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推拿学基础(53页).doc

    • 资源ID:36335004       资源大小:450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推拿学基础(53页).doc

    -推拿学基础马楚虹第一部分 推拿按摩简史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等,至今在我国很多地区还沿用按摩这一名称。推拿疗法是医者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认识、发展和充实起来的一门学科。推拿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医疗方法,可以说它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推拿术。原始人类在采集和狩猎时,要经常爬山、攀树,有时还要与野兽格斗,部落之间也会发生战争,这样就难免发生创伤,另外由于工具简单,劳动强度大,日久容易发生劳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衣食不保,故腰腿痹痛、胃肠病等经常发生。为了减轻疼痛,原始人类便本能地用手去抚摩患部,这种抚摩动作常常能使病痛减轻,甚至消失,经过如此长期的反复实践,原始人逐渐认识到按摩能解除病痛,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的推拿术。随着人类的进化,经验的积累,远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炙,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多种疾病,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记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人体某个部位就会出现麻痹不仁的症状,在治疗上宜用按摩手法。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有关按摩的工具,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说:“员铖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提铖者,锋如黍栗之锐,主按脉勿陷,以其致气。”“员针”、“提针”是两种按摩工具,可见那时按摩和针炙的关系较为密切,常常结合使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确立了按摩在祖国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古代按摩与导引是治疗骨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重要手段。素向·异法方宜论所述的中央即我国中部地区,可见按摩疗法最早发源于中部地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经有关于“膏摩”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在秦汉以前,推拿疗法已被普遍应用。魏晋时期,按摩疗法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有新的发展,按摩不仅用于治疗一些病症。同时还用于急症的治疗,如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很多关于按摩治疗急症的记载,如治疗“卒腹痛”与“卒心痛”、“卒霍乱”等。这个时期也有按摩专著,如葛洪著的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并说:“其肿痛所在以摩之皆手下即愈。”可见此时期也用按摩手法治疗伤科疾病。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按摩疗法也随着发展起来。隋代太医署开始设有按摩医生,如隋书·百官志记载在国家太医院内设有“按摩博士二人”。这说明隋代期间,按摩疗法不但为群众所欢迎,也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旧唐书·百官志载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消息导引之法。”新唐书·百官志也记载了“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可见唐代不但设立了按摩科,而且。专业人数可观,技术职称也齐全,并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老子按摩法”。自我按摩的广泛开展,说明了按摩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思想。这个时期,治疗方法上也有发展,使用了很多种类的膏摩方法,即按摩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剂,这样既可防止患者表皮破损,又可增加疗效。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很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医学在这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按摩成为日本人民非常乐意接受的医疗方法之一,后来由日本将按摩疗法传往欧洲。宋金元时期,统治者重礼教轻知识,从太医局内撤消了按摩科,按摩术有所削弱,但按摩疗法仍在广泛地应用,宋代按摩导引的特点是结合武功锻炼,形成了多种强身治病的练功方法,例如广泛流传至今的太极拳、易筋绎,八段锦,十二段锦等。北宋太医局增加“疮肿兼折疡科,至此骨科才正式从按摩科中分出而立为专科,按摩对中医骨科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中医骨科仍保留按摩的内容。明代,按摩又有新的发展,专门设立了按摩科,并把它列为太医院中十三科之一。按摩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并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陈氏著的小儿按摩经、周于藩著的小儿推拿秘决等,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著作。按摩又称为推拿,正是从明代小儿推拿开始的,这一名称的演革体现了推拿手法的丰富和发展,随之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这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清代,统治者认为推拿是“医家小道”、“有损文雅”“非奉君之道”太医院不设推拿科,然而推拿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发展,陆续有不少推拿专著问世,吴谦等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一书,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书中指出“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说明手法治疗早在伤科疾患中占有重要位置,伤科手法已日渐成熟。该书对推拿的适应症和治疗作用也有详细的论述,如“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严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单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书中所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四句格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执行了排斥,打击,取缔中医的政策,祖国医学遭到了严重摧残,推拿疗法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解放前夕,推拿医师已是廖廖无几,但推拿疗法以其卓越的疗效经受了严重的磨炼,尽管在这艰难的环境下,推拿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如一指禅推拿流派,滚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的形成,便可见其一斑。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祖国医学得到蓬勃发展,推拿疗法也受到了重视1956年在上海开设推拿训练班,由于推拿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根据客观的需要,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推拿专业。1976年10月后,随着国家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中央卫生部十分重视推拿事业的发展,于1979年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针炙、推拿系。以后,北京中医学院和其它一些中医学院相继成立针推系。1985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推拿系,并招收了第一批推拿研究生。全国各地的推拿机构相继恢复,推拿疗法的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手法的测定等,又继续开展起来,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在骨伤科方面,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推拿治疗的范围和疗效都有突出进展。这时期推拿专著和论文也很多, 1987年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全国推拿学会,推拿事业在这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今,推拿正以其独特的疗效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和学者,并越来越引起国际医务界和体育界的重视,在各个体育院校开设了推拿按摩的课程,推拿按摩技术在各训练队以及在各项比赛和训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卓有成效,许多国家派人来我国学习,并邀请我国推拿人员去工作和讲学。可以预言,推拿疗法必将随着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迅速地发展,它必将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和体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第二部分 推拿的作用与要求推拿是以中西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利用专门的手法及器械所产生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一、推拿治疗运动损伤的作用原理:(一)、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运动损伤后,肌肉的附着点、筋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受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的信号。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如肌肉的收缩、紧张乃至痉挛都是运动系统处于警觉状态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这种防御性反射,可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以及对损伤部位的牵拉刺激,从而减轻疼痛。另外,损伤的组织还可产生炎性渗出、肿胀等病理变化,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就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至不断发出有害信号,加重疼痛和肌肉的紧张度,这样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恶性疼痛链,不管是原发病灶,还是继发病灶均会刺激、压迫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从而造成新陈代谢障碍,并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推拿按摩是解除肌肉紧张和治疗肌腱及韧带损伤等疾患的有效方法。它不但能减轻损伤的症状,而且能医治损伤的根源,因为通过推拿的手法,能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使局部温度升高,以改善局部的代谢功能。另外通过适当的手法刺激,可使局部组织的疼痛阈得以提高,从而降低对疼痛的敏感度。最后,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肌腱被动拉长,从而解除病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二)、理筋正骨,整形复位 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最常见的是因过于强大的外力,使骨、关节脱位而导致肌腱、韧带滑脱,或肌肉痉挛及软组织损伤。医生运用推拿按摩中的牵引、归合复位的手法,可使用权脱位的关节整复,错开的骨缝合拢。用压、迫、提、圈晃等手法,使滑脱的肌腱、韧带理正,嵌顿的滑膜退出。用戳点的手法解除肌肉痉挛,修复拉伤的肌肉,以消除局部的疼痛和病理状态,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三)、剥离粘连,疏通狭窄 在运载中造成的肌肉、肌腱、韧带和软组织的急性损伤,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均会形成慢性劳损。这些都可因局部出血、水肿、机化而产生粘连,从而引起慢性疼痛和局部运动受限。慢性劳损再遭受风、寒、湿的侵袭,该处的肌腱、腱鞘就会肿胀、充血、鞘内渗液,久而久之,便出现纤维化,鞘壁增厚等现象,并使肌腱被束缚于腱鞘内而影响关节的屈伸活动。运用推拿按摩的弹拨、点拨及对关节的圈晃、拔伸、牵引被动运动手法,起到松解粘连、消肿止痛、滑利关节、解除弹响等作用。以利于劳损组织的功能恢复。二、推拿对强身保健的作用原理 所谓保健按摩就是指按摩师将一定的外力,作用于体表特定的部位,使刺激信息通过反射的方式对人体神经体液调节施以影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体内信息增强体质等强身保健目的。(一)、改善代谢过程,消除机体疲劳 保健按摩主要是通过对肌肉、组织的揉、捏、拿、推等手法,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消除堆积在肌肉、组织内的代谢产物,从而改善局部的营养供应,通过调节体内代谢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另外,在保健按摩中,通过一些轻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的头、颈及四肢的肌肉,以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和使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逐渐减少,同时还对大脑皮质的活动起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的睡眠质量,达到消除疲劳、恢复体能的目的。(二)、纠正解剖位置,调整体内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感到自己胸闷、心慌,好象心脏有问题,但经医生检查诊断并无异常,通过一段时间的推拿按摩,症状明显减轻。从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来看,骨是人体的支架和运动杠杆,关节则是骨杠杆的支点,肌肉收缩是骨杠杆的做功的动力。当人体长期处于某种不正确姿势或因外伤的原因,使其骨、关节、肌肉的力学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为了维持机体整体平衡,其相应的骨、关节 、肌肉也会产生代偿性位移和力学结构的改变,这样,必然会导致有关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通过定期而有规律地推拿手法,可缓解局部肌肉、肌腱、韧带的紧张性牵拉,再运用手法可纠正骨、关节不正常的解剖位置,消除或减弱因解剖位置失常而产生的病变信息,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三)、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曾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大量事实已证明,将推拿手法作用于机体,就可使周身气血流畅,阴阳调和,脏腑机能旺盛,经络疏通,就可以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经常按摩面部等穴位可预防感冒,经常搓、推脊柱两侧,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就是推拿按摩的保健作用。三、适应症: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到伤、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许多疾病,尤其在伤科中应用最广,疗效突出,现将伤科推拿的适应症介绍如下()间接暴力和慢性劳损引起的软组织损伤。(二)直接暴力导致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三)骨关节细微错动。(四)骨性关节炎+(五)骨折后遗症四、禁忌症:推拿虽治疗范围广泛,副作用小,但也有一些疾病不适宜推拿治疗,现将推拿的禁忌症介绍如下()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症状者。(二)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局部肿胀和瘀血严重者。(三)传染性疾病售急性炎症。如急性肝炎,结核病及化脓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四)严重的心,肺疾病及身体极度衰弱经不起推拿者。(五)各种恶性肿瘤。 (六)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七)手法部位有皮肤破损或皮肤病者。如烧伤、烫伤各种溃疡性皮肤病等o(八)未愈合的骨折,脱位在固定期间,局部不宜推拿。 (九)孕妇及产后不久,不宜在腹部和腰骶部推拿,(十)有精神病疾患不能和医生合作者。五、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辨证施法,严格操作。首先要诊断明确,辨证无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法。各种手法必须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做到心中有数。(二)治疗时要全神贯注。在治疗时态度要严肃认真,精力集中,认真操作,不可马虎或与旁人闲谈;并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中的反应。(三)手法力量要轻重适宜。手法力量是否得当,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治疗时即使选择的手法是正确的,但由于没有掌握好手法的强度,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急性损伤手法宜轻,慢性劳损手法可重一些。对慢性劳损患者,开始一、二次的治疗手法宜轻,以后手法可重些。在每次的治疗中,一般来说开始手法要轻,根据病情需要逐渐加重,治疗结束前,再次施用轻柔手法。手法的轻重程度,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耐受程度而定,要避免手法过重,防止加重原有的损伤。(四)患者体位要安置得当。推拿前要把患者安置在合适的体位上,使患者坐卧舒适,治疗部位肌肉放松。(五)医生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一个合适的位置与步态,姿势有利于医生的发力和持久操作,随着操作手法的变换,体位也应随时调整。(六)医生双手要保持清洁。医生必须勤剪指甲,保持双手清洁。冬天治疗时,双手要保持温暖,以免治疗部位受到凉的刺激而引起肌肉紧张。同时可选择性的应用按摩介质。第三部分 推拿的常用手法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称为推拿手法。其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手背、肘等部分在体表操作,因主要用手操作,故统称为手法。法是方法,也是技巧,就是说作为手法不是一般的简单的随意动作,而是有一定规范和技术要求的技巧动作.因此,严格地说,不讲技巧的简单动作不能称之为“法”。推拿治病主要靠手法技巧,而不是粗暴的蛮力,有些人认为推拿治病只要有力气就行,甚至认为力气越大越好,因此,在治疗中动作生硬粗暴,把病人搞得痛苦不堪,这是片面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得好:“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强调手法技巧,并不是说手法操作时不要用力,更不是否定力的作用,而是强调力的运用必须与手法技巧结合起来,做到既不增加病人痛苦,又能治好病。推拿手法的优劣和熟练程度及如何适当地运用: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推拿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推拿手法及其临床应用。历代推拿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推拿手法提出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而达到深透的基本要求。“持久”是指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用力要平稳,速度不能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用力不能时轻时重,“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温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上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深透的,持久才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而熟练的动作才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和技巧的恰当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从而达到“刚柔相兼”的程度。要使手法达到持久、有力、均匀飞柔和,刚柔相济的程度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刻苦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到熟,熟能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做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推拿手法在我国历代中医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内容非常丰富,见之于文字的推拿手法,至今约有110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推拿手法的动作和名称各家说法不一,有的手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有的手法名称相同而动作不一样,这种状况给学习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学术交流和对手法的学习研究,使手法动作和名称逐步得到“统一,”在保持原有手法动作的基础上,根据各种手法动作的形态,归纳成为摆动类、摩擦类、提拿类、按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等六类手法,每类各由数种手法组成。 一、 摆动类手法(一)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或手指罗纹面吸附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缓柔和的环形摆动,称为揉法。操作时要协调有节律,频率为120-160次/分,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皮肤表面不能有磨擦;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揉法滚法搓法(二)滚法: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内旋外运动复合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者手指自然弯曲,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吸定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作连续的屈伸运动,带动前臂的旋内旋外,使小鱼际及掌背在治疗部位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频率为120-160/分左右,。肩关节要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吸定点为小指掌指关节背侧,要贴近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及四肢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三)搓法:用双手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适用于腰背、胁肋与四肢,尤其是上肢,一般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能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二、摩擦类手法(一)推法:手指、掌或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称为推法。可分为指推、掌推、拳推等,适用于全身,轻推多用于推拿开始或结束时以及换用手法时,重推常用于按摩过程中;能理筋整复,缓解痉挛,加速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二)擦法:用手掌的大小鱼际或全掌、掌根附着一定的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称为擦法。术者腕关节伸直,肩部放松,肘关节自然下垂并内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掌指贴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移动,操作时向下的力不宜过大,用力要稳,往返距离要长,如拉锯状,频率为100-120次/分。适用于全身各部,。可使皮肤及深部组织产生温热感,具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三)摩法:术者用手指或手掌面轻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摩动,称为摩法。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掌摩法以掌心、掌根部分为着力点,随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旋运动,频率为120次/分左右。由于刺激轻柔,是胸腹部常用手法,具有和中理气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摩法擦法推法拿法三、 提拿类手法(一)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动作要缓和而连贯,用劲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于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时间宜短,次数宜少(5-10次),拿后应配合使用揉摩法,以缓和强刺激带来的不适,常使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有解表发汗,提神开窍,缓解痉挛等作用。(二)捏法: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称为捏法。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在作相对用力挤压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性,本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小儿捏脊捏法四、 按压类手法(一)按法:手指、掌或肢体其它部分着力,按压在被按摩部位或穴位上,称为按法。常用的有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操作时,按压的方向要垂直,且不作移动,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组织深部,操作结束时逐渐减压。适用于全身各部,尤其以经穴及压痛点部位常用。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缓急止痛的作用。(二)点法:以指端为着力点,直压于穴位或特定部位,使治疗点产生酸胀感,称为点法。点法分拇指点和屈指点,点法与按法的区别是点法的接触面积小,用力更集中,刺激量更大。常用于骨缝处的穴位,能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节脏腑功能。(三)掐法: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切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持续或间断用力,称为掐法。以拇指掐法为常用,操作时垂直用力按压,掌握在4-5次,不宜反复长时间使用,常用于头面部及手足穴位,类似与针刺急救。,能缓解痉挛,开窍醒脑。按法五、 叩击类手法(一)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称拍法。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成空心掌声,掌心向下,两手有节奏地进行上下交替平稳地拍打患部。适用于肩背、腰背及下肢,缓慢拍打用于运动后消除疲劳,用力大频率快的则用于运动前提高兴奋性。(二)叩击:两手握空拳,用拳的尺侧面进行上下交替叩打。常用于腰背部(三)切击:两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拢,用手的尺侧面进行上下交替切击。常用于腰臀及四肢,有壮阳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六、 运动关节类(一)抖法:用单手或双手握住患肢远端,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振动波沿肢体远端的关节肌肉呈波浪型传向肢体近端,使关节有松动力感称为抖法。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用力不要过大。抖法可用于四肢,以上肢为常用,也常作为结束手法,有滑利关节,顺理筋脉,解除粘连,消除疲劳的作用。(二)运拉法:运拉者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范围内作被动运动,称为运拉法。常用的有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运拉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和颈、腰部,常在按摩结束时使用。有防止或松懈关节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和矫正小关节的微细解剖位置改变等作用。切击法叩击法拍击法运拉法第四部分 推拿与经络穴位一、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经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通路。通过经络在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与推拿疗法有关的经络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又称十四正经。十二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有手经、足经,阴经、阳经之分。即于十二经脉中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这是根据各经所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循行位置的不同而定的。阳经属腑,行于四肢的外侧,阴经属脏,行于四肢的内侧。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经路。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 经(属脏)阳 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 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二焦经中 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 缘足太经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 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 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 缘胸腹(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手足阴阳经脉走和交接规律示意图手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足二、取穴方法临床取四肢穴位常用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取躯体及头颈部穴位常用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较为麻烦、但却是误差最小的一种取穴方法,还有简便取穴法。事实上取穴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四种取法灵活运用。(一)骨度分寸法:又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位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骨度分寸,不论男女老幼和身体的高矮胖瘦,均折算成同样的长度和宽度,作为测量取穴定位的标准。比如前发际至后发际,有的入头大一点,有的人头小一点,所以长度肯定不一样,但是都定为12寸。这里的寸,同我们平时所说的1尺等于10寸的那个寸毫不相干。也许把这里的“寸”理解为“等分”会更好理解。以后我们在取穴时说某些穴在脐下几寸或者膝上几寸的“寸”字也是这个意思。 (二)体表标志法:就是利用体表的固定或者活动标志作为取穴标志的一种取穴方法。固定标志是指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如鼻尖取素廖;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头中间取壇中;脐旁二寸取大枢。活动标志是指关节、肌肉、皮肤稍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和皱纹等。如取卑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又如曲池应屈肘时于横纹头处取穴;取阳溪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指长、短伸肌艘之间的凹陷中是穴等等。(三)手指比量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手指比量法是在骨度分寸法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逐步积累起来的,一般可分为三类。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自己的手指比例。所以有时会有误差。常用的手指比量法有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和横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小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l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部。拇指同身寸法是拇指指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四横指为一夫,以其第二节为准,取四指横宽度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第 53 页-手指同身寸法(三)简便取穴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在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处,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半握拳时,中指尖切压在掌心的横纹上是劳宫穴,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之处是风市,两耳角直上连线的中点取百会等,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位的准确,最好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法和骨度分寸法及手指同身寸法取穴。三、穴位1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指分布在经络循环通路上的穴位,在这些穴位上的按摩也称经穴按摩或循经按摩。2 经外穴 或称经外奇穴指十四经穴以外,具有一定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如落枕穴,可治落枕。3 阿是穴 或称天应穴,以局部压痛点为穴,骨度分寸法主治陈旧性损伤、慢性劳损之疼痛。常用穴位有:头面部常用穴位穴 位位 置主 治百会印堂人中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晴明承泣四白凤池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眉内侧端凹陷中眉毛中点眉外侧端目内眦内上方凹陷中(攒竹下3分)眼眶下缘上方目正视,瞳孔正下7分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处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耳垂昏厥、头痛、眩晕、失眠头痛、眩晕、失眠、鼻炎休克、中暑、昏迷、腰扭伤感冒、头痛、眼疾近视、前头痛、面瘫眼疾斜视、结膜炎、头痛、面瘫近视、斜视、结膜炎近视、目赤肿痛眼疾、头痛、面瘫感冒、眩晕、失眠、颈肩痛下肢的常用穴位穴 位位 置主 治环跳承扶风市血海伏免委中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悬钟昆仑太溪涌泉臂裂上端与股骨大转子尖连线的外侧1/3与内2/3交界处臂横纹线中点立正,两手下垂腿外侧,中指尖所触处正坐屈膝,股骨内上髁上2寸髌骨上缘6寸,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窝横纹中点屈膝、髌韧带内侧凹陷中屈膝,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外踝最突出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内踝最突出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足底正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处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股二头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无力膝痛、尿血下肢瘫痪、麻痹、疼痛急性腰扭伤、膝痛、坐骨神经痛膝软、膝痛膝痛、下肢麻木、无力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腓肠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踝扭伤、落枕踝关节病症、腰背痛、头痛眩晕、失眠、踝痛、足跟痛中暑、昏迷、足底抽筋腰背部常用穴位穴 位位 置主 治大椎天宗肩井肺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肩胛岗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第3、第4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第4、第5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第4、第5腰椎棘突间感冒、发热、中暑、项背部疼痛肩胛部麻木、疼痛、落枕肩背部疼痛、手臂不举咳嗽、哮喘、背部软组织劳损胃痛、消化不良、呕吐、慢性腹泻腰腿痛、泌尿系统疾病腰痛、腰扭伤、腹泻、便秘腰痛、下肢麻痹上肢的常用穴位穴 位位 置主 治肩肩内陵曲池手三里扭伤外关内关合谷后溪落枕十宣肩峰外下方,举臂凹陷处垂肩,腑前纹端与肩 穴连线中点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下2寸屈肘,掌心向内,曲池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1/4与下3/4交界处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靠第2掌骨体中点握拳,第5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尖处手背,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十指尖端,距指甲1分肩臂痛、肩周炎肩臂痛、上肢功能障碍手臂疼痛、麻木、无力上肢酸痛、麻痹、腹痛、腹泻急性腰扭伤感冒发热、落枕、上肢痛昏迷、上腹痛、胸痛、恶心感冒、头痛、发热、牙痛、中暑落枕、急性腰扭伤落枕、手指麻木、咽喉痛中暑、昏迷、休克第五部分 运动与推拿 一、运动与推拿用于体育运动中的推拿按摩,称为运动按摩。它通过对神经、循环、运动等系统的作用,帮助运动员调节竞技状态、促进体力恢复、提高运动能力。(一)运动前推拿 运动前推拿按摩,又称准备按摩。它可以调节赛前的心理状态,增加肌肉力量,增进关节的灵活性相韧带的柔韧性,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和预防伤病的目的。运动前按摩一般应和准备活动结合进行,在运动前15分钟一20分钟内按摩,以头、颈、肩及负担量大的部位为重点,操作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 兴奋性推拿 对运动前缺乏足够兴奋性、精神状态不佳的运动员,一般采用时间短、用力较重、动作颠率较快、并配以穴位按摩,以加快中枢神经的兴奋过程。具体方法:先用重手法点揉风池、太阳、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再快速重推、提弹、揉捏、叩打肩部斜方肌,最后快速搓或抖动上下肢,时间3分钟一5分钟,一般在准备活动后进行。2抑制性推拿对运动前兴奋姓过高、心情紧张而出现坐立不安、情绪激动、尿频、动作协调性下降、失眠的运动员,一般采用轻快柔和、时间较长并配合轻揉、点压穴位的按摩,以消除过分紧张状态,但不宜过分抑制。具体方法:先用拇指轻揉印堂、太阳穴各15次,再用单手五指从前额向头后方向轻推摩3次一4次,再稍用力点揉百会和风池穴各3次一5次,最后对负荷较大的上下肢肌肉,沿向心方向进行轻推、轻揉,使兴奋过程扩散而达到镇静目的,可在准备活动前进行,时间5分钟一10分钟,或在赛前几天准备阶段进行,按摩时间可略长。(二)运动中推拿利用运动间歇进行的推拿按摩,其目的是迅速消除肌肉紧张与疲劳。一般以负荷较大的肌肉群作为按摩重点,根据项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跑跳运动员,以揉、捏、搓、抖动下肢肌肉;对投掷运动员。则以揉、抖动上肤肌肉,摩、揉、推肩部和腰背部为重点。按摩时间3分钟一5分钟对精神较为集中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可采取坐位。用轻快的揉和揉捏手法,自足部向腹部进行,以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提高局部肌群的运动能力。推拿后嘱运动员作缓慢的跑、跳活动,效果较静止休息好。用轻快柔和的手法揉捏,向心按摩,即由前臂上臂肩部方向进行,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消除过度的肌紧张。举重运动员,腰部的负荷较大,在间歇时,亦可按摩用力的肌群,保持其兴奋性,避免单纯的消极的休息。运动员俯卧或坐位,术者用掌根在背阔肌和骶棘肌,作轻快的、轻的揉法 3 分钟。总之,竞赛间歇的按摩,用力宜轻,面积宜大,频率宜快,按摩后应作一些专项准备活动,以便发挥良好的技术水平。(三)运动后推拿运动后推拿按摩,也叫恢复按摩。其目的在于放松肌肉,减轻运动后肌肉、关节的疲劳,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加快机体恢复。一般可在运动后及时进行,也可在浴后或晚上睡前进行,若运动员十分疲劳,则休息2小时一3小时后再进行按摩。按摩部位应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与疲劳程度而定,运动员极度疲劳时可采用全身按摩,具体操作方法一般运动后采用局部按摩,即按摩负荷量较大的部位。运动后按摩,宜循静脉回流方向进行,四肢按摩,先按大肌肉,后按小肌肉,两侧交替进行,按摩时间一般为2045分钟。激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和 酸碱平衡等方面,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新的平衡,这个新的平衡,通常都标志着机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有时出现迟缓环节,一般的表现有:精神过度紧张,失眠,肌肉紧张,疲劳等。运动后的按摩,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使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 运动后推拿按摩所采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均应根据运动员的体质、 性别、运动项目的特点,特别是要求根据运动后反应出来的情况(如头昏胀、欲呕、四肢乏力、肌紧张、失眠等)来决定。需要遵守个别对待的原则,不可千篇一律。我们通常采用的手法,有抚摩、揉捏、推压、振动和抖动等。对体质强壮,肌肉较丰满者,按摩力量应当重些,时间应当长些;反之,用力则要轻些,时间应当短些。运动员

    注意事项

    本文(推拿学基础(53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