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背景、原文、翻译、讲解及鉴赏(15页).doc
-
资源ID:36786962
资源大小:179.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鸿门宴》背景、原文、翻译、讲解及鉴赏(15页).doc
-鸿门宴背景、原文、翻译、讲解及鉴赏-第 - 15 - 页鸿门宴综合学习分析 背景公元前二O六年十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十二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十八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二O三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宴前 第一段: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翻译: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 讲解: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霸上"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鉴赏:课文节选自这里开始,虽有很多的道理可讲,但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大背景却有不足,若从"(项羽)行略定春地"始,录入"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一小节,当在这一点上补足文章的遗憾。当然,这也可以为下文的曹无伤叛变张本。 原文: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宝。" 讲解:"王"应该读作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关中"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之"为助词,用在动词后,补足音节。 鉴赏:在没有了"行略定春地"一段时,总是说曹无伤叛变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然而,如果有了这一段,曹无伤的叛变就只能是"给导火索上浇上了油"了。 原文: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击破沛公军! " 翻译:项羽非常愤怒,说道:"明天一早犒劳士兵,为(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讲解:"为"作为介词"替""为"当读作去声,其后省略了宾语"我"。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也就是省略句。 鉴赏:"大"字用得非常精采。活脱写出性情暴躁的项羽! 原文: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翻译:正当那个时候,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 讲解:"是"根据叙事人的笔调,翻译为"那时"应该比"这时"更好。"在"的前面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加上谓语动词"驻扎"。 鉴赏:插叙一笔写清了实力对比! 原文:范增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美。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翻译: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在)殽山以东时,贪恋财物美女;现在进入了函谷关,财物没有他所占有的,妇女没有他所亲近的,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的方面。 讲解:"山东"指殽山以东,"山"特指"殽山";"贪于财货,好美姬"是一个互文修辞;"关"特指"函谷关"。 鉴赏:范增以事实的分析劝说项羽,此为劝说的第一个层次,隐含表明刘邦有一统天下的志向。 原文: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翻译:我派人察看他的云气,都呈现出五彩的龙虎形象,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讲解:"气"是古代的一种迷信色彩很浓的东西,据说,任何一个大人物都有一种自然现象与之对应,最常见的说法是星,如果新发现了一颗星星,那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诞生了,这颗星一天天的变亮,就说明这个大人物一天天成长了,如果这颗星被云彩挡了一下,就说明这个大人物被人侵犯了。"云气"则是一个大人物居住地的物象变化,只有会看的人才能看到。"为龙虎,成五采"互文修辞。"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主语为"此","天子气"为宾语,"也"为表陈述肯定语气的助词。 鉴赏:这是范增劝说项羽的第二个层次,是从古人最虔诚地信仰角度劝说,非常有力。在已经燃起的大火上又浇上了一桶热油。 第二段: 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日里和留侯张良私交很好。 讲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示肯定语气。"素"的意思是"平日""一向"。"善"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交好"。 鉴赏:欲叙事而远远叙人,因果也。 原文: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从死也。" 翻译:张良那时跟随着沛公,项伯于是就在夜里骑马跑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要叫上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随着(沛公)一起去死啊!" 讲解:"从"是动词"跟随";"乃"是连词"于是,就";"夜"是名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意思是"在夜里";"驰"是动词"骑马";"之"是动词"到";"军"是名词"军营";"具"是副词"详细";"告"后省略了宾语"之(张良)";"以事"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与"是介词"和",后面省略了宾语"之(项梁)";"从"是动词"跟随",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沛公)"。 鉴赏:项伯以私情而废公义自此始矣。 原文: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 翻译: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情事危急,(我)偷偷地离开是不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讲解:"亡去"是同义复用现象,"亡"是"不告而去"之意,其前有主语省略;"语"应该读作去声,意为告诉,其后省略了宾语"之"(沛公),其前省略了主语"我"。 鉴赏:"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表明的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只是这样一种比较间接的公交,极见张良之智。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表明自己之可"去",不如此,也不足以"不可不语"。 原文:良乃入,具告沛公。 翻译:张良于是进入(沛公的营帐),(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沛公。 讲解:"告"后省略了宾语"之(事情)"和介词"于"。或解为"沛公"后省略了"以事"不佳,因此句与上文联系极紧之故也。 鉴赏:张良在稳住项伯的同时亦遂了自己心愿了。 原文:沛公大惊,曰:"之奈何?" 翻译:沛公非常震惊,说:"(我)该怎么解决这事呢?" 讲解:"为"是动词"处理""解决"。"奈何"为疑问副词"怎么"。 鉴赏:"为之奈何?"若以口语意译为"这可咋办呢?"更能凸显沛公的"大惊",更能凸显其与张良的亲密关系。 原文:张良曰:"谁大王此计者?" 翻译:张良说:"替大王出这个计策的人是谁?" 讲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倒装句,为掌握文言知识须如此意。若以现代口语直接译为"谁替大王出了这个计策?"虽意义未变,但对文言学习习惯的形成,影响就恶劣了。"此计"即下文所说"距关,毋内诸侯"。 鉴赏:张良没有直接回答沛公的问,而是以一个反问表达了对沛公决策之前未能与自己商议的不满。 原文:曰:"生我曰:'关,诸侯,秦地可尽也。'故听之。" 翻译:(沛公)说:"是一个卑陋的人劝说我道:'把守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完成王业了。'所以(我)听信了他" 讲解:"鲰"本意为"杂小鱼","鲰生"取其引申义"卑陋";"距"通"拒",意思是"把守";"内"通"纳",意思是"接纳";"王"应读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完成王业","尽"为动词"做完",与"王"的部分意义重叠。 鉴赏:以"鲰生"言"过者",实不得已之言。然而,虽不得已,仍为"解先生(出谋之人,具体为谁,仍未准知)"留名,可见沛公的"君王之风"。 原文: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乎?" 翻译:张良说:"(您)估计您的士兵足够用来抵挡项王的军队吗?讲解:"料"为动词"估计",其前省略了主语"大王";"足"为副词"足够","以"为目的连词"用来";"当"为动词"抵挡",或说其为通"挡",实无谓也。 鉴赏:张良该出谋而仍未出谋,反以问追沛公,为其谋张本也。 原文: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之奈何?" 翻译:沛公沉默了(好一阵,然后)说:"本来说比不上啊!(那么)我(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事呢?" 讲解:在"人教版"原文中,"固不如也"后用的是句号,这里改为叹号,似更符合沛公黯然后的语气。"为之奈何"一语前多一"且"字,意亦如此。"且"的意思应该是"将要",但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急切的语气,所以暂且未译,而是增加了"到底"一词。 鉴赏:沛公已被问得窘了。然而,虽窘仍不失冷静。沛公已被问得急了,然而,在急中更能体现其对张良的倚重。不觉间,沛公与张良间的关系,又深一层。至少在张良看来是如此。 原文: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项王也。" 翻译:张良说:"请允许我去对项伯说,说您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吧。"讲解:"请"为动词"请允许我",因为下句有"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可证说话人应该是张良。 鉴赏:"请"字尽显张良为人之精明,既出了主意,又不让君主失面子。(须知面子在中国的重要意义哟!) 原文: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翻译:沛公说:"您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的?" 讲解:"安"为疑问副词"怎么","故"取形容词意义"旧的"在这里活用为名词"老交情"。 鉴赏:沛公在表明了对张良的倚重之后,看似无心地一问实有深意。为警觉,更为结交项伯。 原文: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翻译:张良说:"在秦朝时(项伯)和我交往,他杀了人,我使他免于死罪;现在情事危急,所以幸而来告诉我。" 讲解:"与"前的主语省略为蒙后省;"活"为使动用法,但不可直接翻译为"使他活了下来",因为那会造成歧义。 鉴赏:张良对沛公的警觉心知肚明,遂以实情作答,未有一丝玄虚。更见其精明也。 原文:沛公曰:"孰与君?" 翻译:沛公说:"(他)和您相比谁大谁小?" 讲解:"孰与"为固定结构,意为"和相比谁" 鉴赏:在不知不觉中表明了拉拢项伯的心意。 原文:良曰:"臣。" 翻译:张良产:"(他)比我大。" 讲解:"于"介词"比",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 鉴赏:在不知不觉中积极配合。 原文:沛公曰:"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翻译:沛公说:"您替我叫(他)进来,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讲解:"呼"后省略了宾语"之(项伯)","兄"为名词活用为副词性短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作状语。 鉴赏:沛公真高人也!"为我呼入"摆足架子,"兄事之"尽显谦恭,实高人也! 原文:张良出,项伯。 翻译:张良出了(沛公的营帐),邀请项伯。 讲解:"要"通"邀",邀请。鉴赏:坚决执行沛公决定,忠也。 原文:项伯即入见沛公。翻译:项伯于是就进入(沛公的营帐)拜见沛公。讲解:"即"为连词"于是,就"。 鉴赏:"即"之一字,顿显项伯之无能为也矣!一点机心也无! 原文:沛公卮酒为寿,约婚姻,曰:翻译:沛公亲自给项伯祝酒,并和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讲解:"奉"通"捧",是"捧"的古字;"为寿"不仅是祝酒词中的"祝健康长寿",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意为"祝酒"更加合适;"约"为动词"约定";"为"为动词"结成";"婚姻"为"儿女亲家",与现代意义有较大不同。鉴赏:拉拢行动几近明目张胆地露骨,然项伯似无知也,奇也,项伯之无机心! 原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翻译:"我进入函谷关,像秋毫那样小的财物都不敢有所接近,登记了秦王朝的官吏百姓,封存了秦王朝的官府仓库,来等待项羽将军。 讲解:"秋毫"借喻"像秋毫那样小的财物";"有所近"为所字短语的一种变形;"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而"为目的连词"来"。 鉴赏:此为辩解之第一层:为"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辩解,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原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特别的变故。 讲解:"所以者"为固定结构,是"所"字短语与"者"字短语的结合,意为"之所以的原因";"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非常"为"非同寻常的变故",与现代意义有较大不同。 鉴赏:此为辩解之第二层:为"函谷关有兵把守"辩解,明显牵强,却照说,真厚脸皮! 原文: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翻译:(我)整日整夜地盼望项将军到来,哪里敢反叛呢? 讲解:"?"原文为"!"从语气上讲,改为反问似乎更好;"日夜"名词作了状语,句子的主语"我"省略了。 鉴赏:"日夜"作了状语了,主语"我"省略了,话语中充满了阿谀之意。 原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翻译:希望项伯对项将军详细地说一说我不敢忘记他的恩德吧!" 讲解:"言"后省略了介宾短语"于项王";"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倍"通"背"。 鉴赏:话说得更加谦卑和丑陋了。唉,这也许就是帝王之术吧! 原文: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翻译:项伯(一连声地)答应了,并对沛公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一点亲自去(向)项王谢罪。" 讲解:"许诺"为同义复用现象,表示更强语气的承诺,故翻译中加了状语"一连声地";"蚤"通"早"。"谢"为"谢罪",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项伯真的被沛公的假话蛊惑了,而且是被蛊惑到心里了,不仅答应沛公去为他"求情",而且,还要指点沛公下一步的具体做法,唉,真痴人啊!真成了"叛徒"了啊!在主帅已经发布了命令之后,居然一个人到敌营去救自己的朋友,已是有通敌之嫌了;如今居然一连声地答应为敌方的主帅求情并且还为他出谋划策,不是叛徒又能是什么呢? 原文:沛公曰:"诺。" 翻译:沛公说:"一定" 鉴赏:沛公的心中是否乐开了花了呢? 原文: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翻译:于是项伯又在夜里离开,回到(项羽)军营中,详细地把沛公的话汇报给了项羽,并趁机说道:"沛公如果没有先攻破关中,您难道敢进来吗?现在人家有大的功劳却攻打他,是不道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 讲解:"夜"名词作了状语"在夜里";"因"为副词"趁机";"而"为转折连词"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为一判断句。 鉴赏:至此,其实亦是项伯"叛徒"形象在项羽面前的完全展现。 原文:项王许诺。 翻译:项王(一连声地)答应了。 讲解:"许诺"又是一个同义复用现象。 鉴赏:项王在已有叛徒嘴脸的项伯面前居然说了这样的话!好一个任人唯亲的项大王啊!好一个轻诺的项大王啊! 宴中 第三段: 原文: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翻译:沛公第二天一早带领一百多骑兵去拜见项王,到了鸿门,(沛公)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军,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没想到我居然能够先进入函谷关,消灭秦王朝,能够又一次在这里会见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谗言,让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讲解:"从"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让跟从",可以翻译为"带领""率领";"谢"为"谢罪",与现代意义有较大不同;"而"为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战"后省略了介词"于","于"和"河北""河南"组成了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于此"与此同;"郤"通"隙",隔阂。 鉴赏:名为谢罪,其实又何尝真的谢罪?直是表功耳! 原文: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翻译: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讲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为一判断句,主语为"此";"然"为"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假设关系复句;"何以"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结构。 鉴赏:还未等刘邦把话说完,项羽已是轻言曹无伤了。由此可见,其心中早存了项伯之论,再加上刘邦一段冠冕堂皇的话,和他心中那一片"义"的光辉,轻轻一句话,就把自己的"谍报工作"搞杂了。 原文: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项王、项伯东向坐;父南向坐,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翻译:项王于是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自己一起饮酒。项王、项梁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 讲解:"因"副词"就";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项羽)"。关于座次历来说法不一,这里仅论尊卑,不作过多评论。饮酒的大帐门朝东,项羽、项后坐的是正座,最尊;范增的地位略逊;刘邦再逊,张良最低。 鉴赏:历来总说项羽自傲,然而正是这自傲中凛然可见那股霸气。因为有了这股霸气,项羽可以藐视一切,淋漓一生,可也因为这股霸气,使他最终也没有完成霸业,只能余恨终生。 原文:范增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 翻译:范增多数给项王使眼色,一次又一次地举起自己所佩带玉玦给项王看,项王却黯然没有回应。 讲解:"数"为"屡次";"目"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玦"为"决断"之意的谐音;"以"为目的连词"来";"者"为用在动宾短语后的特指代词,意为"的情况";"三"为虚数,意为多。 鉴赏:项王的黯然没有回应,使范增的努力再次落空。 原文:范增起,出,项庄,谓曰:"君王人不。若入前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所虏!" 翻译:范增站起来,出了大帐,叫来项庄,对(他)说:"项王为人不够坚毅。你进去,上前祝酒,请求用剑起舞,趁机在座位上刺击沛公,杀死他。否则,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虏获了!" 讲解:"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作状语;"于坐"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不"通"否";"者"用在假设关系复句中的助词,可译为"的话";"属"是"这些人","且"为副词"将要";"为所虏"中省略了"为"后的施动者"之(沛公)"。 鉴赏:范增是真急了!"起""出""召"三个动作太急迫了!对项庄的话语也太深刻了。 原文: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翻译:项庄于是进入大帐祝酒,祝酒之后,说:"大王和沛公一直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了,请允许我用剑起舞。" 讲解:"请以剑舞"的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变化了,"请"的意思也自然发生变化,应该是"请允许我"。 鉴赏:项庄坚决地执行了范增的决定。 原文:项王曰:"诺。" 翻译:项王说:"嗯。" 鉴赏:项羽没有识别出项庄的用意,答应了他。 原文:项庄拔剑起舞。 翻译:项庄拔出剑开始舞。 鉴赏:项庄执行范增的决定开始了。 原文: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沛公。 翻译:项伯也拔出剑开始舞动,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沛公。 讲解:"翼"为名词活用为副词性短语"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作"蔽"的状语。"人教版"原文中名末为逗号,这里改为句号,以本句为项伯之行动为据。下句为行动的结果。 鉴赏:项伯未得项羽允许即在大帐中舞剑,项羽亦不制止,可见其行动已获默许。其行为中可能有为了诺言而奋斗的意思,可感可叹啊! 原文:庄不得击。 翻译:项庄没有能够刺击(沛公)。 讲解:"不得"为两个词"没有""能够";"击"后省略了宾语"之(沛公)"。 鉴赏:范增的又一次的努力再次落空。 第四段: 原文:于是张良至军门见。 翻译:于是张良跑到项羽的军营门口去见樊哙。 讲解:"于是"亦可解释为"在这种情况下"。 鉴赏:项羽虽然暂时没有杀沛公的心思,项庄虽然暂时没有击杀沛公的机会;但是,项伯毕竟年老,项庄毕竟技高,范增毕竟坚毅;只要这场剑舞不停止,只要项伯一个没有"蔽"住,沛公的生命就很危险!但是,大帐中所有的人都不会让这场剑舞停止!项羽为人不够坚毅,范增、项庄决不会半途而废!沛公其实是太危险了!在此情况下,张良跑到项羽的军营门口去见樊哙!从中军大帐到军营门口距离虽然不会太远,却也至少应有三里左右地,毕竟这是四十万大军的军营!我们可以想象:文质彬彬的张良是怎样"至军门"的,当他"见"到樊哙时又怎样的一个形象!亦可想象其忠心及其忠心何来也! 原文: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翻译: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 讲解:"何如"就是"如何",就是疑问副词"怎么样"。 鉴赏:与范增召项伯不同,这里是被找的人先讲话。一先一后,更可见樊哙对沛公的关切。 原文: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翻译: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心意常常在沛公身上啊! 讲解:"者"为用于时间名词后的助词,不译。本句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 鉴赏:可以想见张良在急跑了1500米之后的形象,更可以想见此时他边喘边讲的形象。 原文:哙曰:"此迫!臣请入,与之同命!" 翻译:樊哙说:"这太危急了!我请求进入,和他们拼命!" 讲解:"人教版"原文中句末为句号,这里改为叹号,因为感叹更加符合樊哙的语气。"与之同命"的解释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和项庄等人拼命,一是认为和沛公同生共死。这里取第一种,因为,樊哙在谈到沛公时不会用"之",更因为张良刚刚讲过项庄欲刺杀沛公。 鉴赏:与项庄受计不同,这里是樊哙自己提出的决心。 原文:哙带剑拥盾入军门。 翻译:樊哙当即就带着剑拿着盾(要)进入军营大门。 讲解:"即"为副词"当即";"入"之前一定要加上"要",因为此时还未进入军营大门。 鉴赏:言方出,计已行! 原文:交之卫士欲止不内。 翻译:守卫营门的卫士想阻止他不让他进入。 讲解:"止"为阻止,其后省略了宾语"之(樊哙)"。"内"有两种观点,一说为通假,通"纳",接纳。一说为使动用法,其后亦省略了宾语"之(樊哙)";这里采取第二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卫士没有决定接纳与否的权力,只有阻止任何人进入的义务。 鉴赏:樊哙的行动受到了第一层阻挡。 原文: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翻译:樊哙侧过自己的盾牌去撞击卫士,卫士(当即)倒地。 讲解:"其"为代词"自己的","以"为承接连词。 鉴赏:樊哙之勇猛不仅因为武功,更加上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原文:哙入,西向立,目视项王,头上指,目尽裂。 翻译:樊哙于是就进入军营,打开帐幕,面向西(直接面对项羽)直直地站立,瞪大了双眼直视着项王,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快要裂开了。 讲解:"披帷"多被译为"揭开帷幕",太缺乏动作的力度,这里释为"打开帐幕";"视"意为"直视";"上"名词作了状语,"向上";"尽"这里是"将要"的意思。 鉴赏:勇猛加上了愤怒(即使是装出来的),那就是这个样子了!"勇者不惧",面对项羽,面对范增、项庄等人,樊哙真正做到了无畏、无惧。在此情势下,项庄肯定不再舞剑了! 原文: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 翻译:项王手握剑柄跪直了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讲解:并讲"坐"、"跪"、"跽"等。"坐"的动作是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跪"的动作是: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跽"是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又指半跪,单膝着地,上身挺直。 鉴赏:项羽在樊哙的行动面前受到了震撼,由坐而跽,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格斗了。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擅长格斗的项羽,而不是一个王者项羽。 原文:张良曰:"沛公之樊哙者也。" 翻译: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讲解:判断句式,主语"此"省略。 鉴赏:是张良在说话吗?张良是怎样紧跟着樊哙又赶回大帐的?他跑得回来吗?他跑得了那么快吗?他真的回来了!他还说话了!他在最需要他说话的时候说话了!他一句话中说了三个虚词,似乎还是那么文质彬彬!可是,他说的那句话没有了主语!他也累哟!谁能急跑三公里还不累的呢? 原文:项王曰:"壮士!赐之酒。"则与酒。 翻译:项王说:"真是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就有人给他一大杯酒。 讲解:"之"代樊哙,是"赐"这一动词的宾语之一;"则"为承接连词"那么","与"的前面省略了主语"某人",后面省略了一个宾语"樊哙";"斗卮"为"大杯子"。 鉴赏:项王居然夸赞了闯帐当死的樊哙!还赐给他酒!是项王喝醉了酒,不知是非了吗?恐怕不是。恐怕应该是项王对为主而忘死的樊哙表示真心的赞美吧!恐怕是他对"义气"的尊重超过了对"法令"的尊重了吧! 原文: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翻译:樊哙行礼谢恩,站直,挺立着将酒一饮而尽。 讲解:"拜"不等于跪拜,因为"甲士不跪";"立"为"挺立";"而"为修饰关系的连词,"之"代酒。 鉴赏:樊哙还在进行着他的勇的表演!尤其是"立"之一字。 原文:项王曰:"赐之肩。"则与。 翻译:项王曰:"赐给他一块彘肩。"于是就有人给他一块半生的彘肩。 讲解:"生"的意思是不熟,但了不是绝对的生。"生彘肩"是一种食物的半成品,与电影冲出亚马逊中的生野牛肉绝对不同。 鉴赏:项王还在持续地夸赞樊哙的勇和义。 原文: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 翻译: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彘肩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 讲解:"于地"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正常语序;"加彘肩上"一句中在"彘肩"后省略了介词"于"和代词"其";"而"为承接连词。 鉴赏:樊哙还在进行着他的勇的表演!动作是那么简洁! 原文: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翻译:项王说:"真是壮士!还有再喝酒吗?" 鉴赏:项王还在持续地夸赞樊哙的勇和义,但是,这一次却将引来樊哙的一顿猛"呲"。 原文: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军霸上,以待大来,故遣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翻译:樊哙说:"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凶狠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用刑罚处罚人惟恐不能处罚完,(因此)普天下的人都反叛他。怀王曾经和诸位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他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连秋毫那样的财物都不敢有所接近,封闭了秦王朝的宫室,把军队撤回来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非同寻常的变故。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已经灭亡了的秦王朝的后续者啊!(我)私下里替大王感到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讲解:"且"让步连词"尚且";"安"副词"哪里";"夫"发语词可不译,也可译为"那";"举"和"胜"都是完尽的意思;"王之"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占有它",二是认为"封他作关中王",这里取第二种,因为这样才更加符合当时怀王给将领们的许诺,才显得名正言顺;"还"为"撤退","军"为"驻扎",其后省略了介词"于";"以"为目的连词"来";"故"为副词"特意";"如此"为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了状语,后置了;"此亡秦之续耳"为判断句式,"续"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续者";"窃为大王不取也"句中省略了主语"我","窃"为副词"私下","为"有两种观点:一是动词"认为",二是介词"替",这里选择第二处,因为这里有替项羽不值的意思。 鉴赏:不正面回答项羽的问话,转了一个弯,谈"辞",又转了一个弯,谈"足",再转一个弯,谈进帐的事。谈进帐的事,又不直接谈,又转了一个弯,谈秦之亡,谈刘之"功",谈项之"过",又直接说出大不敬的"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一曲一直之间,让人认识到这个杀猪出身的并不粗鲁,他简直就是一个儒将了。 原文: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翻译:项羽没有用来回答的话,说:"坐吧。" 讲解:"未有以"从逻辑语意上讲就是"无以",但是从情感语意上讲绝对是有差别的。那就是"未有以"显得更加人格化。 鉴赏:项羽在本来并不是十分坚强的论据前,又一次认输了! 原文:樊哙从良坐。 翻译: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鉴赏:樊哙的态度真是不卑不亢! 原文: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翻译:坐了一不会儿,沛公起来上厕所,趁机叫樊哙一起出来。 讲解:"如"就是动词"入","因"就是副词"趁机"。 鉴赏:只要坐在项羽的大帐中,危机就不可能真正消除,所以只是在"须臾"之后,沛公就"如厕",实际就是想跑,不然,为何为"因招樊哙出"? 宴后:第五段: 原文: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沛公。 翻译:沛公已经出来,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沛公。 鉴赏:陈平可能看到了一些什么,也可能什么也没有看见。但陈平后来却是实实在在地跟了刘邦。 原文: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翻译:沛公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 讲解:"者"时间名词后面的助词,不译;"辞"为动词"告辞"。 鉴赏:话也不知道对谁说。一是不对陈平,二是不单对樊哙,三是不单对张良,似是对樊哙而张良已到。陈平是否已到,则未知也。 原文: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我鱼肉,何辞?" 翻译: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告什么辞呢?" 讲解:"大行"为名词性短语"大的事业",在句子中活用为动词性短语"做大的事业";"不顾"是两个词"不必""顾及";"细谨"为名词性短语"细小的枝节";"大礼不辞小让"与此同。"方"有两种观点:一是"正",一是"好比",手舞足折中一样,"正好比"。"为"句末语气词"呢"。 鉴赏:樊哙真"儒将"也! 原文:于是去。乃令张良留谢。 翻译:于是就离开(项羽的军营)。于是就让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 讲解:"乃"有"于是""就"的意思,因为句子间的关系问题,连用了于是就。"谢"为动词"辞谢",有"告辞"的意思,也有"谢罪"的意思。 鉴赏:连用两个"于是""就",乱,又不乱。一承前,一启后。 原文: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翻译: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 讲解:"何操"就是"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鉴赏:张良这一问,又见似乎来时他并知道沛公带了些什么。但是也不一定。如果他知道,这应该就是他为提醒慌乱的沛公而问,此一细节即可证其精明;如果他不知道,这一问就应该是为自己的退路想了,亦可见其精明。我推测应该是前一种。因为前面已是有了推心置腹,有了张良的"至军门见樊哙"。 原文: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翻译:(沛公)说:"我带了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 讲解:"白璧一双""玉斗一双",皆为数词作定语,后置了;再想崤之战中的"牛十二",这一特点就更鲜明了。"会"为动词性短语"正好赶上"。"之"代"白璧""玉斗"。 鉴赏:"公"之一字,何其敬也! 原文:张良曰:"谨诺。" 翻译:张良说:"一定遵命。" 讲解:"谨诺"为同义复用,语义更强。 鉴赏:张良也用了"一连声"一说话方式,但和项伯、项羽大为不同也! 原文: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翻译:正在那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只有)四十里。 讲解:"去"为动词"距"。 鉴赏:一笔插叙,似重提距离之近,然实为下文沛公言近张本。 原文:沛公则置车,脱身独,与樊哙、夏侯婴、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 翻译:沛公于是就丢下自己的车驾和随从,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路逃走。 讲解:"则"为副词"于是""就","置"为动词"放弃""丢下","车"为沛公所乘之车驾,"骑"为所率领的百余骑兵,"脱身独骑"中"脱"就是"独","独"就是"脱",互文也。"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性的短语"徒步跑着的","道"为动词"取道","间"取名词性意义"小路"在这里又活用为介宾短语"从小路","走"为动词"逃跑"。 鉴赏:真狼狈至极啊!能屈至此,真丈夫也!也许这就是王者的素质之一吧! 原文: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我至军中,公乃入。" 翻译:(就在行前,)沛公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的军营不超过二十里。(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 讲解:"不过"是两个词"没有""超过","乃"为副词"才"。 鉴赏:又是补叙一笔,更见其乱,然乱有乱之妙用也!非文之乱也,实沛公之慌乱也! 第六段: 原文:沛公已去,至军中。 翻译: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营中了。 鉴赏:此张良之见之思也,其时已过了大致半小时以上可能已经过了一小时了。 原文: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能辞。谨使臣良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翻译: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再多喝酒了,不能告辞。特地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 讲解:"谢"为"辞谢";"不胜杯杓"为借代修辞,表示不能再喝酒了;"再拜"为连续拜两拜。 鉴赏:张良创造性地执行着沛公的决定,"不胜杯杓""再拜"都可以看出:其智慧已经融入到言辞举止之中。 原文:项王曰:"沛公安在?" 翻译:项羽说:"沛公在哪里?" 讲解:"安在"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鉴赏:等了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