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人教课标版173页(185页).doc
-
资源ID:36826689
资源大小:517.50KB
全文页数:18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人教课标版173页(185页).doc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人教课标版173页-第 181 页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草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3、 学生汇报。4、 找出句子,抓对比。“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1) 指导朗读。(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6、 学生汇报。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板:开阔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这里把_ 比作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指导朗读。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1、 看图,听音乐。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五、 布置作业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2、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二、学习远迎客人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人情美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五、总结再现草原美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六、作业布置: 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或广告词板书设计:草原风景美 草原风情画人情美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2、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6、再读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四、小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板书设计:西方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教学反思: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3 白杨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 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安排 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2)学生分角色朗读。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出示课件: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3.学生交流讨论。4.理解爸爸的心。(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指心脏。指思想、感情等。(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4)老师小结: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教学反思: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教学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从天路引读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出示青藏铁路图片。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二、初读感受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三、读后采访1.合作要求:(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2.采访提纲(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四、现场报道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理解“下马威”。什么是下马威?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是科技人员的智慧。是党中央的关怀。是西藏人们的支持。(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四、总结升华1.(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2、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五、作业设计:练笔: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的要求,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把握文章的重点,知道青藏铁路到底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在交流反馈的时候,我先出示青藏铁路示意图,讲解青藏铁路途经的地方,让学生对青藏铁路有一个直观地了解。口语交际一教学目标:1、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2、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准备: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大中华。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5学生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2学生分小组商量。(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学生自由交流。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出示联系地址: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教学反思:口语交际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的能力,还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己任。教学过程中采用种种步骤和具体方法、策略既促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也促使学生学会“交流”。教学步骤也要体现学生从不会“交流”到会“交流”、从不善于“交流”到善于“交流”的过程。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价值所在。让他们在相互评议中形成“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良好局面。纵观这两堂课,也确实达到了这一根本目标。第二课时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说出想法(略)提出建议(详)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1学生自己写信。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评价方向:(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4)学生个体的进步。(5)书信的格式正确。2、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3、小组交流评改。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五、总结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六、作业设计: 誊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