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8页).doc
-
资源ID:36744036
资源大小:250.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8页).doc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第 8 页第11课 论民本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粢盛()圹()鹯() 弃甲曳兵()庠序() 孝悌()鸡豚() 狗彘()(2)给多音字注音艾 爵 王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牺牲:_无失其时:_为渊驱鱼:_庠序:_孝悌:_4名句默写民为贵,_,君为轻。得天下有道:_,_;得其民有道:_,_;得其心有道:_,_。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整体感知1实词(1)通假字为丛驱爵者(通“_”)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道路)(2)古今异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今义:_河东凶亦然古义:_今义:_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_今义: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来源:Zxxk.Com王治(4)词类活用树之以桑:_虽欲无王:_衣帛食肉:_2虚词于以3文言句式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树之以桑:_未之有也:_莫以告:_4翻译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译文:_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译文:_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二、深层探究1孟子民本思想有何进步性?2.孟子民本思想有何局限性?三、技法迁移比喻论证文本回顾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技法点拨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说理,比喻评价。注意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运用示例:比喻描绘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比喻说理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比喻评价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技法运用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150字左右。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27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z chén)B为丛驱爵者(jué),鹯也(zhn)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kuàn)D谨庠序之教(xián),申之以孝悌之义(tì)2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山岳)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牲畜)C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D奚暇治礼义哉(治理)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来源:学科网ZXXK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A为渊驱鱼者,獭也B此之谓也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如之何则可也5下列加点词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分)()A从而刑之B树之以桑C衣帛食肉D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6翻译下列语句。(6分)来源:学+科+网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3分)答:_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3分)答:_7论民本第二段论证了什么观点?作者为了论证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6分)答:_来源:Zxxk.Com_二、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0题。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离娄上)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社稷次之:_牺牲既成:_得天下有道:_苟为不畜,终身不得:_9判断解释下列“以”的用法。(4分)祭祀以时()以陷于死亡()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0选文中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你觉得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_三、类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源:Z_xx_k.Com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者不可得兼得兼:都得到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B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甚至故不为苟得也 得:得到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用:使用,采用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得到D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舍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单单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不同,也不同D相同,也相同1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用鱼和熊掌设喻,意在说明熊掌比鱼更好吃。B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失去最重要的“义”。C不应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穷乏者感激的目的,而忘掉义。规劝人们切勿“失其本心”。D全文的论点是: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切不可“舍义偷生”或“见利忘义”。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答:_四、语言运用(7分)15仿照下面一句话,写一句内容相反的语句,形成对比。(2分)得天下皆因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答:_16下面是孟子选段,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对文段内容简评。(5分)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译文:_简评:_答案解析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1)zchénkuànzhnyèxiántìtúnzhì(2)àiyìquèjuéwánwàn2桀纣忖度村庄水獭懒惰天籁赡养瞻仰澹然闲暇遐迩瑕疵3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指不要错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向深水里驱赶鱼,指做与自己的意愿相反的事。庠序都指学校。孝敬父母,敬爱兄长。4社稷次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斯得民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文本互动一、整体感知1(1)雀毋斑途(2)古义:逃跑今义:走路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古义:更今义:增加古义: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今义:发现,出发。(3)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学习/治理/处置/树立(4)均为名词用作动词2比,介词/对,介词/在,介词把,介词/按照,介词/把,介词/凭借,介词/认为,动词3判断句,“也”表判断。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倒装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省略“之”。4人民归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兽向旷野奔跑一样。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老百姓没有挨饿没有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二、深层探究1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代表了平民利益,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君主之上。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警醒作用。第三,合理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2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地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正确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三、技法迁移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1B“爵”通“雀”,读què。2CA项应为“众”;B项应为“平日积聚、储藏”;D项应为“学习”。3A前“者”是“的人”的意思,后“者”表判断。4DA、B、C三项均为判断句。5DA、B、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是动词的为动用法。6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以做大夫。现在天下各国的国君如果有喜好仁德的,那其他诸侯都会为他把人民赶来了。7第二段主要论证了“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者”“为丛驱爵者”。另外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拿清明的汤武二帝与昏庸的桀纣二帝比较,更加鲜明突出。8古时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 祭祀用的牲畜 方法 不储藏 9按照 以致 用 来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给今天“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借鉴。11DA项益处;B项厉害;C项通“德”,感激。12C的,代词,比,对。13A要舍生取义。14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参考译文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方法,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是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也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花子也不屑看它一眼。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仪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15失天下皆因权为己用,情为私系,利为家谋。16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某个臣属把妻儿托付给友人而出游楚国,等他回来,妻儿却在挨冻受饿,那怎么办呢?”宣王说:“与此人绝交。”孟子说:“长官不能管理他的属下,那怎么办呢?”宣王说:“撤掉他。”孟子说:“整个国家不能治理好,那怎么办呢?”宣王左右张望而谈论别的事情。简评:孟子的意思是说,君臣虽然等级不同,但都应该勤于自己的职守,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孟子采用了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式,“请君入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