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数据收集与整理丨苏教版.docx
-
资源ID:36203371
资源大小:14.4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数据收集与整理丨苏教版.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数据收集与整理丨苏教版数据收集与整理(一)教学设计 1、使学生联系生活场景,经验简洁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呈现数据,能对数据的进行简洁的分析。2、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初步体会分类收集数据的作用,通过不同标准的分类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解决不同的问题,初步发展数据的分析观念。3、使学生在参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胜利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阅历,培育乐于与同学合作的看法,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重点:经验分类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过程,学会按不同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难点:建立初步的数据意识,体会分类的价值。 1、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的例题是学生熟识的、感爱好的,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学问和阅历的。练习的素材是也是学生熟识的、感爱好的,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的。练习题的设计,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分类的标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好;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起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2、初步体会数据分析观念。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统计活动。这节课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数据往往蕴含这信息,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须要依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3、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发觉者。学生自己发觉的学问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才是活的学问。本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数据分类的结果,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按以下环节进行设计: 一、复习分类,激活阅历。 二、分类整理,经验过程。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沟通收获。 一、复习分类,激活阅历。 1、引导:你能把信封里的10个图形按它们的不同特点分一分吗? 2、学生自己动手分,老师巡察,要找出不同的分法。 3、沟通:谁把自己的分法来展示一下?(指名学生展示)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 4、指出:这些图形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态分,只要把它们分一分、数一数就可以了。二、分类整理,经验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刚才我们分图形,按颜色分和按形态分,他们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须要分一分的的状况。今日这一堂课,我们就要用以前学到的分一分的方法接着学习。2、引导:(出示教材情境图)看,这是我 们学校的童心园,同学们细致视察,童心园里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3、学生沟通视察的结果:“老师”“学生”“看书”“下棋”“做嬉戏” 4、追问: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提一个自己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吗?同桌两人相互说说。5、学生沟通,预设答案: (1)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2)参与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参与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3)童心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4)男的多还是女的多? (二)引导分类,明确标准。1、引导:假如要知道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可以怎么做? 2、指出:要把图中的人物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出示PPT)数出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3、提问:依据这样的分类方法,能解决其次个问题吗?为什么不能解决?那么,把图中的人物怎样分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指定学生进行口答) 4、指出:要把图中全部的人按不同的活动进行分类:看书、下棋和做嬉戏,这样就能解决其次个问题。5、追问:同样是这么多人,为什么上面被分成了两类,下面被分成了三类?(学生回答) 6、明确:解决第一个问题,根据老师和学生分类,分成两类;解决其次个问题,按不同的活动分类,分成三类。虽然分类的对象都是相同的,但是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7、提问:假如我想知道图中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汇报) 8、指出:把图中的人物按男、女性别分类,分成两类。9、出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按不同标准分类。(板书课题:按不同标准分类) (三)尝试体验,整理数据。1、说明:要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分类以后还要整理每一类各有多少人,才能知道结果,这就须要我们收集和整理数据。2、引导: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按老师和学生的标准分类整理,你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看出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呢?同桌相互说说看。3、提问:数一数是个好方法。但是,这边数一个,那边数一个,好不好?可以怎样数? 4、说明:数的时候,要根据依次来数。5、提出要求:同桌合作,根据老师和学生的标准分类,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6、学生沟通分类方法,同时进行指导和完善。7、提问:怎样数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数一个,在图上划去一个) 8、提问:可以怎样记录分类的结果?(数一个,在一个表格中对应的一栏画一个“”)除了画“”,还能用别的符号表示吗?(还可以画“”、“”、“”) 9、小结:不管是画“”,还是画“”,还是画“”、“”,都是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的时候,按依次数,数一个,在图上划去一个,这样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然后在表格中对应的一栏画一个符号,这样就能让大家看到整理的结果。10、提问:通过收集整理数据,你知道老师有几人?学生呢?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追问:通过视察,你能够一眼看出学生人数吗?(学生.)每一行都有5个,2个5,加上2,一共12个。还记得我们二年级学习的“正”字计数法吗?(学生)你能够用“正”字计数法表示看书、下棋、做嬉戏的人数吗?(学生在书上完成,老师进修巡察) 11、沟通:参与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 12、沟通和展示分类结果,说说同学哪里记录得好。13、提问:通过收集整理数据,从记录的数据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四)回顾反思,感悟提升。1、引导:刚才我们学习的是按不同标准整理数据,回想我们分类整理的过程,我们都做了哪些事情?你有哪些体会? 2、指出:分类整理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3、对比提问:这两张表格中有什么是相同的?为什么?(计数的总人数) 4、沟通:假如两次分类整理后通过计算总人数不相同,说明什么?看来不管怎么分类,合起来的总人数都是相同的,所以计算总数可以检验分类结果是否正确。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利用例题,感受不同的分类。(1)提出要求:老师想知道童心园中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你能把图中人物分一分,并且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吗? (2)和同桌比比你们记录分类的方法,看看有什么区分?结果相同吗?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 2、 “想想做做”第1题。(1)老师给你们打算了一些积木,提问:题目要求我们按什么标准分类整理? (2)提出要求:请分别按颜色和形态对图中的物体进行分类,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把结果记录下来。(3)提问:从按颜色分类的记录中,你知道了什么?从按形态分类的记录中呢? (4)沟通:用什么方法检查一下你分类整理的结果是否正确? 3、“想想做做”第2题。(1)引导:这里还有一些邮票,看一看,邮票上都有什么?(面值、图案等) (2)提问:这些邮票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同桌相互说一说。(3)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标准分类整理,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沟通,看看你们都整理对了没有。(4)学生展示整理结果。(按面值分、按横竖分、按图案分) 4、“想想做做”第3题。(1)提问: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2)沟通:谁来说一说,小组里的同学可以按哪些标准分类整理? 四、课堂总结,沟通收获。1、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又驾驭了哪些新本事? 2、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