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篇 .pdf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篇】一 2008 年长沙市(三)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9 分)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 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 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 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 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 真令人感叹!。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一生拥有1300 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 傻劲 ” 有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 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 天才 ” 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 傻劲 ” 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柯登地)18请在下列段序间用“ ” 将本文分成三部分。19联系上下文,为第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答:20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B作者认为 “ 天才 ” 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C文中 “ 傻劲 ” 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 天才 ” 需要这样的 “ 傻劲 ”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21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 分)答:答案: 18(划对一处得1 分)19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且能连贯上下文即可)20 C 21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 傻劲 ” 。如果答 “ 不赞同 ” ,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 (开放题。 3 分)二成都市善待挫折漫漫人生 ,茫茫人海 ,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 ,升职无望 ,体质不佳 ,办事受阻 ,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 ,写出了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 岁失去母亲 ,26 岁耳聋 ,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 ,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 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 ,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 “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可以说 ,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当然 ,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 : “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 ,使你站得更高。 ”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12. 第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 分) 答:_ _ _ 13. 第段 “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 “ 往往 ”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答 :_ _ _ 14. 文章第段加点的“ 绊脚石 ” 和 “ 垫脚石 ”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 分) 答: 绊脚石 :_ 垫脚石 :_ 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4 分 ) 答:_ 答案: 12.(3 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 )。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 “ 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这一观点 ,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明确方法计1 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 分,意思相近即可 ) 13.(3 分)不能删。(1 分)因为 “ 往往 ” 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 ,如果去掉 ,就显得过于绝对。(2 分;语意相近即可) 14.(2 分)绊脚石 :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5.(4 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要善待挫折 ”(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 ,成为生活的强者)(2 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 1 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三广东省四河北省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 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 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 不可能画一道符, 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 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 倚马万言 ” ,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 自己 ” 的“ 己” 和“ 已经 ” 的“ 已” 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答:16请根据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3分)选文第段先针对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为例,论证了的观点。17选文第段中,作者反复说“ 是办不到的 ”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答: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 分)答:答案: 15 (3 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答成 “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也可得满分)16 (3 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 1 分)学游泳; (1 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分) (意思对即可)17 (3 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18 (3 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 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 学到了知识, 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 (2 分)示例二:写字潦草; (1 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 分)(可一举好习惯,也可一举坏习惯,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五二 八年恩施自治州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本报评论员5 月 19 日至 5 月 21 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自 “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 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汶川不哭” ,“ 中国加油 ” ,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 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在。“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 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日继之夜,生继之死。 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 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 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 天 10 夜中华大地纵横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恩格斯说过,“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 给公民新责任, 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希望与中国同在!(选自 2008 年 5 月 22 日人民日报 )15本文是作者针对2008 年 5 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答: 16. 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最好的阐释?答:17. 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18第段说 “ 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父母:老师:学生:1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的? 答: 答案: 15 (3 分)国务院决定,2008 年 5 月 19 日至 21 日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全国哀悼日;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评分说明:第一点2 分,第二点1 分。16.(2 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评分说明:答对给2分。17.(3 分)用全国默哀、下半旗这样的隆重仪式来哀悼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平民百姓,体现了国家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的表现。评分说明:大意正确即可。18 (3 分)示例:父母: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获救;老师: 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4 个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学生: 楼顶的水泥倒下来压在13 岁的向孝廉同学身上,生死之间马健同学手刨4 小时将其救出。评分说明:举一个例子给1 分,以 3 分为限。19.(3 分)国家与人民同在、爱心与希望同在、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评分说明:一个方面 1 分,共 3 分。六南通市精神拾荒三步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 学而不思 ” 和“ 思而不学 ” 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 称得上博学, 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 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 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 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 录。常学常思, 必有所得, 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 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 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 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 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 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 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所以,不但A 是互相助兴的,B 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11作者说的 “ 精神拾荒三步曲” 指的是哪三步曲?三步曲之间是什么关系?(4 分)12第段中席勒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4分)13根据上文的论述,请在空格A 和 B 处分别填上合适的词。 (2 分)A、B、14联系你的学习或者读书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4 分)答案: 11、学,思,录。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 必有所得, 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流失, 三者都很重要。12、相同:他们都认为天才(或者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或激发) 。不同: 席勒更强调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等外界的激励;托尔斯泰则强调思想的加工和表达是在一个人的独处之时。13、 A 学和思B 录14、略七 2008 年泉港区(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9 分)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 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 ” ,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 振超效率 ” ,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 从中, 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 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 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是道德责任, ()法定责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 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 三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家门而不入 ” ;诸葛任事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则徐铭志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 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 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 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20、本文阐述了“ 责任 ” 的多种作用,请写出其中4种。 (4 分)21、选文的开头两段有何作用?(2 分)22、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仿照前后句子的形式,在选文第8 自然段的画线处写上一句话。(2 分)23、根据文章意思,请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选文第5 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中。 ()(2 分)A、尽管但是还B、无论还是都C、要么要么都D、不但还是都24、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一个例子概括下来,并说说本文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4 分)例子 : 作用 : 25、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在你的生活中(身边)一定有很多与“ 责任 ” 有关的事情。请概述一个例子(不少于50 字) 。 ( 3 分)答案: (四) (19 分)19、 (2 分)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20、 (4 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 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责任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写出 4 个即可)21、 (2 分)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指出责任的重要意义。22、 (2 分)示例:范仲淹挥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或:文天祥高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意思对即可)23、 (2 分) B 24、 (4 分)示例:例子: (2 分)作者将是否有责任心,引发的不同结果作了对比,从而阐述“ 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 的观点。作用: (2 分)本文使用对比论证使正反对比明显,有利于论证更加深入,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25、 (3 分)扣住要求写(2 分) ,语言表达( 1 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