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36212625
资源大小:32.3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单元导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素养目标】 1.了解词语的“家族”,了解新词,更加有效地丰富自己的词汇储备。 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一词多义现象。 3.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有效积累词汇,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丰富词语积累 环节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1.了解“语素、字、词”的概念和关系 语素是有一定意义的、用于构词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一词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吩咐”一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因为“吩咐”拆成“吩”和“咐”就都是无意义的了。“人”这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语言”“吩咐”“人”等语素都各有一定意义,都是不能分割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是比语素大的语言单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词,词和语素是容易区别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则词和语素是一个同形单位,二者统一为一个形体。例如“马拉车。马拉马车。”在第一个句子里,“马”和“车”都是词。在第二个句子里,作主语的“马”是词;作宾语的“马车”是一个词,在这个词里,“马”和“车”都是语素。 字是汉语表现为书面语形式的书写形体单位。一个书写单位就是一个字。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代表音节的文字,一般情况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表意作用的音节,字的形体结构能够以一定的特征显示出它代表的音节所表示的词或语素的意义。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包含语素“理”的词语有“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几十个。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 学生活动一:比较下面的四组语言单位,判断哪些属于语素,哪些属于单纯词或者合成词并说明理由。 (一)天、地、人、牛、马、走、吃、大、红、一、二 (二)秋千、蜘蛛、流连、徜徉、荒唐、玫瑰、蝙蝠、囫囵、妯娌 (三)葡萄、扑克、幽默、法西斯、阿斯匹林、布尔什维克 (四)牙齿、短语、胖子、提高、船只、胆怯、伤心 明确第(一)组中的11个单位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有音有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素。 第(二)组中的9个单位都是由双音节组成,若把这两个音节拆分开来,单独看,它们都失去了意义,不能算语素;只有把两者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才能算一个语素。 第(三)组中的6个单位都是从外语中音译过来的。和第(二)组一样,拆分后它们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它们有的虽然由多个音节组成,但仍然只是一个语素。以上三组的语素都能自由运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这类词叫作单纯词。 第(四)组7个语言单位都可以拆分成两个有意义的单位,也就是说它们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这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作合成词。 学生活动二:在成语中有一类构成属于“反义”成语,如悲欢离合、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出生入死、今是昨非等,请再写出一些此类成语。 明确(示例)舍生忘死贪生怕死醉生梦死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开天辟地惊天动地顶天立地花天酒地欢天喜地 环节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1.了解“熟语”的概念及分类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成语 内涵: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惯用语 内涵: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歇后语 内涵: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学生活动一:请把以下成语根据不同的来源分类。 一丘之貉投笔从戎囫囵吞枣一日三秋退避三舍水落石出唇亡齿寒 一鼓作气门庭若市满城风雨知名之士天下乌鸦一般黑下笔成章 邯郸学步抱薪救火咄咄怪事门可罗雀胸有成竹画蛇添足掩耳盗铃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笑千金一鸣惊人更上一层楼近水楼台一日之长 明确1.历史事实: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 2.前人故事:抱薪救火门可罗雀胸有成竹满城风雨 3.寓言传说:画蛇添足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囫囵吞枣 4.古人原句: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水落石出更上一层楼 5.截用或改变古人语句:近水楼台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 6.谚语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 学生活动二:歇后语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炒了的虾米红人(仁)。请从课外再分别找出五例。 明确(1)逻辑推理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百川归海大势所趋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2)谐音式:凑鸡毛壮胆(装掸)子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环节三: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1.了解新词的含义及类型。 内涵:新词语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新创造的词语;广义的新词语则还包括固有词汇产生的新义,语言学家往往将其称作“新义”,并与新词并列。新词语一般是指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产生了新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 分类: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词,如“供给侧”“高铁”“刷屏”“博客”“作秀”等。 学生活动一:整理度热词。思考这些热词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总结热词与时代的联系。 明确提示:度十大流行语是:宪法修正案、命运共同体、进博会、贸易摩擦、锦鲤、板门店宣言、立德树人、“一箭双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度十大网络用语是:锦鲤、杠精、skr、佛系、确认过眼神、官宣、C位、土味情话、皮一下、燃烧我的卡路里。 学生活动二:分组整理近几年的网络新词语,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谈谈你对网络新词语的看法。 明确观点一:万事万物都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如今网络语言的盛行,是当今经济社会日渐发达、文化生活环境日益宽松的反映。从宏观上说,对于这些网络语言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干预,社会历史会成为网络语言最为公正有效的筛选者。 观点二:由于网络语言本身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不是规范的汉语言,也影响了人们对规范语言的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网络语言也方便了青少年变相使用粗俗语言,从而导致不雅之风盛行。可见,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第二模块: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环节一:探究一词多义 1.了解“一词多义”的具体内涵 内涵: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如“引”:说文解释“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学生活动一: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借助网络,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例:“素” 明确本义是未染色的丝织品,这种织品柔软光洁,色白,孟子滕文公上:“冠素。”冠素,就是戴着用未染色的丝布做的帽子。 从丝织品的颜色引申出“白色”的意义。诗经召南羔羊中的“素丝五纪”就是“白色丝五条”。 把丝织品的颜色用在抽象意义上,引申出“白白”“空”的意义,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闲饭”。 “素”未着色,体现了丝织品的本色,所以引申出“朴素”的意义。淮南子本经:“其事素而不饰。” 学生活动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本义及其比喻义,并尝试造句。 风浪: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艰险的遭遇。 造句: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造句: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风起云涌:本义为:大风起来,乌云涌现。 比喻义为: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造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学生活动三:理解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例1: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例2: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世说新语雅量)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学生活动四: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 明确示例 61550;兵 名词,兵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名词,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名词,军事,兵法。如: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秦策二) 名词,战争,战乱。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动词,侵略。如: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动词,伤害,杀伤。如: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分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执一半,以便对证。如: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环节二:把握古今意义的不同 1.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学生活动一:请查阅资料,分析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并分别举出实例。 交通 古义:勾结。 举例: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举例:交通发达的城市。 爪牙 古义:国家的猛将、帝王在军事上的勇猛助手,褒义词。 举例: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今义:坏人的帮凶、走狗,贬义词。 举例:他其实也不过是乱世权贵的爪牙。 锻炼 古义:除“冶金”之义外,还有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贬义词。 举例: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今义: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或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觉悟、增强能力。 举例:锻炼身体。 学生活动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注意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百读不厌爱莫能助奔走相告久假不归 文不加点吊民伐罪登高自卑具体而微形容枯槁 明确厌,古义为满足,今义为讨厌、厌恶。 爱,古义为同情、怜惜,今义为喜爱。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假,古义为借,今义为假期或不真。 点,古义为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今义为标点。 吊,古义为慰问,今义为凭吊。 自卑,古义为从低处,今义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 具体,古义为各部分已大体具备,今义为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 形容,古义为形体容貌,今义为描述。 第三模块: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环节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掌握辨析词义的几个角度 由于语素的不同,词语在词义上会出现差异。辨析词语差异可以从词语的适用对象、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和词语的搭配等角度入手。 词语的适用对象 有些词语虽然词义相近,但适用对象却截然不同。如“学习”只适用于好的方面;而“借鉴”既可以用于经验也可以用于教训。“鱼龙混杂”只适用于人,“鱼目混珠”只适用于物。考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以免误用。 词义的侧重点 词义的侧重点是指词语在语义上的侧重。有些词语虽然表达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由于组成词语的语素不同,在词义的侧重上就会存在差异。如“简洁”侧重说话行文简明扼要,不啰唆;“简捷”侧重简便、快捷,直截了当。“另眼相看”侧重横向上与其他事物比较;“刮目相看”侧重纵向上与过去比较。实际表达中究竟哪个更贴切,则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 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轻重指的是词语在表达的程度上有轻重之别。有些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却在程度轻重上存在差别。如“准确”指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程度较轻;“精确”指极准确,非常正确,程度较重。“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程度较轻;“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程度较重。 词语的搭配 词语的搭配是指词语由于本身含义存在差异及人们的使用习惯不同,有的词语经常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有的则不能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从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用法。 学生活动一:鉴赏作家用词的精妙之处。 例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明确原稿中的“背脊”是指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范围大。“脊梁”则指脊柱,部位清晰。“按住脊梁”比“按住背脊”更准确,更易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情形。 原稿中的“后身”是身体的后半部分。“后窍”指肛门。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 原稿中的“一股”用于水流、气流、道路等。如西游记第一回:“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把个老头子呕的嚷一阵,闹一阵。”此处是写斑蝥的动作,所以要用“一阵”。 例2: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明确“排”摆成行列的意思,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这一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 学生活动二:根据下列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并写出选词理由。 1.我国政府制定了保障残疾人_的相应政策条例和规定。(A.权益B.权力) 明确A“权益”指合法的不容侵犯的权利。“权力”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2.他没有听清我的话,_了我的意思。(A.曲解B.误解) 明确B由于没有听清话,不会造成“曲解”,只会造成“误解”。 3.张教授把祖辈_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A.流传B.留传) 明确B“流传”是“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的意思,“留传”是“遗留给后代”的意思。 4.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消息和动态,它_了各国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互了解和理解。(A.沟通B.勾通) 明确A“沟通”和“勾通”,同音词,但意义不同。前者,使各方通连;后者,暗中串通。 环节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1.了解“词语感情色彩”的类型及特殊用法 词语的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如“成果”为褒义词,“后果”为贬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处心积虑”为贬义词,“殚精竭虑”为褒义词。我们在辨别词语时,应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作者的褒贬态度和立场,然后再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正确选用。 注意两种特殊使用: 褒义词贬用。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分析:“标致”本是褒义词,在这里却是讽刺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是表达贬斥感情的,这称作“褒词贬用”。 贬义词褒用 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分析:“狡猾”一词本是贬义的,在这里却表达了儿童的顽皮可爱,是褒义的。 学生活动一: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含义一样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组 青海师大原创话剧永怀之歌首演,再现“两弹一星”功勋伟绩。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组 春节假期,不少市民走出家门,游泳、打球,放松身心,享受假日悠闲时光。 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和杀戮。(老舍十年百花荣) 明确第一组:不一样。句用的是本义,指伟大的功绩。句是反语,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讽刺以及对暴行的愤怒。 第二组:不一样。句用的是本义,指享用,受用。句是反语,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对进步作家的残酷暴行,表达了对特务暴行的强烈谴责。 环节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1.了解“语体色彩”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体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头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活动一:指出下列句子语体色彩运用是否恰当,并作出修改。 (某杂志社在征文通知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就任你挑上一本了。 明确不恰当,口语和书面语混杂。可改为: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可任选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一本。 “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明确不恰当,“雅正”语体不当,应该用“指出”。 小赵指着李大爷菜摊上的黄瓜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明确不恰当,对菜农应用口语。“多少人民币1千克”改为“多少钱1斤”。 第四模块:链接高考 【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的艺木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的组成部分。 17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别具匠心才思敏捷异彩纷呈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才华横溢奇光异彩不可或缺 C十分独特才华横溢异彩纷呈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才思敏捷奇光异彩弥足珍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十分独特:强调事物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品性。句中用于修饰“门类”,强调这种门类的独特,而非“篆刻”技艺的精巧,所以第一空应选用“十分独特”。才思敏捷: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意思是很有才华。句中用于修饰“艺术家”,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强调了艺术家的才华,而非其思维敏捷,所以第二空应选用“才华横溢”。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指奇妙的光亮和色彩。句中用于修饰“流派风格”,强调流派风格的突出表现,所以第三空选用“异彩纷呈”。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于修饰“组成部分”,表达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所以第四空选用“不可或缺”。故选C。 【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7依次填入文中機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以及容易尚且然而 B乃至容易仍然虽然 C以及易于仍然然而 D乃至易于尚且虽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 “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故选B。 【高考新课标I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排除AD。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排除B。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选“源远流长”。故选C。 【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流行语生动反映出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愿望。纵观古今,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于旅游。一场完美的旅行,必须要选择一家称心如意的酒店。那么在古代,外出旅行或者出门办事,人们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呢? 西周早期,统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便于各地诸侯入朝纳贡和朝觐时休息。春秋战国时期,名为“传舍”或“逆旅”的客舍也出现了。西汉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馆。南北朝时,许多王公贵族发现经营旅馆存在巨大商机,竞相建置,旅馆林立城中。唐朝繁盛,各国使者纷纷到大唐学习、取经。为了彰显唐人风度,官方旅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民间旅馆的发展也相当可观。据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在临安,私营旅馆临街而立,热闹非凡,尤其是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臣,令人()。陆游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砖街巷的一家湖景旅馆里写的。明初,全国要冲均设驿馆、递铺,“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最常见。至晚清,中国的旅馆业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取材于刘中才回到古代住旅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A热衷左顾右盼局面 B热衷眼花缭乱格局 C热心眼花缭乱局面 D热心左顾右盼格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犹醉心,沉迷,其后常搭配“于”,即“热衷于”;“热心”,犹热情,谓有兴趣,肯尽力,积极主动,着重形容内心有兴趣,常用于对事;从语境来看,“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于旅游”,由“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一信息可知,此处应是说当今社会人们对旅游的沉迷,应使用“热衷”。第二处,“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结合语境“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臣”可知,此处是形容面对这些密密匝匝旅馆的感觉,应使用“眼花缭乱”。第三处,“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形势,规模;“格局”,结构和格式;从语境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