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pdf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13-2014 学年度地理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 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学校 :_ 姓名: _班级: _考号: _ 一、选择题1一位外国友人,身穿白色长袍,手拿一本古兰经,用阿拉伯语与人交流。你推测他最可能来自A印度 B日本 C澳大利亚 D埃及2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下列现象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宜的是()A、阿拉伯人穿白色长袍,戴头巾 B、荷兰大力发展风力发电C、因纽特人住在冰屋 D、我国南方地区大力推广小麦种植3以下做法中,使空气质量降低的是()。A公园扩大了绿地面积 B汽车增多,尾气的排放量增多C合理安排农贸市场 D城市道路拓宽4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5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A、规模小B、建筑物大C、道路稀小 D 、建筑物密集6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开发和保护的不同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A、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古民居用地太大,干脆全部拆掉B、古民居是北京建筑风格的代表,要完整的保护下来C、若其中有一座房子太旧,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D、可以对其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7下图是中纬度的某地区,仅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地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A B C D读某地区聚落示意图, 回答以下小题。8甲聚落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类聚落叫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A村庄 B集镇 C乡村 D城市9该地区的聚落中,建有多座尖顶的宗教建筑物“教堂”,居民皮肤白皙,头发多呈波状且色浅,鼻梁高,嘴唇薄试判断该地区可能地处A非洲南部 B亚洲东部C欧洲西部 D非洲北部读图“聚落景观图片”,完成以下小题。10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11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B房屋更集中密集C交通经常堵塞D大气污染非常严重12如下图所示,形成我国两个地区屋顶建筑形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风力B降水C温度D日照根据下图所示区域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回答以下小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3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其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A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区 B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C红海及其沿岸地区 D里海及其沿岸地区14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下列属于该地区传统民居的描述是A高脚屋凉爽、防潮 B墙厚窗小防晒又凉快C轻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防震 D窑洞冬暖夏凉15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A 城市和乡村 B 场所和乡村 C 村庄和场所 D 集镇和工厂16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白色长袍多,而且十分宽大,这种服装主要是为适应A、炎热的沙漠气候B 、潮湿多雨的气候C、伊斯兰教的审美观D 、艰辛的居民生活17下图表示的是下列哪一种宗教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18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山地崎岖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C.地形平坦D.交通便利19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幅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下列有关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B. 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聚落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D. 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21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看作圣地的是A、麦加 B、贝鲁特 C、耶路撒冷 D、大马士革22聚居在高脚屋的居民是()A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B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C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D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23位于亚洲西部的人类文明发祥地是()A印度河流域 B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C尼罗河三角洲 D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24美洲原住的居民绝大部分是A因纽特人 B白种人C印第安人 D黑种人25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语说明了影响人们最为深刻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 B自然环境 C生活习惯 D文化传统26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是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交通闭塞,通讯不畅D.人口稀少,资源丰富27下图所示的情况容易发生某种自然灾害,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个选项所代表的地方是安全的? A B C D以上都不安全28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不包括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C东南沿海地区 D西南地区29下列哪项是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A渔业 B畜牧业 C耕作业 D服务业30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地区是( ) A高原山地 B 热带雨林 C沙漠戈壁 D冲积平原31广州特有、 最富岭南地方特色的古老传统民居, 是西关大屋以及骑楼建筑. 恩宁路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 近日 , 拥有百年历史、记载着广州老西关文化的恩宁路已经开始拆迁. 以下是广州城市建设中关于西关特色建筑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请选出最为合理的选项( ) A西关骑楼是广州居民建筑的代表, 要完整地保护下来B随着城市的发展, 旧城区建筑日久失修, 西关骑楼变得残旧、混乱, 干脆全部拆掉, 盖新楼房算了C有些西关大屋老旧了, 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D对西关骑楼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 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32东南亚的乡村常见高架屋,下屋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样的房屋主要是为了:A通风透气,避免潮湿B为了节省土地和资源C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木、竹子D为了躲避传染病侵袭33小明到西双版纳后,可能看到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风情是 ( ) 孔雀舞和泼水节造型优美的清真寺傣家竹楼和亚洲象高大挺拔的望天树A B C D34在年降水量不足250 毫米、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一般不能发展灌溉农业。下图中的甲、乙、丙、丁所示地区都是灌溉农业区。读图回答下题。图中所示地区不属于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是:A甲 B 乙 C 丙 D丁36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的房子是A冰屋 B窑洞 C竹楼 D平顶房37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A乡村和工厂 B 牧场和城市 C城市和乡村 D牧区和林区38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C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9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甲 B乙C丙 D丁40下列地区的居民因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的是A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B 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D 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二、填空题41聚落和聚落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连线题42将下列地区与对应的民居相连:北京竹楼贵州、湘西碉房黄土高原蒙古包云南窑洞西藏四合院内蒙古自治区吊脚楼43将下列省份与对应的旅游景点连线:陕西布达拉宫山东苏州园林河南丽江古城江苏龙门石窟西藏泰山云南秦始皇兵马俑坑六、综合题45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 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有利于 B、 C 、 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 利于和;地形以为主。(2) 四个聚落中, 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地, 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水源,便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参考答案1D 【解析】试题分析:埃及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当地是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为反射较强的太阳光线,居民多喜欢穿白色的长袍故选D. 考点:人民的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D 【解析】试题分析:阿拉 伯 人 居 住 地 区 的 主 要 气 候 特 征 是 终 年 高 温 少 雨 , 穿 白 色 长 袍 , 戴头 巾 是 为 了 反 射 阳 光 ,避 免 阳 光 照 射 ;荷 兰 地 处 大 西 洋 沿 岸 ,风 力 资 源 丰 富 ,可大 力 发 展 风 力 发 电 ;因 纽 特 人 聚 居 区 位 于 寒 带 地 区 ,气 候 寒 冷 ,冰 层 广 布 ,易 于取 材 ,墙 体 厚 ,利 于 保 持 室 内 温 度 ,所 以 建 造 了 冰 屋 居 住 ;我 国 南 方 地 区 的 气 候是 亚 热 带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降 水 丰 富 ,雨 热 同 期 ,特 别 适 合 水 稻 的 生 长 ,故 选 D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B 【解析】试题分析: 空气污染指数指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中表示的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多,是空气质量下降。考点:空气质量4B 【解析】试题分析: 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位置、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交通不便,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D 【解析】试题分析: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6D 【解析】 A 选项只是顾及了城市的发展、B 选项只顾及了保护、C 选项已经是完全破坏了古建筑, ABC三选项都不够全面,只有D选项是体现了发展和保护并存的原则。试题分析:考点:本题考查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7A 【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处是山地,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其余地地形平坦,沿河,沿海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8D。9C。【解析】8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这种聚落属于城市。【小题 2】从题中描述的宗教建筑物判断,该宗教是基督教,它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大洋洲。 非洲北部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亚洲东部以信仰佛教为主,欧洲西部以信仰基督教为主,非洲南部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所以该地区可能地处欧洲西部,选C。考点 ; 聚落的分类,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10 C 11 B 【解析】1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 网线密集, 人口密度大, 商店学校较多。丙聚落道路宽广,车流量大,为城市聚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11根据图示: 乙、丁聚落都为乡村聚落。但是乙聚落房屋更为密集,丁聚落房屋较为分散;图中未体现有海洋;乡村距离大气污染程度轻,空气质量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12 B 【解析】 民居特点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丰富, 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房屋建筑不用考虑排水,屋顶多以平顶房为主,由于冬季严寒,房屋墙体较厚注重了防寒保温,可见我国传统居民建筑呈现“南尖北平”的特点,其影响主要是降水的因素。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3 B 14 B 【解析】13根据图示: 该地区包括西亚和北非的部分地区,为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14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该地区为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传统民居墙厚窗小,即防晒又凉快。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15 A 【解析】试题分析: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聚落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故选。考点:聚落的主要形式。点评: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差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 无家田有 无果园有 无鱼塘自然景观改变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小小稀疏少少少有有有小城市大大密集多多多无无无大16 A 【解析】试题分析: 阿拉伯国家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是属于热带地区,夏季很长, 春秋冬三季很短,而白色利于白天对太阳光的反射和便于散热。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 避免太阳直射。 因此沙特阿拉伯人选择长袍作为主要服饰,就是为了适应终年少雨炎热的沙漠气候。考点:气候与生活习惯。点评: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 各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一样,在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穿着服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17 B 【解析】试题分析:图上人物的服饰:身穿白色的长袍,头戴白巾;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这些特点都是伊斯兰教的特点。故选B。考点:三大宗教。点评: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建筑特点、主要分布地区:宗教发源地区经典宗教建筑及特点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亚洲的西部圣经教堂:高高耸立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古兰经清真寺:星月照应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佛教古印度佛经庙宇:金碧辉煌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18 A 【解析】试题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这些地区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所以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山地崎岖,选A。考点:聚落与环境。点评: 聚落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19 D 【解析】试题分析: A为冰屋,位于北极地区,气候严寒,B为窑洞,适合黄土的特征,C为蒙古包,适合迁移的游牧生活,D为竹楼,适合湿热环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 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 渔村、 林场等等, 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 C 【解析】试题分析: 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比如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聚落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所以C为正确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点评: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居住在乡村、有的居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城市统称为聚落。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地, 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宜聚落的形成与发展。21 C 【解析】试题分析: 麦加被伊斯兰尊为圣城,贝鲁特是黎巴嫩首都,大马士革是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 历史上是伊斯兰第四圣城,今天为叙利亚共和国最大城市和首都。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作是圣城。所以本题C为正确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作是圣城的城市。点评: 中东地区民族文化差异大,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公元前10 世纪,犹太人就把耶路撒冷作为他们王国的都城,后来在这里建起一座犹太教的圣殿, 所以犹太教把耶路撒冷视为圣城。基督教徒认为, 耶路撒冷是他们信奉的主- 耶稣降生、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方,所以,基督教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城。伊斯兰教传说中,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一天夜里被从梦中唤醒,来到耶路撒冷,踩在一块圣石上,“登宵”接受“天启”,因为这个传说,耶路撒冷又被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所以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封为“圣城”。22 C 【解析】试题分析: 聚居在高脚屋的居民是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当地气候湿热,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地处热带沙漠气候,民居窗小墙厚,有利于隔热,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住木屋,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船作为交通工具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 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 渔村、 林场等等, 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23 D 【解析】试题分析:人类文明发源地主要有亚洲东部的黄河- 长江流域,亚洲西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点评: 人们最早的生产生活一般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灌溉便利、 水运方便、气候适宜的地方。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都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因为这里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24 C 【解析】试题分析:美洲的原住居民绝大多数是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居民与语种。点评:世界人种主要有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的北部、 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国、巴西、印度南部。25 B 【解析】试题分析: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 为人处事不同, 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说明人文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点评: 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地区的风俗,信仰,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信仰往往在一个范围之内。俗话说故土难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26 B 【解析】试题分析: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 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 渔村、 林场等等, 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27 D 【解析】试题分析: 图示反映的滑坡自然灾害。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 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当滑坡发生时,三地都不安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28 C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56 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所以C为正确选项。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点评: 我国民族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所以从大范围来说,呈现“大杂居”的特点。同时在各民族地区分布中, 我国汉族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可以说小范围集中分布,即呈现“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通过排除与对比,掌握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同时巩固我国民族地区分布特点。29 D 【解析】试题分析: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两种主要形态,属基础题。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上千万的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30 D 【解析】试题分析: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点评: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位置、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31 D 【解析】试题分析: 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本题应该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对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应能区别对待。旧的聚落建筑具有典型性应加以保护,因为它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遗存,是全人类的财富。32 A 【解析】试题分析: 东南亚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 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点评: 房屋建筑属于聚落的外部形态,其组合类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因素密切相关。了解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利于本题的解答。33 D 【解析】试题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有亚洲象、望天树、板状根;人文资源主要有孔雀舞、泼水节、清真寺、竹楼等。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西双版纳的知识。点评: 本题还可以考查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睡的云南省境内,北回归线以南,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510 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11 月次年4 月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较少,为旱季。旅游资源丰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34 A 【解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试题分析:从图中观察得知,甲为中亚的咸海地区,乙地是尼罗河流域,丙地是两河流域,丁地是印度河流域。中亚的咸海地区不属于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点评: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35 A 【解析】试题分析: 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 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点评: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36 C 【解析】试题分析: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的房子是竹楼,有利于通风防潮,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 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 渔村、 林场等等, 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37 C 【解析】试题分析: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点评: 本题还可以考查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 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38 C 【解析】试题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点评: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位置、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39 B 【解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试题分析: 乙最有可能成为城市,原因是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客流与货物的流通。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 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 渔村、 林场等等, 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40 D 【解析】试题分析: 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生活在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炎热,一年分旱雨两季。大部分雅库特人原本过半游牧的生活,冬季住处是覆土的圆木小屋,在中国称 “仙人柱” 。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湿热,过着聚居生活。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点评: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41城市乡村【解析】试题分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知识。点评: 本题还可以考查因纽特人住的冰屋主要是为适应高纬度的寒带气候,气候严寒, 西亚人住的墙厚、窗小平顶房,主要是为了适合热带沙漠气候,有隔热防沙的作用,我国南方人住的砖瓦斜顶屋主要为了排水,适合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降水量大;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各地聚落都有着自己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1.1-5,2-6,3-4,4-1,5-2,6-3 2.1-6,2-5,3-4,4-2,5-1,6-3 【解析】试题分析: 42北京的民居主要为四合院,贵州、 湘西主要为吊脚楼;黄土高原主要为窑洞;云南主要为竹楼;西藏主要为碉房;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为蒙古包。43陕西的景点主要有秦始皇兵马俑坑;山东的景点主要有泰山;河南的景点主要有龙门石窟;江苏的景点主要有苏州园林;西藏的景点主要有布达拉宫;云南的景点主要有丽江古城。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 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 渔村、 林场等等, 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44(1)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2)C A (3) B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图中建筑物的特点可以看出,A为基督教堂,是基督教的宗教建筑,B为庙宇,是佛教的宗教建筑,C为清真寺院,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2)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为清真寺,如图中的C,英国主要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宗教建筑为教堂,如图中的A。(3)我国西双版纳傣族主要信仰佛教,佛教的宗教应该是寺院,如图中B。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区。点评: 此题比较简单,是道基础题。基督教的建筑是基督教堂,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佛教的宗教建筑是寺院。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45(1)河流提供生活用水交通平原(2)C 平坦充足交通【解析】试题分析:(1)从图上看出:B、C、 D 三聚落都分布在河流两侧,附近有公路干线和支线,所以水源和交通是影响聚落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河流,利于提供生活用水和便利的交通;地形以平原为主。(2)四个聚落中,C聚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考点: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点评:(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2)分布规律: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