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99页).doc
-
资源ID:36320010
资源大小:6.58M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必修3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99页).doc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1填写内环境示意图(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液。(2)写出内环境3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2填写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原因(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知识点二稳态的调节1人体的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热量平衡:2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2)调节途径: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尿量减少。一、理解运用能力1判断有关内环境叙述的正误。(1)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2013·海南卷T20A)()(2)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卷T20B)()(3)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2013·海南卷T20D)(×)(4)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2012·海南卷T12D)(×)(5)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2012·海南卷T12C)()(6)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2011·江苏卷T9B)()(7)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2010·安徽卷T5C)(×)(8)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010·安徽卷T5D)()2判断有关人体体温和水盐调节叙述的正误。(1)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2012·海南卷T10A、B改编)()(2)长时间不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2012·新课标卷T3B)()(3)下丘脑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011·海南卷T7B)()(4)人寒冷时骨骼肌收缩打寒战,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2008·海南卷T9A)()二、读图析图能力据血浆的成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尿素CO2水胰岛素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氨基酸抗体 答案:。(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完全相同吗?答案: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理清脉络考点一|以模式图为载体,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的成分(1)内环境各组分的判断:图中为细胞内液,为血浆,为组织液,为淋巴,共同组成了内环境。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细胞代谢将出现紊乱。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温度、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2)常见失调举例: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等;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温度失调发热、中暑等。3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典例1(2013·苏北四市二模)下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若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C的过程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的发生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思维流程解析据图可以判断,是淋巴,是细胞内液或细胞,是组织液,是血浆。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组织细胞消耗氧气,B正确;的过程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的发生,C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错误。答案B1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2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1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上述关系可表示为:2内环境成分的判断(1)判断依据:看物质是存在于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等属于外界环境的溶液。针对练习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1)列举各种成分,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判断某种生理过程是否能在内环境中发生。 1(2013·海南高考)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 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解析:选B内环境是身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既可存在于细胞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外;糖原存在于细胞内,须分解为单糖才可进入内环境;而身体外的糖原被摄入后须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故内环境中无糖原;胰岛素是由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氨基酸可以通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浆(内环境)。2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解析:选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即无氧呼吸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考点二|以流程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2水盐调节(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2)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典例2(2012·课标卷)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思维流程采用因果顺推法解答此题,流程如下:解析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B1对体温调节理解误区剖析(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2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3对下丘脑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理解不全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针对练习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1)以曲线图形式考查体温和水盐调节。(2)综合考查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3.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选D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使体温下降,故D选项正确。4(2013·黄山二模)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体温调节有关但与生物节律控制无关B可作为感受器和效应器C缺碘会引起下丘脑分泌TRH的活动减弱D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解析:选B下丘脑既可作为感受器和效应器,也有内分泌结构所具有的分泌功能,还可以作为神经中枢参与调节,如调节水盐平衡、血糖平衡和体温恒定,控制生物节律等;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通过负反馈会引起下丘脑分泌TRH的活动加强;大量出汗后内环境渗透压上升,机体会通过调节,减少尿液,此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多。图表信息获取能力|巧用单(双)箭头示意图判断物质转化关系 典型图表 课件展示更丰富见配套光盘 图1体液转化关系 图2碳循环中生态 系统的成分信息解读(1)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淋巴与组织液及血浆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1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2)在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间是双向交换的,因此图2中A是生产者,B是无机环境(大气),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解题技法分析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单(双)箭头的指向。(1)体液交换:只有单方向(箭头)的(2)碳循环:双箭头两端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各成分都指向的是无机环境,除无机环境外各成分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强化训练1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解析:选D据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逐项分析如下:当2、6受阻时,组织液中液体不能进入血浆和淋巴,积聚过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可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但淋巴可进入血浆,故淋巴细胞可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O2由红细胞运输,当丁表示红细胞时,O2浓度丁比甲中的高。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模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的丁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中的乙所处的营养级C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乙D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时,图中的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解析:选D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大气中CO2库,其中甲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乙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淋巴,丙为血浆,丁为细胞内液,其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血浆。课堂对点练题组一内环境稳态1(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解析:选C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血浆pH的稳定与HCO、H2PO等离子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B与a、c相比,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C细胞2的种类最多D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O2解析:选C由图中箭头可知,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则细胞1、2、3分别表示淋巴细胞、血细胞、组织细胞,其中组织细胞的种类最多。题组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3(原创题)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与散热过程平衡的结果,下图表示人体内热平衡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B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C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比寒冷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大D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解析:选C只要体温恒定,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机体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4(2011·北京高考)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选A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因吸水而肿胀。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细胞失水,达到对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5(2011·海南高考)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解析:选D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下丘脑可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6(2013·山东高考)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继而促进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解析:(1)在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产热大量增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2)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出来,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加强。(3)血糖的去向包括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长跑比赛中,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氧化分解;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4)比赛结束后,肌肉酸痛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的。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下丘脑(2)抗利尿激素(或:ADH)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ATP(或:三磷酸腺苷)肾上腺素(4)细胞外液乳酸课下提能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解析:选A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与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有关,与呼吸无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突触间隙中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就属于蛋白质。2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选B寒冷时,骨骼肌通过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尿糖,人体血糖平衡被破坏;人体血液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因此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处于血液pH的变化范围之内;当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3如图为肝细胞与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B甲为肝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肝细胞的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甲C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甲、乙、丙渗透压下降会减弱对下丘脑的刺激,使其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解析:选C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O2的运输途径是乙甲肝细胞,根据自由扩散的原理,可推知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4成人失水相当于0.5%体重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咽喉部干燥,并引起干渴的感觉。失水之后,即使保持口腔、咽喉润湿,也只能稍稍缓解口渴感觉。在山羊下丘脑前部注射微量(少于0.2 mL)高渗盐溶液3060 s内动物开始大量饮水,饮水量可达28 L之多。上述实验可以说明()A机体水平衡是体液调节的结果B口渴的感受器不是位于口腔,而是位于下丘脑C产生干渴感觉的部位不是口腔,而是下丘脑D只要保持人和动物体内含水量相对稳定,就不会引起干渴解析:选B机体的水平衡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口渴的感受器在下丘脑;产生干渴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即使人和动物体内含水量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吃的食物过咸,仍会引起干渴。5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毛细血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 B只有C只有 D解析:选D毛细血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均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组织液增多,以上情况均可引起组织水肿。6(2013·深圳二模)接近人体的蚊子,可借助汗液散发出的体味寻找适合的部位叮咬。叮咬部位因释放组织胺而出现红肿现象,并产生痒感。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B红肿等过敏反应存在个体差异C“汗气”为蚊子传递了物理信息D产生痒觉的中枢是下丘脑解析:选B组织胺会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从而出现组织水肿;“汗气”为蚊子传递了化学信息;产生感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7为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当人一次饮水过多时,要通过相关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下列能表示调节过程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和渗透压变化的曲线是(纵轴表示激素和渗透压的变化程度,横轴表示调节的时间)()解析:选A当人一次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渗透压较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排尿增多,从而使细胞外渗透压升高。8.右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分别为()A BC D解析:选D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符合曲线;低温环境下,汗液分泌量减少,机体多余的水分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尿量增加,符合曲线;小鼠为恒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基本不变,符合曲线。9(2014·合肥调研)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解析:选B图中ab段上升是由机体无氧呼吸增强造成的;人体无论是O2充足还是在高原缺O2的条件下,细胞呼吸都是以有氧呼吸为主的;进入血液的乳酸能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10下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B和均表示神经调节C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主要与途径有关D剧烈运动时,、和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解析:选C当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或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表示神经调节;内环境pH调节主要与内环境中的酸碱缓冲对有关,与内分泌腺联系不大。11(2014·合肥四校联考)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解析:选C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12(2014·广州模拟)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图中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解析:选D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为实现的。二、非选择题13下图表示人体内体温调节与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字母代表相应激素,请据图回答:(1)图中b表示_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_。(2)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体温下降时,在c的作用下,肌肉和肝脏产热量会_,从而维持体温恒定。如果人体激素c分泌量过多,则通过一定的调节会引起_(填字母)的分泌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调节。当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体温上升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皮肤,促使皮肤的_,机体散热增加。(3)图中d表示_激素。如果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激素d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后会使尿量_。(4)从该图可以看出,由于_两种方式的协调,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解析:由题图可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X表示甲状腺,是b的靶器官。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称为(负)反馈调节。图中d表示抗利尿激素,其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图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促甲状腺甲状腺(2)增加a、b(负)反馈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3)抗利尿减少(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14下面是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和排尿反射示意图。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器官,膀胱逼尿肌、内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等肌肉合称“排尿肌”,共同控制排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大量饮水,垂体释放激素甲的量将_,激素甲通过_途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_。(2)当尿量增加到一定体积时,膀胱内压明显升高,膀胱牵张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传到_的排尿反射中枢,产生尿意。图中由排尿肌以及支配它的传出神经末梢所组成的反射弧环节叫做_。(3)某成年腰伤病人因神经冲动传导障碍而出现尿失禁,此时完成排尿反射的中枢在_,该病人尿失禁与婴儿尿床的神经调节机制_(填“有差异”或“完全相同”)(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中除了图中所示的两种外,还有_。解析:由图可知,激素甲是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饮水后,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激素需要经体液运输至靶器官或靶细胞后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尿意属于感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成年人腰伤后尿失禁是因为损伤了脊髓,而婴儿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答案:减少体液运输下丘脑(2)大脑皮层效应器(3)脊髓有差异(4)免疫调节15(2014·芜湖模拟)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将小鼠依次置于25、0、25环境,在每一环境中均生活15 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 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共测了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次数指标12345678910A0.450.450.440.450.550.550.520.500.460.45B0.310.310.310.300.300.600.620.380.330.32C0.230.230.230.230.180.170.160.220.230.23(1)进入0环境中时,首先增加的是_(填字母),C代表_。(2)实验过程中,A指标增加后B指标增加,然后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_,这种调节过程在生理学上叫做_。(3)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时,此时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中枢在_,参与体液调节环节增加产热的激素主要是_。(4)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战现象。这说明小鼠产热中枢在_。解析:(1)将小鼠依次置于25、0、25环境中,小鼠皮肤血流量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与这一变化符合的是C,当小鼠处于0的环境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增多,进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B)合成和分泌增多。(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小鼠处于0环境时,增加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4)机体打寒战的目的是增加产热,说明小鼠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答案:(1)A皮肤血流量(2)增加分级调节(3)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4)下丘脑的后部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一反射与反射弧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节。2分析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有3个神经元。(2)直接刺激,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膜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内流(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知识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写出乙图中A、B的突触类型A:轴突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3分析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的原因(1)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2)释放: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知识点四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言语区及其损伤症一、理解运用能力1判断有关反射及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的正误。(1)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收缩是条件反射(2012·重庆卷T5B)(×)(2)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非条件反射(2012·广东卷T4A)(×)(3)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2011·海南卷T9C)()(4)阻断传出神经,刺激后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2011·上海卷T7C改编)()(5)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2009·海南卷T8B)(×)2判断有关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的正误。(1)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2013·海南卷T19A)()(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2013·海南卷T19C)()(3)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2012·海南卷T15D)(×)(4)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2012·海南卷T15C)(×)(5)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2012·海南卷T15B)(×)(6)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2012·海南卷T14B)()(7)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009·江苏卷T2D)()3(2008·海南高考)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答案:C二、读图析图能力据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回答问题:(1)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却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答案: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2)分析兴奋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中信号形式的转变。答案: 理清脉络考点一|反射的类型与反射弧1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类型概念特点意义实例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有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 ;数量有限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二者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2反射弧完整性分析(1)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2)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可有感觉,但无效应。典例1(2014·蚌埠质检)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轴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B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处仍可产生正常的反射活动C如果处受损则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感觉,但是能够对图中刺激作出反应D被针刺后缩手和害怕被针刺而缩手都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非条件反射解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不是轴突,A项错误;当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传出神经纤维)仍可产生缩手反应,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