书、默书之类),则不佻。”(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第二节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1、秦汉时期黄帝内经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基本理论“外象内感”。也就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3、孕妇饮食的调理二、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3、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4、有些非科学的理论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1. 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3. 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4. 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5. 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作业与思考:1、请分头收集“三、百、千”,下节课汇报这几本古代儿童读物的特色。2、请收集古代家庭教子的先辈,让他们讲讲他们的的故事数则。3、请采访你家里的前辈,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进行的?4、请阅读一位古代或近代名人的传记,看他们的家庭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育思想教学目的:了解贾谊、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明确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总结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教学内容:贾谊论早期教育;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是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第一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颜之推简介颜之推之生平: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他著作颜氏家训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一、早教“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儿童的教育为什么要及早进行?1. 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2. 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3.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4. 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二、威严有慈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 1. 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严教结合。“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2. 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3. 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4. 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推崇棍棒教育。“笞chi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三、均爱勿偏1. 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2. 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四、应世经务1.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2. 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zhuo竖也(梲: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桼迟也”。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用处。3. 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五、重视风化陶染1. 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2. 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慎择友”,“必慎交游”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3. 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第二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知识:宋代的社会状况1、唐末五代社会离乱,纲常失调,世风日下2、中华民族的信仰或文化逐渐建立的过程(儒学哲学化)3、轻武崇文一、朱熹的生平及思想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u)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南宋时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时代的科举考试有点类似于美国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朱熹认为,通过科举实现进入上层社会对学生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他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准则:把你学习时间的30%花在考试上,剩下70%的学习时间用于个体的成长,毫无疑问,对于今人而言如果能够将这一准则变成现实,许多文科大学都会为此感到欣慰。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朱熹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理与气、理与欲理存在于古代圣贤的书籍当中,教育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书本知识。因此重视环境和书本知识的学习。(外烁、环境和师友的影响)“支离事业”重视蒙养教育1、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把人的受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指8-15岁。强调学“眼前事”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三、要求慎择师友(外烁的作用)1. 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2. 儿童稍长,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家信与长子受之“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3. 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晚年做过帝师)十分重视太子、皇孙的择师问题,“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四、提倡正面教育1. 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曾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又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而之而后有持循哉?”2. 对于儿童教育更为强调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3. 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小学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能使儿童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3. 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务使墨汁污手”等等。4. 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认为“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子雨,忽然得这些子雨来,生意岂可御也”第三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知识:明代的社会状况1、宦官专权2、宋代理学成为正统统治思想3、宋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心学)得到了大发展。理在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与高扬,强调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王守仁生平介绍: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教育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1.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2.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3. 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精气日足、筋力日张,聪明日开”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拔苗助长。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考虑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儿童的学习包括:歌诗、习礼、读书。“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教,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作业与思考:1、你有学前教育思想吗?讲讲你的学前教育思想?2、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何总体特点?你对其如何评价?我们应借鉴什么,批判什么?3、我国古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分为几个流派?反映了何种教育规律?4、请访问你周围的老师和家长,看看他们有何幼儿教育思想?第四章 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把握蒙养院与蒙养园的异同,了解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掌握康有为的儿童公育思想。教学内容: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教学难点是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及其评价。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 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一、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妇女走出家门,从事社会职业。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守法家族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大工业的出现,使不少妇女走进了工厂,如纺织厂、缫丝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二、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近代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引进和传播。近代一系列思想家对本方幼儿教育的介绍,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三、制度上容许:清末新政的改革。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建立了蒙养院制度。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开始摆脱家庭教育,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一、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一)蒙养院的对象保育教导3-7之儿童,每日不得过4点钟。(二)蒙养院的设置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乳媪、节妇训练而成。由其中识字的充任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一)女子师范中保姆的培训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由此取得合法地位。同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私立保姆传习所。(二)蒙养院的设立1、官办蒙养院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29年)武昌创立的武昌蒙养院。并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芽,但不久就停办。2、私立蒙养院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的很有名的。由清末翰林院编修严修所设,聘请日本人大野铃子为老师,从日本购进教学设备,招收亲友子女和附近邻居子女。三、特点:1、过渡性,虽有制度,但实施不充分。是家庭教育的辅助形式。2、迈出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第一步。3、蒙养院制度建立是至上而下的。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出现的。4、抄袭日本。基本依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课程保育设备规程,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都由日本人担任,设备也从日本进口。5、“中西结合”。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912年-1949年)教学目的:了解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包括幼稚园的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概况、幼稚园师资的培养概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教学内容:中华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幼稚园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新学制中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师资培养, 教学难点是评价新学制中幼稚园的课程标准。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1912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附属于各级学校内或单独设立。明确规定蒙养园的师资训练要在女子师范学校中开展。但蒙养园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但与晚清相比,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

    注意事项

    本文(学前教育史教案(41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