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复习知识点76137(4页).doc
-
资源ID:36718990
资源大小:97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答谢中书书》复习知识点76137(4页).doc
-答谢中书书复习知识点76137-第 4 页 答谢中书书一、 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二、 重点字词1、 五色交辉 2、交辉: 3、 四时: 4、 俱: 5、 歇: 6、夕日欲颓: 7、沉鳞竞跃: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2、交相辉映。3、四季。4、都。5、消散。6、太阳快要落山了。欲:将要。颓:坠落。7、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8、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四、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五、课文理解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8、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记承天寺夜游一、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 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念无与为乐者: 念: 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至 3、 相与: 4、中庭: 5、 空明: 6、 藻、荇: 7、但少闲人: 但: 闲人: 8、寻张怀民 : 9、欣然起行: 答案: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 考虑,想到 2、遂:于是。 至:到3、共同,一起。4、院里。5、形容水的澄澈。6、水生植物。7、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8、寻找 9、高兴地三、 一词多义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答案:1、寻找;不久;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连词;一起;通“举”,推荐,选拔四、古今异义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闲人: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四、提示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六、思考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贬谪的悲凉。(2)人生的感慨。(3)赏月的欣喜;(4)漫步的悠闲。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1)即清闲的人。(2)、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3).“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马 说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_韩愈,字_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 。2、“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杂文,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食马者喻指愚味浅薄的统治者,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圣明的君主)抨击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3给下列加点的注音祗辱()骈死(á )槽枥(ì )粟(ù) 外见(à)一石(dàn) 二. 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只是)( 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 (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16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三、 一词多义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才能)食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竭尽)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马)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 把 )策之不以其道 ( 按照)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 不以其道(代词,那)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故虽有名马(即使)之: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骈死于槽枥之间(表示对方位的限制)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指千里马) 鸣之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执策而临之(代词,它,指千里马)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 )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承接 )四、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一食或尽粟一石( í )(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ì )( 喂 ) ( ì )( 喂 ) 食不饱,力不足。( í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ì )( 喂 ) 五、 .找出通假子并释义。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 耶含义:吗 ) 六、古今异义:1.虽:虽有名马 古:即使 今:虽然2.是:是马也 古:这 ,代词 今:判断动词3.或:或尽粟一石 古:有时 今:或者4.等:等不可得 古:等同,一样 今:等候5.安:安求 古:怎么 今:安全、平安七、词类活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虽有千里之能(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八、句子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品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六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4、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