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36207228
资源大小:45.26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唐诗五首: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唐诗五首: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野望黄鹤楼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野望黄鹤楼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野望 情景激趣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唐诗直解评价此诗:浅而不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徙倚(xy):徘徊,彷徨。落晖:落日的余光。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相顾:相视;互看。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整体理解 1徘徊远望2秋景动人3隐居心情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补充资料: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作者在薄暮中见到了怎样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明确: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远近结合。作者先写远景,颔联为远景,颈联为近景。动静结合。颔联为静景,颈联为动景。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学习黄鹤楼 情景激趣 崔颢(hào)(704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诗人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二、整体理解首联:空余黄鹤楼。(铺垫乡愁)颔联:白云空悠悠。(铺垫难归)颈联:眼前景空明。(引发乡愁)尾联:触景生乡愁。(直抒乡愁)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愁”什么? 明确:乡关难归。 5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黄鹤楼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查阅相关资料,背诵。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使至塞上 情景激趣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有王右丞集。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使:出使。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二、整体理解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情感:激愤和抑郁。 补充资料: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直”“圆”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补充资料: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本诗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学习渡荆门送别 情景激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远:远自。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二、整体理解首联:渡江过荆门,来到楚游览。颔联:山隐平野开,江水入莽原。颈联:月影如明镜,彩云结海楼。尾联:仍爱故乡水,伴我万里舟。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白话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2“江入大荒流”的“入”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小结: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钱塘湖春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钱唐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暖树:向阳的树。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没(mò):隐没。二、整体理解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后四句写游人赏春。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小结: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西湖到处是绿毯般的嫩草,游人骑马赏春。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与作家有关的趣味故事 王绩的故事少有大志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11岁的王绩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其进取之志,是入唐后自度不能置身台辅,才渐渐不复有经世之心。三仕三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求为扬州六合县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大业年间,王绩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王绩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县丞,因为嗜好饮酒而不管公务,加之天下也动乱,因为被弹劾,于是就解官去职。王绩感叹说:“如同陷入天罗地网一样,处处都是束缚,我将能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回到了家乡。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以病罢官。王绩再次被朝廷征召为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吏部认为这不合品级不同意,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还一直给王绩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绩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隐居著述王绩隐居家乡后,遵循焦革家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以后善于酿酒的方法编为酒谱。李淳风赞颂他说:“王君,您是酒家南董。 王绩所住的地方东南有座盘石,在其上建筑杜康祠用以祭祀,并以焦革相配。王绩著醉乡记仅在刘伶酒德颂之后。他饮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著有五斗先生传。当初,王绩的长兄长王凝任隋朝的著作郎,撰写隋书未能完成,就去世了。王绩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也未能完成。重病而逝贞观十八年(644年),王绩重病,预料到自己去世的日子,与陶潜自祭文一样,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王绩的个人雅好嗜酒如命王绩一生性情旷达,嗜酒如命,被尊为“斗酒学士”,曾因出任太乐丞,可以喝到太乐署史焦革酿的酒,主动出仕。后因史焦革及其妻子相继去世,而辞官归隐。酒可以说是王绩精神的寄托物,身逢乱世,只能以酒解忧,以酒消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王绩纵酒自适,歌颂陶渊明,赞颂阮籍,嵇康。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以琴愉情王绩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王绩的人物轶事王绩喜欢饮酒,常常饮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他担任刺史,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应酬,谈论糟粕,抛弃美酒啊。”王绩当官的时候,因酒醉而失职,乡人都嘲笑他。王绩就托名无心子,风趣地说:“无心子旅居越国,越王不知道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就勉强他做官,他面无喜色。 不久,无心子以行为不正闻名,越王便罢免了他的官职,他面无怒色。被罢退后,无心子就去到茫茫的原野,经过动城时见到机士。机士拍着大腿说:“您这样有贤德的人因为获罪被罢免了吗?”王绩回答说:”您听说过蛮蠊氏的马吗?他的马,有一匹颈上的毛是红色的,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奔跑起来像跳舞,终因累热而死;有一匹头沉重地向下垂,尾巴高高地向上扬,会踢会咬又会尥蹶子,被丢弃在野外,反而一年到头都是膘肥体壮。那凤凰并不嫌恶栖息在山里,蛟龙也不因盘曲在泥中而感到羞辱,君子不拘泥于洁行而招来祸患,不回避污秽而善养精神啊。”王绩对待自己就是这样。王绩的成就王绩虽爱好广泛,但其最突出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崔颢的故事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关于他离开河南老家,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不论哪个说法正确,崔颢中进士时也不过是18岁20岁。(据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的说法,他认为20岁左右中进士已很年轻,18岁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闻先生说崔颢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这就是本文开头将崔颢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这也就是说崔颢最迟是20岁离开故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 而在故乡开封,除青少年时期外,时间是很短的。在他所遗的诗篇中,只有一篇是写他回乡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诗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县。故由淮安回开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说。)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为开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对崔颢有一个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不应当因为其人格低下,就否定其成就。历史应给以适当评价的。 黄鹤楼的轶事典故 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这和李白的一个典故有关。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诗坛巨星、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1000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历代诗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清 代湖北学者陈诗则冷静进行考证,指出李白搁笔云云,实无其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清江夏县令曾衍东为此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 王维简介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的主要成就诗如画卷,美不胜收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王维诗境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边塞军旅诗王维作品中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