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古汉语的词类(73页).doc

    • 资源ID:36830819       资源大小:306.50K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汉语的词类(73页).doc

    -古汉语的词类-第 71 页第一章 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如根据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这一类。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据。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也有不同用法。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所以前人称之词无定类。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虚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简单的介绍,名词 名词包含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要活跃些。动词 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形容词 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节词)。数词 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和概数词三类。量词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数量词两类。第一节 副 词一、副词的性质。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面,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事或实情,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相似的一面。二、副词的分类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状语和补语根据副词所表示的意义,它大致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肯定否定副词、谦敬副词(表敬)的六类。1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动作行为的程度,其程度分为程度高、低和加强(程度加深)三种。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极”、“最”、“至”、“甚”、“尤”、“太”、“殊”、“孔”、“良”、“颇”、“绝”等。如:秦女绝美,王可自娶,而更为太子娶妇(史记·伍子胥列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七月)涉浅水者见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表示程度低的副词有:“少”、“略”、“稍”等,意思是稍微、略微等。如: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注意,颇,也可表示程度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汉书·项籍传)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有“益”、“愈”、“弥”、“滋”、“加”等,意思是“更加”、“更”等,如: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2范围副词 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行为动作的范围,其范围大致有全部、局部、共同和互相三种。表示全部的副词有“皆”、“俱”、“咸”、“悉”、“尽”、“都”、“共”、“毕”、“举”等 ,意为“全”,“都”。如:是故有天下七十二圣,其法皆不同(吕氏春秋·察今)其妻问所与饮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上)表示局部(限止范围)的有“特”、“徒”“第”“直”“止”“但”“独”“仅”等,意为“只”,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注意“独”作为范围副词,意为“只”,还可作情态副词,表反问语气,如: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史记·吕太后本纪)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仅”作范围副词言其少,意为“才,只”,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用在数量词谓语前,表示接近于某一数量,有将近、几乎、差不多达到的意思(音,去声),如: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共同和互相,如: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时间副词时间副词在副词中数量最多,根据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快慢、连续、频率等,时间副词可以分为已然、将然、正在进行、开始最末、久暂等五种。表示已然: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过,这样的副词有:尝、既、已、业等,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世)表示将然的副词有:行、将、且、等,意为“将要”,如: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示正在进行的副词有:方、适、会、属等,意为“正、正好、恰好”等,如:(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战国策·燕策)表示开始和最末,如: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虹始见,萍始生(礼记·月令)表示久暂的副词,如: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仪礼·士冠礼)4情态副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貌和状态,可大致分为素常、疾徐、适逢、频数、其他五种。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下臣不幸,属当戎行(史记·酷吏列传)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战国策·齐策)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注意:岂、宁意相同,和句尾语气词“乎”、“哉”等相呼应,表示一种反诘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盖”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有人称发语词),二是放在句前或句中,表示一种不肯定的语气,相当于“大约”、“大概”。如: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司马迁报任安书)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殆”作副词用法有二,一是表示推测语气,“只怕”、“也许”;二是有“几乎”、“差不多”的意思。如: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七月)数日有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百万,四方大震(容斋随笔·方腊起义)5肯定、否定副词用以表示谓语的肯定与否定,大致可以分为肯定、否定、禁止、估量四种。如: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十四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史记·大宛列传)注意:(1)不、弗用法大致相同,表示一般的否定,但“不”的否定范围宽(动词、形容词),弗的否定范围窄,一般只限于及物动词,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不介马而驰之(左传·鞌之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总之,凡是用“弗”的地方都可用“不”。(2)“勿”和“毋”(古书常作“无”),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勉,意为“别”、“不要”,如: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但用在陈述句中,不再表“禁止”,意思和“不”差不多,如: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非(匪)字否定的是它后面的整个谓语,如: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6谦敬副词用以表示自谦和对他人的恭敬,没有具体意义,分为尊人(恭敬)和自谦两类,(1) 表示尊敬的副词有:请、幸、敬、谨、惠、烦、辱等,如: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非攻)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2)表示自谦的副词有:窃、敢、忝、猥、伏等,如: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表示谦敬的副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有时还有使用,如“欢迎惠顾”、“垂询”等,询问别人的姓氏要说:“您贵姓?”或“请问尊姓大名”称别人为“大作”、“贵府”、“令尊”、“令爱”、“令堂”、“令郎”等。自谦的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拙荆”、“犬子”,请别人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惠正”、“雅正”、“斧正”,别人对自己的夸赞称为:“错爱”、“谬赏”等。第二节、代 词古汉语的代词有称代和指作用,根据其意义侧重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代词:一是无定代词“或“、“莫”;一是辅助行代词“者”“所”。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人称代词有时不一定指人,如果把人之外的东西人格化了,也可以使用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下面看几个例子。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句意是:从前我说过:”你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来保护好我自己,这就行了。现在我知道不够了,从现在起我请求,即使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从事。为:动词,治理。家:卿大夫的封地。古代诸侯和大夫靠封地采收赋税,所以封地又称采邑、食邑或封邑。 左传·案之战:”曰:余病矣。”我受了重伤。古代疾、病是两个词,疾,是小病,病是病重。三国志:亮疾病,卒于军。” 居,予语汝!(庄子·齐物论)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家都涉河,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朋友。注意:(1)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2)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在魏晋之前,“吾”字很少放在动词、介词之后做宾语,如: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是个典型的例子。但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就可以了,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到魏晋后,吾字才可以用在动词与介词后面做宾语,如: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3)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2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这些词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勾践灭吴)(我将要残害你的国家,毁掉你的宗庙。)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吾语若。(庄子·人间世)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第二类是“而”、“乃”,一般只作定语,如: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而”、“乃”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能作宾语。3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来,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本是指示代词的“其”、“之”可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向下察看了齐军后车的车轮印迹,又登上了车前的横木远望军情。在这里”其”指”齐军”作定语。”之”指”齐军”,用作宾语。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之者也(孟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现代汉语用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的地方,古代有两种表达方法,一是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另一种是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古代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区别,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加“们”表复数,古汉语人称代词表示单复数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如下例中的人称代词表示复数,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有了类似表示复数的“侪、曹、属、辈”等粘附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表示不止一个人,如: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吾侪何以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古人还常以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代词,以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代词,如:昭王南征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世家)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兼有指示和称代的作用。代替的范围很广,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古代汉语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彼等。一般说,此、是、斯、兹是近指代词,“彼”是远指代词,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是鸟也,还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此,是,彼可以指人,相当于说“这人”“那人”,如:广曰:”是必射雕者。”(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这个人一定是匈奴人中的射雕者。”)是良吏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论语)(“彼”表远指,指人时常有“轻视”的意味)(有人问孔子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宽厚仁惠的人。”又问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那个人哪!那个人哪!”)“之”、“其”作指示代词,都不用作主语,“之”表示泛指,用作定语或宾语。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个姑娘出嫁,会使她的夫家和顺)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遊)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其”表示特指,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那个,那种),作定语,如: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史记·西门豹治邺)“夫”也是指示代词,表远指,指示性较弱,比必译出。如: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指示代词“若”、“然”、“尔”,“若”常作定语,“然”、“尔”常作谓语(如此,这样,那样),如:南宫适(kuo)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寭问)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女乃我家出,亦敢尔邪?(后汉书·邓禹传)“焉”是个特殊的指示代词,既是指示代词,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指三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焉”由于经常用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完全失去了指代作用,成为纯粹的语气词,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诸”是代词“之“和“于”(或乎)的合音,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文王之囿(you),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三、疑问代词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物、指处所三类,三类之间有交叉。1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孰”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但不能用作宾语,如: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吾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也可不表示选择,相当于“谁”,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熟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孰”也可以指事物,有表示选择,如: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上)天下之害孰为大?(墨子·兼爱下)“孰与”是一种凝固形式,同“何以”意近,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如: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荀子·天论)(何,作谓语、宾语)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作定语)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作状语,为何)“胡”、“奚”、“曷”一般只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奚”作宾语,表示处所,如: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胡”“曷”用作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这样的凝固形式,表示为什么,如:胡为至尽不朝也(战国策·齐策)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恶、焉(哪里),一般常用作状语,表反问,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臣死且不避,卮(zhi)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用于宾语的较少,如: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下)四、“或”“莫”这是古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没有这一类词,需特别注意)“或”字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人”、“有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如: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个人,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如: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在先秦作品中,“莫”大致可解释为无定代词,汉代以后,“莫”字逐渐产生了新的用法,成为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也可表示一般性的否定,如:诸将皆莫信(史记·韩信破赵之战)五、“者”、“所”“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说他们是代词是因为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说它们具有“辅助性”是因为它们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须和其他代词或词组结合(前、后)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1“者”作为辅助性代词,其用法有三:(1)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它的作用很象现代汉语的“的”,译为”的人”、”的事物”等,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后汉书·光武纪(王莽征如天下能通晓兵法的六十三个人。者用于动词词组后面)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公伐楚)(2)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放在数词后的,如: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五者,指五种优秀品质,即修身、受施、取与、耻辱、立名)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者”字放在时间词之后,不外乎“古者”、“今者”、“昔者”、“始者”、“先者”等,此时,“者”字无法出,只译作:古时候,现在等即可。如: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3)放在名词之后,用来复指主语,起强调作用,引出主语(判断句),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和动词和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如果用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前,这个名词或形容词也活用作动词),如: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论语·子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所”字结构里,“所”指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可根据动作所及灵活翻译,如:例争的事情;例不知道的事情;例取的财物;例避风雨的地方。需要注意的问题:(1)一般说,“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如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它们也变的具有了及物动词的性质,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本是形容词,这里有“所”作宾语。(2)注意和结合后,“所”和“者”的分别。“所食”指代“食”的对象(吃的东西),“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吃东西的人)。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所”字结构具体形式很复杂,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以下:1“所”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和动词和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这是其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所”式)2、古汉语中还常出现“所者”的格式,其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所者”式),如: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3、“所”字结构前面还可以用行为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一般在定语后用“之”字(“之所”式),如:“所食”,可以扩展为“民之所食”,更多例子如: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三)(“其”为代词,后面没有再加“之”)4行为主动者还可以修饰“所者”(“之所者”式)如: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5“所”字结构虽然指代行为的对象,但是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还可以在“所”字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之所之”式),如“所食”可以扩展为“所食之粟”;“民之所食”可以扩展为“民之所食之粟(第一个“之”可省略)”。请看下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欤?抑亦盗跖之所筑欤?(孟子·滕文公下)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总之,“所”字结构的作用比较复杂,上举皆为常见用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以动词“食”为例):一、所食;二、所食者;三、民之所食(或民之所食者);第四、所食之粟(或“民之所食之粟”)。辅助性代词“所”还可以何其他词结合成凝固格式,如:所谓、所以、所与等,前两个较常见。“所谓”这种凝固格式中,后可另带宾语,如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所以”是一种很常见的凝固格式,用法较为复杂,这里“所”字后面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以”,“所以”在古汉语里主要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比较具体,大致和现代汉语的“用来的方法”、“凭借的”相当,说明“怎样”,如: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第二种意义比较抽象,用来表示原因,大致和现代汉语的“导致的原因”相当,说明“为什么”,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之所以,是因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用“所以”表原因,现代汉语一直沿用,但一般限于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而且一般只用“之所以”来表示,如:“我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现代汉语除沿用“所以”的这种用法外,现代汉语的“所以”已发展成为一个连词,而不再是代词加介词,不同于古代的“所以”。“所”字后加介词,除“所以”外,还有“所从”、“所由”、“所与”、”所为”等,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也(吕氏春秋·察今)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政论)其妻问所与饮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三)古汉语被动句也常用“所”字,如:“为人所笑”,这里,所字已经虚化,失去了代词的性质。第三节、 介 词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都是起连接作用的,但它们所起的连接作用不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的;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和句子的。下面我们先介绍介词。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例如:“通过”。(1)游行队伍通过了天安门。(2)通过学习文件,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介词常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如: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史记)(表对象、原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处所)总的来看,介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古今汉语中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古代汉语介词结构还是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特点。一、古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例如: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例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是“以一当十”的意思。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 收责于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荀子·劝学)。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古代汉语介词常用的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这些介词的用法大部分保存在现代汉语中,这里只重点讲一下用法比较复杂的于(於、乎)、以、为、与等。二、主要常见介词用法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是表示处所和时间。可译为:在,从,到等,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2)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更,例如: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4)表示范围,意为“在之中”,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表示被动。(具体见被动表示法一节),如:今单于新困于汉(汉书·张骞传)2、以“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六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 “以德”“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凭着”,例如: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膑)(3)引进动作的协从者,意为“率领”,“调集”等,如: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 (4)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5)表示时间或处所,相当于“于”、“在”,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刘表治水军,蒙冲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赤壁之战)(6)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按照”,如: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3、与“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 给予、帮助、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傭耕。 史记·陈涉世家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荀子)课堂作业:指出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1、 虎兕出于柙( 表示处所和时间)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绍涉及的对象)3、 志乎古,必然遗乎今(被动)4、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5、 宫之奇以其族行(引进动作的协从者)6、 君子不以

    注意事项

    本文(古汉语的词类(73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