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教学设计(5页).doc
-
资源ID:36753820
资源大小:13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教学设计(5页).doc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 5 页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教材分析本专题是第五篇人口的第二个专题,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前一专题人口增长是人口过程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全面理解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影响,这些影响都可以运用人口容量理论分析评价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学完本专题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更深刻理解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的影响,理解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二、学生分析学生之前学习人口增长中已具备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从学生的心理上来看: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从生活实际入手设计问题,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们受到多种传媒的影响,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对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课堂上人口迁移结合从总理到市民都关心的“农工问题”和由“留学热”、“海归热”到“海带”等社会问题的讨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及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理解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学习运用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6)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并且归纳总结;(2).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最后启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3).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4).以问题提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5).利用案例,展示图片提出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3). 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 人民的美好感情。(4).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出国深造问题,并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5). 让学生从我国三峡建设中移民的有序实施与管理理解工程移民的艰巨性,政府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渗透爱国主义教 育.(6).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及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难点:阅读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与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容量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 引导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也要给学生的情感交流留出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案例使知识点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内容也更为直观易于理解,同时节约教学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2、学法 课堂上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独立思考。 学生的读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讨论合作学习等能力得到提高,以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四)课时数: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放映两组图片,一组是长三角的美好平原风光图片,另一组是非洲干旱地区图片,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住所,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提问】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们站在非洲这些贫困孩子的角度,你们会选择什么地方呢?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就可能发生人口分布与迁移。多媒体展示: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放映世界人口分布图,用鼠标点出各大洲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增长率,复习上一节人口增长率的知识阅读教材“世界各洲人口密度”表,讨论分析回答问题学生动笔计算人口密度,指出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的主要指标展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对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与稀疏区、结合地形图、降水图分析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稠密”的观点提出问题,引出误区。“南亚、东亚都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人口反而比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生活富足的美国、西欧等地区更稠密?这种现象是不是与上述论断相违背?引出影响人口分布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等(学生讨论)【提问】印度是历史上是人类活动较早、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但目前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为什么专家预测印度未来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学生分小组提前查找收集资料,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点评总结)【提问】印度是历史上是人类活动较早、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但目前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为什么专家预测印度未来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学生分小组提前查找收集资料,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点评总结)放映中国人口分布图与中国地形图、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国农业区划和中国交通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在我国人口分布图中显示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介绍人口分界线,比较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自然环境特点差异,巩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影响(边演示,变提问)阅读教材图P18“34个省级行政区人口排列”和P20“中国人口分省分布”提出相关我国人口分布的问题,巩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讨论:我国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向沿海地区集中,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利于弊)第二课时:导入新课用三幅图,前面两幅图是2008年NBA东部全明星队和西部全明星队的照片,一看到照片中的姚明,学生们就开始兴奋起来,同学们熟练地报出了艾弗森、詹姆斯、邓肯、韦德等明星的名字。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明星和球赛的时候,【提问】“姚明到美国打球是不是人口迁移?”“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提问】“球星加内特的祖先在哪里?”“非洲!”学生们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展示了第三张幻灯片:“贩卖奴隶的三角贸易”从而推出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组合课本上的活动内容和阅读材料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区分。下列人口移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A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B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D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E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F印度的穆斯林流入巴基斯坦G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H我国许多农民到城市居住讨论后学生可能一致认为A不属于人口迁移,B、D、E、F、G、H同学们一致认为属于人口迁移,而对于C事例同学们的认识可能不一样,认为“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虽然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住所,但没有变更定居地,所以不属于人口迁移。”而有的同学却认为:“属于人口迁移,有了空间移动,再加上学习时间大多要超过一年,所以是人口迁移。”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歧,教师加以引导? 没有改变定居地,不属于人口迁移。展示一组图片,讨论分析属于人口迁移的那种方式?学习劳务迁移的相关资料和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提问】民工潮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 展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图 分析原因 【提问】农民工进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你有哪些措施? (学生分组讨论)浏览拓展资料,菲佣在上海的高薪生活学习难民迁移的相关资料(政治难民、自然灾害难民、宗教难民)学习智力迁移的相关资料,讨论智力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提问】阅读“海归热”的资料后,大学毕业后,是在国内发展还是出国留学? (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我国80年代后人口流动图:【提问】8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大量人才流向东南沿海,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阅读三峡政策性移民资料,使学生理解工程移民的艰巨性,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读教材图 5.26回答问题为什么当时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和大洋州?当前世界主要的移民迁入地和迁出地有哪些?展示结构图,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展示复活节岛的图片和复活节岛资料引入人口容量分析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阅读人口爆炸的资料引出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通过4个案例分析自然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影响、地区开发程度的影响,消费水平的影响(学生讨论)讨论分析我国东部与西部人口流量的差异? 阅读我国人口容量的资料,提出人地和谐的主题【总结】; 本节内容,做习题【作业】: 根据下图人和森的关系,利用环境人口容量的观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古代森人近代林从现代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