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规律(2页).doc
-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字体: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比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的。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比如鸡、鸭、鹅等家禽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比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出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画。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比如奇数和偶数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比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则最能见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则体现出自然朴实的风格。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划,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楷书笔划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王羲之曾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