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疑思导练教学设计(156页).doc
-
资源ID:36826783
资源大小:2.54MB
全文页数:1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疑思导练教学设计(156页).doc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疑思导练教学设计-第 151 页 攀枝花市第十六小学校“疑 思 导 练”教 学 设 计班 级: 五年级一班 学 科: 数 学 教 师: 闵 艳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课 题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2、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教 学重难点1、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2.质疑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提问:我们应该如何观察物体呢? 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教师预设问题:如何观察物体呢?3.问题梳理,问题归纳提炼。(板书)如何观察物体呢? 三、 导疑导思,探究释疑。1学生探究。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2探究结果汇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学生思考,动手实验。学生接着展示: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4汇报探究结果。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四、 回顾整理,运用拓展。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2.作业设计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板书设计物体(三)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课后反思课 题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3、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教 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二、导疑导思,探究释疑。1投影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探究结果汇报。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三、回顾整理,运用拓展。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2.作业设计。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板书设计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课 题教材P56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1)、6题。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2、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 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教材第5页例1。12÷2=6 9÷5=1.8 30÷6=5 2÷3=0.6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1)观察。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2)分类。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第二类9÷5=1.8 19÷72.71 2÷3=0.6 26÷8=3.25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质疑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提问: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如何求因数和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预设问题:如何求因数和倍数?二、导疑导思,探究释疑。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1)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2)学生尝试。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3)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1) 学生独立思考。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三、回顾整理,运用拓展。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作业设计。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2÷2=6 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课后反思课 题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1)、38题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 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 学思学疑,质疑课题。1、复习导入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二、导疑导思,探究释疑。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师:怎么办?(用省略号)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巩固提升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理解题意,分析解答。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交流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5的倍数有5,10,15,20,25,30,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答: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三、回顾整理,运用拓展。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2.作业设计。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1)、3、8题。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2×1=2 2÷2=12×2=4 4÷2=22×3=6 6÷2=32×4=8 8÷2=42的倍数有2,4,6,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课后反思课 题2、5倍数的特征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3、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教 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教学准备百数表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二、导疑导思,探究释疑。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1: 表1 表2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3)认识奇数、偶数。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三、回顾整理,运用拓展。1.学生小结所学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作业设计。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如:20,75,95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如:8,22,90偶数:2的倍数,如:54,728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245课后反思课 题3的倍数的特征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 学重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二、导疑导思,探究释疑。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生1: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生2: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说说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三、回顾整理,运用拓展。1.学生小结所学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作业设计1、判断下列哪些数是3的倍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336、578、 429、 111 、265、4202、(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是3的倍数351646400(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成为偶数,并且是3的倍数。7306081(3)有一个数有因数3,又是5的倍数,在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在三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课后反思课 题2、5、3、的倍数的练习(P1112页题611)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教 学重难点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基本练习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二、 回顾整理,运用拓展。一、概念辨析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二、指导练习1第6题:这副图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什么?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说明再来的人数和原有的人数合并起来应该与3有什么关系?22+224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3第8题:要求学生懂得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必须是3的倍数,又要是偶数)先考虑哪个问题呢?为什么?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5第10题:(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1.学生小结所学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点?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点?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点?2.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质数和合数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 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2自然数分几类?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今天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二、导疑导思,探究释疑。1.学生带着归纳和整理的问题,看书自学(独学)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预习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预习反馈(2)观察: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3)可分为三种情况:生反馈:只有一个因数 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13,17,19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14,15,16,18,20(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板书: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4、6、8、9、10、12、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5)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2.小组交流,讨论,梳理。3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100以内的质数:(略)(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三、 回顾整理,运用拓展。1.学生小结所学师:说说今天你的收获?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作业设计1判断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两个奇数相减,差一定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合数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0以内的质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3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10( )+( )16( )+( )24()+()( )+( )( )+( )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课后反思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教 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键内容核心知识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课件。教学过程“疑思导学”点一、学思学疑,质疑课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厨房的电冰箱,调料罐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2.质疑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提问: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面有哪些特点?2、长方体和正方体棱有哪些特点?3、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有哪些特点?3.问题梳理,问题归纳提炼。(板书)1、长方体有哪些特征2、正方体有哪些特征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二、导疑导思,探究释疑。1.学生带着归纳和整理的问题,看书自学(独学)要求:让学生勾画出什么是面、顶点、棱、旁注。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交流,讨论,梳理。1)面的讨论:预设: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2) 棱的讨论 预设: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边 3)3)顶点的讨论: 预设: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3. 汇报交流。1.汇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 面的认识。教师重点指导“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6个面组成的,形状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 棱的认识。教师重点指导:有序数棱的条数和对棱进行分类以及棱的概念 (3)顶点的认识。重点引导:有序的数顶点的个数以及顶点的概念板书:8个顶点。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2.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三、回顾整理,运用拓展。1.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 作业设计。1) 立足空间想象,巩固并利用特征解决问题。(教材21页第一题)2) 有图示想实物,促进表象建立,选择一个物体并画出它的三条棱,请你想象并估计,这是什么物体?(1)出示长、宽、高(21厘米、15厘米、1厘米)(2)出示长、宽、高(6厘米、6厘米、6厘米)(3) 出示长、宽、高(21厘米、15厘米、0.01厘米)板书设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课后反思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