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文化人类学复习提纲(46页).doc

    • 资源ID:36769939       资源大小:229.50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化人类学复习提纲(46页).doc

    -文化人类学复习提纲-第 45 页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 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an)。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是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二、人类学的含义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2)考古学(archaeology)(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4)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2、二分法: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2. 文化与文明(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2)文明只反映人类创造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成果。(3)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它构成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文明。易言之,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体本能和野蛮行动而产生理智的行为并建立起先进的物质或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现。文化不仅是文明产生的基础,而且是通向文明的手段,文明是文化的显现。二、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差点,藉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科学。文化人类学的名称始创于1901年,美国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的民族学(Ethnology)和民族志(Ethnography),而在英国一般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人类行为式样及其基本制度根基,或者说侧重于研究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以及导致这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生活背景、思维背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四、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方法:(1)历时态研究(diachronic study,主要是对单一区域或课题作纵向的研究)(2)共时态研究(synchronic study,主要是对不同区域或课题作横向的研究)2、经验方法:(1)田野调查(field work)(2)背景分析法(contextual analysis)(3)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approach )(4)主位和客位研究(emicapproach & etic approach)五、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1、 文化整体观(holism) 2、 文化相对观(cultural relativism) 3、 文化普同观(universalism) 4、 文化适应观(adaptation) 5、 文化整合观(integration)本章思考题 1. 简述人类学的学科范畴。 2. 什么是文化?文化与文明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 根据个人的理解,谈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4. 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 早期进化论学派(Social Evolutionist)一、早期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2.摩尔根(1818-1881)古代社会(1877)、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65)3.斯宾塞(1820-1903)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社会静力学(1850)1.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原始文化(1871)、人类早期历史研究(1865)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原则n1.强调人类心理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单一性。n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单线性的,即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推进。n3.人类文化是分阶段逐步前进的。n4.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一般都有其心理学的根据,并可根据个人的心理本质推导文化现象发展的规律。三、社会进化的基本阶段1.摩尔根的划分(1)蒙昧时期 低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中级:食用鱼类并使用火 高级:发明了弓箭(2)野蛮时期 低级:制陶技术的产生 中级:东-动物饲养,西-灌溉、建筑 高级: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3)文明时期 文字的使用2.萨瑟兰(Alexander Sutherland)的划分 蒙昧时期的野蛮人(savages) 野蛮时期的半开化人(barbarians) 文明时期的文明人(civilizedman)文化发达时期的文化人(culturedman)四、社会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和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2.残存法:运用“遗物”(survivals)的观念,从考古遗物可以看出各民族发展有不同阶段。五、社会进化论学派评述n1.社会进化论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来的学术研究证明是错误的。如有关物质环境是文化的性质与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并行说”、文化单线渐进论等。n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n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可比性的。第二节 传播学派(Diffusionist)一、德国传播学派(German-Austrian School)1.代表人物(1)格雷布雷尔(1877-1934)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1905)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2)施密特(1868-1954)神的观念的起源(1912)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2.基本观点(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传播来解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之间的类似点,分析的两个标准: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文化圈理论(culture circle):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Leo Frobenius首先提出此概念)(3)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二、英国传播学派(British School)1.代表人物:(1)利维斯(1864-1922)美拉尼西亚社会史(1914)、亲属制度与社会组织(1914)、社会组织(1924)(2)史密斯(Grafton Elliot Smith,1871-1937)早期文化的变迁(1915)、古埃及人(1911)(3)佩里(William James Perry,1887-1949)太阳之子(1923)、印度尼西亚的巨石文化(1918)2.主要观点(1)强调历史的复原;(2)强调“借用”(borrowing);(3) “泛埃及论”。三、美国传播学派(American School)1.代表人物:(1)威斯勒(Clark David Wissler,1870-1947)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1912)、美洲印第安人(1917)(2)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 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宗教(1907)、文化人类学(1948)、文化:概念与定义的辨析(1952)2.主要观点(1)创造“文化区”(culturearea)的概念,意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了不同的文化区;(2)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线。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肯定评价:强调传播的作用,修正了早期进化论的某些缺陷。否定评价:1.过分强调传播的作用,而忽视了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立创造性的一面。2.该派自诩为“文化历史学派”,但事实上,英、德传播学派在应用传播论来解释某一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历史的限制;3.理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是凭空推想,对于很多重要问题无法解释。第三节 历史学派(Historical School)一、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1.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及现代生活(1928)2. 罗维(Robert Harry Lowie,1883-1957)原始社会(1921)、原始宗教(1924)、文化人类学入门(1934)3. 高登威塞(Alexander Goldenweiser,1880-1940) 早期文明(1921)二、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n1.博厄斯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有关的理论应该是从这种具体的历史中演绎出来,而不能先提出一个空泛的理论设想。由此,他认为人类学家首要的任务仅在于尽可能地收集民族志的材料,而不是主观地形成理论。n2.重视田野工作,强调原始社会的复杂性,认为研究者只有使用该社会固有的词汇,注意极小的细节,并且从时间的或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才能予以理解。n3.文化的三种基本观念:文化独立论、文化区域论和文化相对主义。三、对历史学派的评价n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之父”,他的观点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延续了三四十年之久。n在资料的收集上有很大的功绩。n但是,过分强调各个民族历史的个性而忽视了历史的共性,而且只注意到客观收集资料,轻视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造成其文化人类学只是繁琐的记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丧失了规律性,同时也就丧失了现实意义。第四节 功能主义学派(Functionalist)一、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1.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野蛮社会中的性冲动与性压抑(1927)、关于文化的一种科学理论(1944)、魔术、科学与宗教(1948)2.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1881-1955)安达曼岛人(1922)、澳洲诸部落的社会组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社会人类学的方法(1958)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n1.社会中每一个文化要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该社会的某种欲求。n2.一个社会文化制度不仅与其承担的特定功能相吻合,而且彼此相互适应。n3.尽管人类基本欲求相同,但满足这些欲求的方式不同,因此社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三、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n1.文化的功能并非在于满足不同的欲求,而是为了维护已有的社会结构。n2.社会是个有机体,其存在依赖于各部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n3.社会结构受一定规范的制约,这种规范也制约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n4.不同社会间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个社会用不同方式发展自己的结构。四、对功能主义学派的述评n1.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强调长期而细致的田野工作。n2.其功能主义的观点被殖民当局利用,成为“间接统治”的理论基础。n3.完全忽视发展和进化,缺乏历史的观念。n4.从静止的角度看问题,过高估计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第五节 法国社会学派(Sociological Anthropologist)一、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1.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社会分工论(1893)、自杀论(1897)、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2.马歇尔·莫斯(Marcel Mauss ,1872-1950)论某些原始的分类形式(1903,与迪尔凯姆合著)馈赠原始社会交换的形式与功能(1925)、文化人类学概论(1950)二、法国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n1.集体观念理论(集体意识理论)。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一种是每一个人所特有的,另一种是整个社会集团所共有的在道德规范上的一致性,即集体意识。n2.按照社会进化学说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是:原始群民族已进化(图腾)社会部落社会民族社会国家。n3.强调正确运用比较法,认为只有那些在演进程度上属于同一阶段的现象才能进行比较三、对法国社会学派的简评n1.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实证性,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查资料,并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引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为文化人类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n2.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又往往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境地。第六节 新进化论学派(Neo-Evolutionist)一、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1.莱斯利·怀特(Leslie Alvin White, 1900-1975)文化的科学(1949)、文化的进化(1959)2.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Haynes Steward, 1902-1972) 文化变迁理论(1955)、进化与生态学(1977)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n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n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n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用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阶段、将来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n1.提出多线进化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性,但立足于多种文化的特殊性的分析,仍有可能发现其共同点,从而总结出共同的规律。n2.非常重视文化进化与环境适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相似的环境可以产生相似的文化(文化生态学或生态人类学)。四、对新进化论的述评n1.将技术部分看作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可取的,但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n2.企图将复杂的文化现象都直接与这种生态环境挂钩,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过于简单化了。第七节 结构主义学派(Structuralist)一、主要代表人物1.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忧郁的热带(1955)、野性的思维(1962)、结构人类学(1963)、神话学(1964-1971)2.尼达姆(Rodney Needham,1923-)结构与感情(1977)、原始特性(1978)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1.认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实体无关,社会组织的模式和社会行为都是由人类的认识结构所决定的。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深层思维结构,建立“人类心理”的普遍原理。2.人类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性,即倾向于分类,人类先天就有心智能力去整理和类分经验世界。而人类思维基本上是二元的(binary),即思维是成对的。3.各个民族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该社会的历史和环境影响到了社会成员的思想结构,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差异。三、对结构主义的述评肯定评价:(1)试图寻找人类认识模式与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人类学的视野。(2)从思维的能动方面去解释已有的资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否定评价:偏重于探讨文化创造者或其执行者的心理素质及思维原则,其研究结论一般很难用科学手段证实,结论多通过推理而来,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类学家的反对。第八节 新民族志学派(New Ethnography)一、主要观点1.通过民族志资料发现生活在不同社会的人是如何将其文化要素和文化事件进行分类的。找到人们进行分类的标准就可以发现指导人们行动的固有规律。排列2.文化主位/客位研究法(emic&eticapproach)。这一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发展了主位研究法,即研究者站在被研究的文化的立场上,用该社会或民族的观点和框架去理解这种文化。它与文化客位研究法刚好相反,即研究者从自己文化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另一种文化。以沃德·古迪纳夫(Ward Goodenough,1919-)为代表。二、简要评述n新民族志学派所采取的主位研究法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一学派的最大贡献也即在于此,它使文化人类学者明确了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的区别。在描述一种文化时,如果研究者无意识地将自己头脑中的分类标准代替了当地人固有的标准,则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和误解。n当然,文化的客位研究法也是有其用途的,当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时,就必需依靠研究者自己选择的标准了。本章思考题n1.简述早期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评述。n2.简述传播论各派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评述。n3.简述博厄斯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简要评价。n4.比较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的功能主义。n5.简述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试比较其与早期进化论的异同之处。n6.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思想。第三章 文化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 田野调查及其历史一、田野调查的含义l田野调查(field work)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并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记录观察及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等。或者说,田野调查就是通过勘测、询问、交谈、观察等手段取得所需的研究资料的方法。二、田野调查的历史l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l15世纪末开始的“大发现时期”;l早期进化论学者不屑于进行田野调查;l里程碑是1898-1899年的英国的哈顿()领导的托列斯海峡探险;l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是从号称“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开始;l20世纪初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凌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非常强调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并把田野调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至此,田野调查的基础已经得到奠定。第二节 田野调查的基本流程一、调查课题的选择l选择一个调查课题,即到什么地方的什么民族或社区中调查什么问题。l可分为两种类型:全面调查(Holistic Investigation)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定向调查(Problem-Oriented Investigation)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做专题的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有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社会问题。l选择调查课题,先必确定是全面调查还是定向调查,二者必居其一,当然还应根据自己的志趣、能力来决定。二、调查方案和提纲的拟定l课题既定,把你的考虑和打算写下来,这就是调查方案。主要包括: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或现实的意义、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调查。l方案通过后,应根据课题再拟定一份更详细的调查提纲,主要涉及你所要了解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借鉴前人的调查提纲或问题表。在调查过程中还要不断修正和补充。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l1.了解调查地的地理和历史等背景资料l2.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l3.调查队伍的组成l4.装备、物品的购置四、调查的开始l1.选点和安排生活l2.说明来意l3.熟悉环境l4.查阅地方文献l5.人口调查第三节 田野调查的基本技巧一、接近人民及选择报告人l调查者与当地人要从陌生走向了解,就必须克服彼此之间的隔阂和疑虑,因此,调查者应主动接近人民。至于以何种方式与调查地人民接触,不同的人类学家有自己不同的方法。l与当地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在调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调查者若能尽快找到几个合格的“报告人”(informants),他们能起到化解隔阂、促进友谊的作用。二、学习语言l语言是理解文化的向导,理解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往往可以通过学习他们的语言,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来达到。而且,学习语言也是发展和当地人的亲密、友好的社会关系的第一步。l但是,人类学家能够完全使用异民族的语言与调查对象交谈只是一种理想模式,极少数人能做到这一点。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翻译或是使用彼此相通的第二语言,来完成调查的预期目的。三、参与观察l科学的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为重要标志。田野调查者既要观察和记录情况,也要尽可能地参与活动,通过这些日常活动,田野工作者有了另一种文化的行为活动。l参与观察方法的要求有:1.在当地居住有一定时间;2.学习当地的语言;3.调查者尽可能像当地人一样地生活。l参与观察不仅仅是在遇到重大活时才进行,随时随地地注意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节也很重要。但也要防止“土著化”(going native),即不应该过分地情感投入,不要忘记自己人类学工作者的身份。四、访问l参与观察与访问一般是交叉进行的。人类学访问有两种形式:结构式访问(structured interview)和非结构式访问(unstructured interview),两者是互补的,一般调查之初宜多用非结构式访问,当与当地人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后可以使用结构式访问。l无论是进行哪种访问,一般要注意下列问题:1.当报告人用自己的概念、术语和分类原则来描述文化现象时,应充分进行记录。2.开始调查阶段应集中访问一些不会引起误会的问题。3.访问要有计划性和时间性,但也要兼顾灵活性。4.访问要把调查提纲中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提问要简单明了。5.访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个案入手。6.一次访问时间不宜过长。7.最重要的是,在访问过程中,一定要对报告人充分尊重。五、抽样l假若调查一个范围较小、人口不多的社会,可以进行普查。但如果调查范围较大、人口较多的社会,那最好进行抽样(sampling)调查。即通过调查有限的对象,从样本来推论到总体。l最常见的抽样方法有“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l至于抽多少样本为宜,没有统一的规定,具体以经验为主,具体见下页表。表3-1:经验确定样本数的范围总体规模100人以下100-1000人1000-5000人5000-10000人1万-10万人10万人以上样本占总体的比重50%以上50%-20%30%-10%15%-3%5%-1%1%以下六、材料的记录与核实l通过观察和访问搜集的材料,要随时记录以防遗忘。只有用科学方法记录的材料,才能作为今后编写报告和进行研究的依据。l材料记录方法很多,主要有:1.影视记录;2.音响记录;3.文字记录。l文字记录法是最主要的纪录方法,但它并非仅指笔记,一般有六种方式:笔记、实录、原文、日记、图表和谱系。l记录下来的材料要进行核实,发现错误要予以纠正,方法有:1.用观察到的实际发生的行为,对照报告人的所述;2.用具体的事实来对照一般性陈述;3.对来源不同的材料相互核实。七、实物标本的搜集l当地人民特殊的工具和手工制品,反映传统美学的服饰和艺术品,以及重要的宗教用物等,应尽可能购买原件或复制。搜集要注意完整性和系统性。l在地面分布的考古学遗存,在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同意后,也可以列入搜集范围。l标本要加以标签说明,并要妥善包装和安全运回。八、调查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存档l调查材料的整理公布虽然是离开田野后的事,但只有发表正式的调查报告,才能算调查工作的最终结束。l在调查报告的编写中,应首先处理好事实和理论的关系,报告的体例可以由调查者个人自行决定。l在编写调查报告后,各种原始记录及实物标本,应按科学方法存档,以备自己或他人日后查考或研究。第四节 田野调查者的工作艰辛和职业道德一、田野调查中的困难l1.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住、食、卫生、安全、性等多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l2.思想的苦闷和情感上的不得安宁。初到一个地方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震荡”。二、田野调查者的职业道德l1.调查者保证不做不利于调查对象的任何事情,要尊重他们的人权,而且每次调查事先要征得当地人民的同意,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不能伤害当地人民的感情。l2.调查者应充分尊重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权。l3.调查者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当地人民做好事,不能一味地从当地人那里索取资料而对他们的疾苦漠不关心;但也要注意不应强加于人,更不应以“救世主”、“改革家”自居。l4.调查者应忠于自己的工作,调查的材料要反复核对,务使符合真实情况,才能笔之于书,公之于众。第五节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一、背景分析法l在很多民族志资料中,人类学家用背景构架来进行解释,即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或社团的资料时,都把资料与更为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称之为背景分析法。l背景分析法最早由马凌诺夫斯基所运用。他在特罗布里恩德岛调查时,把该岛的生活和文化当作整体的和相互联系的单位来考察。l背景分析不仅仅是一览事件和行为,也不仅仅是要了解人类行为,而是要通过对人类行为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二、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本章思考题l1.简述田野调查的基本流程。l2.田野调查的基本技巧包括哪些方面?l3.你认为背景分析法的要领是什么?l4.尝试采用比较分析法来分析你所了解的某些地区的文化差异现象。第四章 生计经济的发展一、狩猎和采集1.含义:完全依靠自然生长的动物和植物的一种经济。“解救燃眉之急”2.特点:低能量收支是其最大特点,避免了对某一资源的过度利用。3.社会组织形态:没有固定的模式,视其所居的自然环境而定,绝大部分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家庭,最普遍的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半数以上上核心家庭,约1/3是主干家庭。有亲属关系的家庭可以联合成家族,几个族还可以合成为群,从二三十人到一两百人不等。案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布须曼人分配原则是互惠。没有固定的疆域、群体和财产,也就没有固定的权威。社会控制体系也是非正式的,行为准则依靠传统、神话或宗教意识。二、园圃农业1.产生:人口压力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人们在狩猎采集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生长的规律。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开始进入园圃农业的生产经济时期。2.特点:技术简单,没有灌溉、犁和畜力牵引,工具限于刀、斧、铲和掘土棒等,早期是石制后来才有金属工具,产量低、广种薄收,能量开支比较低。“砍倒烧光农业”或“游耕农业”案例:海南的传统刀耕农业3.社会组织形态:定居、人口增加,私有财产、分工出现。村社内部的基层组织是家族,多半是父系的。基本上共同享受劳动成果,贫富分化很小,权力区别不明显,领导权比狩猎采集社会明确,但也仅限于个人的影响。村社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友好交换或武力战争。三、集约农业1.农业的集约化:在园圃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收获也相对较高。2.农业集约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集约农业所开辟的天地是永久性的人工生态环境,完全由人类创造并维护,其目的在于生产单一的庄稼。它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很大,也增加了生产的脆弱性和灾祸的可能性。3.集约农业对社会产生的后果: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农业社会的出现,农业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四、畜牧业1.产生:其产生似乎是后于植物的栽培和家畜驯养,并非由狩猎进化而来。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养几乎是在大约距今10000-9000年之间同时产生。2.适应方式:一种有效的经济,也是投入劳动较多的经济,但不及农业有效,不过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却是最佳选择。有时适应的目的掩盖于文化现象之下。3.社会组织形态:一种以帐篷为单位的联合家族可以视为基本经济单位,有些社会在家族之上有更复杂的政治组织,在着阶级划分,以畜群的占有多少为依据。4.畜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在经济上,前者依赖后者,而后者对前者依赖性不大。正常情况下,可以和平共通,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畜牧民族往往会向农业民族发动战争,这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文化原因。思考题1.试比较园圃农业与集约农业在各方面的异同之处。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人类生计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婚姻的定义一、什么是婚姻在已知的人类社会都有某种形式的婚姻制度。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婚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女之间建立为社会所公认的性的和经济的联合,使其产生的后代合法化,同时在丈夫和妻子之间,肯定一种相互的权利和义务。1.婚姻内容的多变性以婚姻对象而言,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群婚;就婚姻延续的有效期而言,不同文化有不同理解;对性生活只能局限于夫妻之间的概念,在有的社会中并不存在;在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各种婚姻对此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关于婚姻与子女取得合法地位之间的关系,在某些社会里,它也不是的必要前提。2.一个实例:纳亚尔人的婚姻婚礼集体举行,每隔数年一次。一群7-12岁之间的女孩子在到达青春期之前,需要通过这一仪式以便踏入人生下个阶段。婚礼举行之前,要遵照占星家的意见,为每一个女孩选定一个仪式性新郎。婚礼完毕,仪式性丈夫对妻子不再承担任何义务,妻子对丈夫也只有一项义务,即丧葬。婚礼后,妻子可以接待临时性丈夫,可以随时断绝关系而不需负担更多的义务。妇女怀孕后,必须有一个男子承认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否则妇女就会受惩罚。二、婚姻的普遍性1.经济互助2.繁殖和抚育后代3.减少同性之间因妒嫉而引起的竞争4.增进人群集团之间的联合第二节 婚姻的规定一、乱伦禁忌所谓乱伦禁忌是指禁止某些亲属之间发生性行为或婚配,主要是核心家庭内部成员。为什么会有这一禁忌,理论解释很多,主要有:1.近亲婚配论2.儿童时代亲昵论3.精神分析论4.家庭瓦解论5.社会合作论二、外婚制和内婚制内婚制是指婚配双方必须同属于一个社会集团。外婚制则与此相反,即婚配双方必须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内婚和外婚是相对的。平行表亲婚,是指一个男子与父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交表婚:男子与自己父之姐妹或母之兄弟的子女缔结婚姻的制度。在中国,交表婚又称“姑舅表婚”。三、指定婚和优先婚在某些社会中,经常规定某人在娶妻时,应当优先在某一类亲属中选择女子,反过来女子择夫也应首先考虑某一范围内的男子,这种婚姻称为优先婚。如果这种规定是强制性的,则称为指定婚。常见的这类婚姻有交表婚、续嫁夫兄弟婚、续娶妻姊妹婚等。四、单偶婚和多偶婚所谓单偶婚,就是指一夫一妻制婚姻。多偶婚则包括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和群婚等形式。1973年,布古格伦和戈林鲍姆分析了854个社会,发现,严格实行单偶婚的只占16%,另有39%的社会基本实行单偶婚;一夫多妻婚的有379个社会,占44%,有335个社会实行单偶婚与一夫多妻婚并行,占39%;一妻多夫婚则少见,只有4例;群婚则鲜见,只发现巴西的凯英刚人中有实例,但也仅仅是比例极少的形式。五、婚姻的代价聘礼嫁妆礼物交换婚役交换婚第三节 婚后的居住方式一、婚后的居住方式新居制从父居从母居两方居两可居从舅居二、婚后居住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新居制常见于流动性较强的社会,如狩猎采集社会,或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两方居与两可居似乎经常与一个人口下降、经济丧失稳定的社会相联系,在此情况下,客观形势迫使人们重新组合以应对危机。从母居与从父居则较为复杂,从生产角度看,从母居多见于园圃农业社会,从父居则多见于犁耕农业社会或畜牧社会;从政治组织来看,从母居多见于氏族尚未瓦解的社会,而从父居多见于地方性政治机构已经产生的社会。还有一些文化人类学家认为这两种居住方式与战争的性质也有关系。第四节 家庭一、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种类和功能的复杂性,使得想为其下一个明确定义的努力异常困难。默多克对家庭的定义以及家庭与婚姻的关系和区别有过如此描述:“家庭是一种社会集团,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殖后代为其特征。它包括了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其中至少有一对可以发生由社会认可的性关系,以及这一对男女亲生或收继的儿女。家庭和婚姻是有区别的。婚姻乃是一种复合的习惯法,它的目的是肯定家庭内部一对成年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婚姻限定了建立和废除这种关系的方式,也限定了包含在这种关系之中的道德行为和相互义务,以及各地不同的约定俗成的对于男女双方的约束。”二、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多偶婚家庭扩大家庭思考题1.什么是婚姻?为什么说婚姻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2.试用某种理论解释乱伦禁忌。3.婚姻的代价有哪些?4.婚后居住方式一般有哪些形式?各自与社会结构有什么关系?练习 红楼梦中,荣府的贾代善育有贾赦、贾政二男和贾敏一女,贾宝玉乃贾政与王夫人之子,林黛玉乃贾敏下嫁林如海所育之女。假设宝玉和黛玉结婚,那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婚姻形式属于() 1 优先婚2 外婚制 3交表婚4 平表婚第六章 亲属关系与继嗣第一节亲属关系分类的原则一、亲属类型和亲属称谓n考察一定社会的人们怎样划分亲属,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而不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亲属应当如何分类。因为人类的亲属制度是文化的产物。n亲属类型和亲属称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亲属类型是属于客位的范畴,由出生或婚姻等客观事实所决定;亲属称谓则是属于

    注意事项

    本文(文化人类学复习提纲(46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