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doc

    • 资源ID:36226181       资源大小:360.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doc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向性运动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 (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体现两重性的现象 根的向重力性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5、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种类主要合成与分布生理作用应用生长素生长旺盛的部位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植物组织培养等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组织的分化,延缓细胞衰老蔬菜、水果的保鲜赤霉素幼嫩组织和器官促进茎的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矮生性植物茎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脱落酸将脱落的器官、组织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衰老和脱落 乙 烯成熟的果实促进果实的成熟、刺激叶脱落、抑制茎的伸长催熟水果或蔬菜二、动物稳态的调节§1、内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内部的液体,约占2/3)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细胞外部的液体,约占1/3) 组织液 淋巴2、内环境的成分无机物:水、无机盐有机物: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等)、血浆蛋白、激素、抗体、代谢废物(尿素)等3、内环境的意义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2、稳态 1、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如:血浆pH、血糖含量、水的含量、无机盐的含量、内环境的温度 2、稳态维持机制: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稳态的意义 维持细胞的 ,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血浆pH的调节 血浆pH:7.357.45 原因:血浆中含有很多的缓冲对,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H2CO3/NaHCO3 若机体产生乳酸:HL(乳酸)+NaHCO3NaL(乳酸钠)+H2CO3 H2CO3H2O+CO2 若机体摄入大量Na2CO3:H2CO3+ Na2CO32NaHCO3§3、血糖平衡的调节氧化分解消化吸收 1、血糖的平衡血 糖(80120mg/dL) 合成分解合成 食物 CO2+H20+能量(主要去路)转化 肝糖元 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160180mg/dL 尿糖2、血糖平衡的调节 特点:激素(体液)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 调节过程 血 糖 升 高 肾上腺素 下丘脑 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 某一区域 胰岛素 胰岛A细胞 下丘脑 另一区域 血 糖 降 低3、血糖平衡的意义 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4、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 胰岛素 分泌不足。 多食 :对血糖的利用发生障碍,能量供应不足病症及原因 多饮 : 葡萄糖随尿液流失,同时带走过多的水分 (三多一少) 多尿 : 体重减少 :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4、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的平衡: 来源:食物、饮水、(主要来源)代谢产生的水 去路:经肾脏、肺、皮肤、直肠排出体外2、Na+、K+的平衡:来源:食物。去路:经肾脏、皮肤、直肠排出体外肾脏对Na+的排出原则: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肾脏对K+的排出原则: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3、水平衡的调节相关器官摄入适量的水(-)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饮水不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兴奋 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机体失水 释放合成 垂体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食物过咸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4、Na+、K+平衡的调节(-)(+) 血钠 升高 血钾 降低 肾上腺 皮质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小管、集合管对 水 和 Na+的重吸收减少,对 K+ 的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 水 和 Na+的重吸收增加,对 K+ 的分泌增加醛固酮5、水盐平衡的意义 维持了内环境中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对于机体完成各种生命活动是必需的。 大量丢失N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 、四肢发冷等。 大量丢失K+, 细胞内液渗透压下降,心脏自动节律会出现异常,导致 心律失调 。 §5、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体温指人体内环境的温度。2、恒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保持 动态平衡 的结果 产热:依靠各组织、器官 代谢 所产生的热能,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骨骼肌、肝脏、 脑 。 散热 直接散热 (占85%) 通过皮肤血管的血流将热量带到体表再散发到外界环境。 间接散热/蒸发散热与汗液分泌有关,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3恒温的意义: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 新陈代谢 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4、体温调节的过程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减少散热 皮肤血管收缩传出神经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立毛肌收缩 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寒冷刺激 冷觉感受器 骨骼肌战栗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神经调节传出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入神经 汗腺分泌加强 炎热刺激 温觉感受器 立毛肌舒张 增加散热 皮肤血管舒张 三、神经调节§1、膜电位的产生与维持生物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同,以及离子的跨膜运输造成的。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膜上的“钠钾”泵产生和维持的。§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2、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膜外为负,膜内为正§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前膜轴突突触线粒体1、突触的概念: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 突触小体 ,该结构与其他神经元的 、 树突 或肌肉细胞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2、突触的结构 突触后膜3、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 突触小泡 受到刺激,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 至突触间隙,该物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蛋白 相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 兴奋或抑制 。4、特点:单向传递 具该特点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人脑的高级功能 1、第I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除头面部以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 上下倒置 关系 特点 支配 对侧 躯体的随意运动和功能皮层代表区大小与所支配器官运动的 精细复杂 程度有关2、言语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说话中枢):( S 区),若受损会出现运动性失语症(听懂看懂但不会说)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V区),若受损失去阅读能力 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若受损会出现听觉性失语症(听到但是听不懂) 书写中枢:(W区),若受损不能书写文字和绘画等四、体液调节§1、概念 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 激素 、 CO2 、 组织胺 等)通过 体液 途径(血浆、组织液、淋巴)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器官,从而引起这些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反应。其中激素是体内最重要的体液调节物质。§2、内分泌腺及激素 1、激素的概念: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2、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 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3、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及化学本质合成器官激素名称化学本质生理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蛋白质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抗利尿激素蛋白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垂体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蛋白质促进靶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靶器官合成并分泌相应的激素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生长,主要是长骨的生长及蛋白质合成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蛋白质 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元;促进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肾上腺醛固酮固醇类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对K+的分泌肾上腺素胺类提高心率、血压等,应急反应睾丸雄激素固醇类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和女性特有的性周期卵巢雌激素固醇类 4、激素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最普遍的调节方式 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 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间接调节内分泌腺活动 反馈调节§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区别反应速度迅速、准确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局限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时间短暂时间较长联系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五、免疫调节§1、免疫的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具有,不针 第一道防线:由人体的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 对特定病原体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第三道防线§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主要包括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场所):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所有参加免疫反应的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胸腺 效应T细胞 抗原刺激 发育成T细胞 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骨髓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记忆细胞 发育成B细胞 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 效应B细胞§4、抗原与抗体1、抗原概念:可以引起人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殊物质,包括各种病原体,外源器官、组织、细胞,自身癌变的细胞和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等。 异物性特点 大分子性:大多数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特异性: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每种只能与特定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2、抗体概念:机体受到抗刺激后由效应B(浆)细胞产生的,并且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分布:主要在血浆、淋巴中,少量分布在组织液和 外分泌液 中。§5、特异性免疫 感应阶段: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阶段 反应(增殖分化)阶段: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效应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1、体液免疫少数少数摄取处理呈递 增殖分化呈递 多数 记忆细胞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效应B细胞 抗体 抗体抗原结合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侵入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免疫效应的实现 抗体可中和某些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使之丧失毒性 抗体可以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溶解性而沉淀或凝集成细胞团少数2、细胞免疫摄取处理呈递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靶细胞裂解 效应T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细胞因子的作用: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增强多种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于已经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由于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消灭这些病原体。4、二次免疫记忆细胞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二次免疫特点:更快更强(产生抗体更快更多)§6、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免疫细胞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非特异性免疫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泌细胞因子,结合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快速分化成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效应§7、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引发物质反应时机抗体分布反应结果过敏反应过敏原(大分子或小分子再次接触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细胞释放组织胺体液免疫抗原(大分子)初次接触主要在血浆、淋巴中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2、自身免疫疾病 概念:当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操作并出现了炎症 ,即称为自身免疫疾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重症肌无力等 3、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由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 HIV是一种RNA逆转录病毒 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六、种群的稳态与调节§1、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成员称为生物种群。§2、种群的特征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首要特征):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 调查方法 植物: 样方法 动物: 标志重捕法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增长型 稳定型 下降型(衰退型)§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条 件增长率有无K值J型曲线食物、空间充裕;无天敌、无疾病的理想条件保持不变(-1)无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有天敌,即存在环境阻力先增大后减小有时间增长速率时间增长率时间种群数量KK/2时间种群数量 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增长率 S型曲线增长速率 七、群落的稳态与调节§1、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即这个地区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温度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及栖息环境有关。 水平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与光、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3、演替 1、概念: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处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裸岩、 冰川泥 、 火山土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可建立人工群落,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八、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环境: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光能自养型:如绿色植物 成分 化能自养型:如硝化细菌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3、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 、 传递 、 转化 和 散失 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过程 渠道:食物链/食物网 自身呼吸消耗,以 热能 的形式散失去路 未利用的部分被 分解者分解 被 下一营养级 所同化 特点: 单向流动 、 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指下一个营养级的 同化量 与上一个营养级的 同化量 的比值,通常为1020%。 研究意义:可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态农业可实现对能量的 多级利用 ,从而大大提高对能量的 利用率 。 2、物质循环 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 化学元素 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特点: 全球性 、 循环性 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碳在生物群落之内的循环主要是以 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CO2 光合呼吸呼吸分解作用燃烧消费者生产者沉积作用遗体残骸化石燃料分解者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 动力 ,使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 载体 ,促进了物质的循环。3、信息传递存在于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内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物理信息 :如声、光、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 信息的种类 化学信息 :如动物的性外激素、生物素;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 行为信息 :如蜜蜂的舞蹈 作用: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 数量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稳定性抵抗力恢复力 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具有的抵抗或 恢复 自身结构和功能 稳定性 的能力。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 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提高稳定性的措施:适当增加 特种的数量 九、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燃料需求增加,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CO2等的大量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氟烷烃类 的排放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酸雨: SO2的排放导致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海洋污染:无机物污染导致 藻类爆发 引发赤潮 生物多样性锐减: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就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迁地保护: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进行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11 / 11

    注意事项

    本文(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doc)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