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7页).doc
-李林翰:我加粗的都是论点,之后论据,你做ppt只用加粗的这几点就好了。你看看每一条的顺序用改不。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8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08 年达到30.067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3%, 尤其是1978年以后30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83%, 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方面,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4倍。另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图1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图2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第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食物、衣着等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提高, 式样繁多,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电脑、汽车等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此外, 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图31978-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图41978-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5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动情况图6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动情况第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镇化水平很低,地区发展不协调。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1)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3)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4)分配结构实现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5)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6)区域结构实现了由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转变。图71952、1978和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图81949-2008年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图91949、1978、2008年城乡结构第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过前期工业化的积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逐步由发展瓶颈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推进器。(1)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3)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基本形成。(4)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中国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世界的瞩目,在各个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毕竟我国的国情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还需承受诸多的考验。回顾近年来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化过程中乱占耕地的现象严重, 导致城市占地扩张过快对农用耕地的破坏和侵占; 城市化改造拆迁过程中来自政府的控制软弱无力, 导致不少城市出现私搭乱建, 套取国家补偿款项的事件极为普遍。好的环境和制度可以约束坏人变成好人, 恶劣的环境和制度可以诱使好人变成坏人。因此设计好的管理制度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煤炭资源开采方式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第三、人均GDP 处于较低水平。如前所述, 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 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居于落后位置。2010年虽然我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仅排世界第94位。第四、各种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而在中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的0.46,2006年的0.50,到了2009年基尼系数又上新高,已达到了0.63,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57倍,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7年已扩大至3.33倍。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若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3)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1991年行业平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1.55倍,到200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99倍。而到了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相差已超过10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4)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扩大为1.91.171,2002年进一步扩大为2.631.261。而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210.86。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附ppt)第五、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便是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工业。第六、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减少。由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岗位,20世纪80年代约为240万个,而90年代以来只有70万100万个。今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会继续降低。因此,就业问题将是今后几十年内都要特别关注的大问题。展望未来, 中国要在21世纪前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何克服经济发展中的阻力, 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进而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可以肯定的是, 中国经济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然而, 只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 应对各种挑战, 坚持改革开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走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必定能在新的世纪里取得更大的成绩。-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