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
-
资源ID:36214745
资源大小:14.2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
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当前现存的语文教学问题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很多学生失去了信心,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新课程在全面推进中也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性。 一、探究性阅读的特征 1.开放性。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例如图书馆、互联网等,阅读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更要“走出课堂”,把它与生活融合起来,让阅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进行。 2.自主性。现存的阅读大多是由教师组织,并会给出“标准答案”,这严重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规划,如何确定主题和组织,运用什么方法途径,直至最后的总结整理都得自己完成。 3.挑战性。一直被动处于受“嗟来之食”的广大学生,面对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阅读,难免会感到有压力。 4.综合实践性。阅读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很多是学生没有接触到的,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最终才能顺利完成探究性阅读。 二、探究性阅读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小学的语文阅读课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群体性阅读,学生作为主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也各有不同。在阅读中,细细评味,积极思索,才会真正有所悟。 2.问题性原则。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由此可见问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阅读更是有巨大的作用。正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有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能积极自主完成阅读,从而创造出有新意的语文。 3.过程性原则。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磨练的过程才能获得收获。阅读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阅读的累积,阅读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4.合作性原则。“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阅读,建立了读者与作者的沟通桥梁,学生在阅读中慢慢“感作者所感,悟作者所悟”,也搭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了平台,营造出和谐的气氛,从而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共同探究,共同发展。 5.倾听性原则。所谓倾听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学生要学会倾听,个体的差异导致理解同一事物的角度、方法不同,有的人或许只能见到冰山一角,有的人或许过于偏执,还有的人或许能挖掘出新的观念;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当多倾听学生的观点,随时跟进,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所想,以便于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引导,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三、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1.文本式探究。(1)探究美点。语文中的美博大精深,可以是立志高远、构思奇妙之美,也可以是描写细腻、见解独到之美,更可以是抒情真挚、语言精美之美。阅读是为了陶冶性情,提高境界,优化人格。 将相和是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是要学习舞台剧的语言之美,更要深刻感受字里行间的气氛和人物情感,这些虽没有直接描述,但是读者们细细品味,是可以感受到的。 (2)探究空白。美术常常讲究留白,文本中也有类似于这样的手法,充满了未定性。有些感情、实物难以言状,用文字不能准确表述;或是作者有意规避,让读者有遐想的空间。 (3)探究瑕疵。尽管教材都是出自大家之手,但是难免会有一些考虑不到的方面。在经过精读研读、反复推敲之后,学生往往会发现“完美”中的一些“瑕疵”。还要抱着同样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授课,敢于发问,尊敬老师,更要尊重真理;学习传统,但不迷信;通古博今,但不尽信书本。 2.迁移式探究。(1)探究内容。事物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扩展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文本内容和主题。 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不仅让学生单一的通读全文,了解晏子的事迹,而且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可以选择一段或是几段进行演讲,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解读课文,教师从学生的演讲中,能体会到不同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2)探究形式。好的内容若是没有好的形式做支撑,不能鲜明地表达出来,也只能是“游兵散将”,没有意义的文本。因而探究形式是探究性阅读不可或缺的部分。 3.应用式探究。“学以致用”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运用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研究性阅读的必然趋势。 4.活动式探究。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疑惑,有些难以从文本中找到。这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组织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亲自寻求,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 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是立足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在此过程中,有三点是要铭记于心的:(1)在探究性阅读时,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2)追求个性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文本,要尊重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3)创新要有“度”,不能超出文本原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