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36211265
资源大小:26.3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4诗词五首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 24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因为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