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全册(71页).doc
-
资源ID:36830665
资源大小:291.50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全册(71页).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第 70 页第一组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二、教学内容及目标: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三、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四、教学准备:畅言、课件五、课时安排:12课时、古诗词三首 3课时 2、桂林山水 2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时 4、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1、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及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过程与方法: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准备:畅言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2. 背诵此诗。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2. 有感情地朗读,默写独坐敬亭山。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畅言展示画面。二、学习诗歌。1.畅言范读。2.划出节奏。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4汇报解决疑难。5.欣赏诗歌。(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6背诵全诗。三、想象练习。四、拓展学习李白的其它写景诗歌。五、课堂小结。六、作业: 抄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学习望洞庭。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诗,默写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二、学习生字词。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2.自由学习生字。3.检测朗读。三、了解白诗人生平。四、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1畅言范读,划出节奏。2.了解词语的意思。3.理解诗句的意思。五、欣赏朗读诗歌,展示画面。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4. 指导背诵望洞庭六、课堂小结。七、作业:默写诗歌。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学习忆江南。2. 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背诵诗歌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二、学习生字词。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2.自由学习生字。三、了解诗人的生平。四、了解词的特点。五、吟读、理解忆江南。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畅言展示画面。5. 指导背诵忆江南六、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七、作业: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板书设计: 鸟飞云去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水 潭面无风望洞庭 山水翠 一青螺 日出江水红胜火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后反思: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桂林山水教学内容及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畅言、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1.同学们,广西桂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二、自由读文,扫清生字词。三、整体感知,带人情境。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课件)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 小结过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这山水怎样完美地形成了天下奇美之画?读第4自然段。5.自由读第4自然段,画比喻句,了解“画卷”指的是桂林的山水。文中的画卷是什么样子的?给人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了解第一、四自然段与中间两段的关系。四、课堂总结。五、作业:背诵第1、4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2.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了解到桂林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二、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1自由朗读。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课件)出示画面: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课件)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4.激情点拨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三、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1.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画面展示。2.出示要求。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练练:读出美的感受。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3.朗读比赛。要求: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4. 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四、读写结合,延伸课外。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五、课堂小结。六、作业:背诵第2、3自然段。板书设计:2、桂林山水静:感觉不到在流动漓江水清:看见江底的沙石绿:仿佛无瑕的翡翠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险:危峰兀突怪石嶙峋教学反思: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 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内容及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准备:畅言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检查预习。1学习生字。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不要读成zh;“蜿”的读音是wn,不要读成w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畅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2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展示畅言资源库。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板书:山路美)(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板书:孔隙)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五、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六、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七、作业: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板书设计: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教后反思: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4.七月的天山教学内容及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畅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三、引导读通。结合畅言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四、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五、班级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七、作业:抄写词语。板书设计:骑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热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教后反思: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语文园地一教学内容及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教学准备:畅言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内容: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目标: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教学过程:一、导语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二、准备计划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三、分组讨论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第三、四课时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教学目标:1.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2.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检查读畅言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二、我的发现,畅言出示。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三、日积月累,畅言出示。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四、宽带网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第二组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还有一个语文园地。 中彩那天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万年牢告诉读者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尊严讲了一件石油大王哈默罕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将心比心虽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告诫人们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9个词语,会读会认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4.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并能付诸行动。5.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6.通过揣摩品味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7.运用课文中学习到阅读方法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搜集身边的有关事例,加深理解,促进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体会叙事要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养成认真阅读、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畅言五、课时安排10课时 中彩那天 2课时 万年牢 1课时 尊严 2课时 将心比心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 4课时 5.中彩那天教学内容及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畅言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3请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4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畅言识字教学。跟“手”有关的字:跟“心”有关的字: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三、课堂小结。四、作业:抄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目标: 通过精读,合作学习,理解“诚信与财富”。教学过程: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问题预设: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二、深入学习课文。1畅言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3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三、课堂小结。四、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亲人听。板书设计:中彩那天 梦寐求车 父亲 中彩得车 母亲:诚实、讲信用是财富 烦恼开车 高兴还车教后反思: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在学习中彩那天中,围绕解决“难题”,开展争辩探究:(1) 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2) 到底给谁呢?同意给父亲的举手,同意给库伯的举手。(3) 读书找理由,意见一致的可一起学习。(4) 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角度)展开争辩,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a出钱的角度。b抽奖人的角度。c家庭状况的角度。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e“K”字的角度。f内心愉悦的角度。(5) 层层辩论,解决难题。(过程略)(6) 得出结论: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7)升华情感,课外延伸。搜集有关讲述“诚实、信用”这一美德的故事,读后讲给同学听。6.万年牢教学内容及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教学准备:畅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