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特训》加试30分特训(选择题)-加试特训6 生态平衡与环保相关应用(B) Word版含解析(5页).doc
-
资源ID:36724063
资源大小:149.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考前特训》加试30分特训(选择题)-加试特训6 生态平衡与环保相关应用(B) Word版含解析(5页).doc
-考前特训加试30分特训(选择题)-加试特训6生态平衡与环保相关应用(B) Word版含解析-第 5 页加试特训6生态平衡与环保相关应用(B)1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D提高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3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A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B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C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D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4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A BC D5如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A周期波动 B非周期波动C规则波动 D不规则波动6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支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顶极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是不变的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C形成顶极群落后,净初级生产量等于0D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等内源性因素调节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一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10下图表示的是一次森林火灾后次生演替过程中三种量的变化,这些量是()A:植被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B:净初级生产量;:植被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与植被生物量之比C:第二营养级净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第三营养级净生产量D:生态系统呼吸;:净初级生产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量1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12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B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止采伐树木C全面禁止捕鱼并不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D我国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全面禁止开发和利用答案精析1B沙漠上的一个灌木群落在生长进程中的分布型改变会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这种改变过程中没有涉及一种生物取代另一种生物,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不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引起的,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所致,D正确。2B从图中看出,甲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乙丙;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消费者的细胞呼吸;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提高过程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会破坏大气中的碳、氧平衡。3A4A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同理可推出正确。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都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5B判断种群数量是周期波动还是非周期波动,关键是看两波峰之间的相隔时间,如果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则为周期波动,如果不相等,则为非周期波动。图中曲线两波峰之间的相隔时间不相等,故为非周期波动。规则波动、不规则波动不是生物学术语。6C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a点,生产系统的稳态将遭到破坏;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根据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形曲线中的K值。7A4支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或者酵母菌起始数量都不相同,因此每个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生存空间、食物等条件都比较充裕,其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试管与试管内的酵母菌起始数量是相同的,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试管、内的K值不同;试管与试管比较可发现二者的起始数不同,培养液体积相同,试管可快速达到K值,而后其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8B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也是可变的而不是一定不变的;形成顶极群落后,净初级生产量应大于0;温度、湿度应属外源性调节因素。9A该食物网有食物链6条,所以A错误。10B11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A项正确;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项正确;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C项错误;根据生物放大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项正确。12D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