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11页).doc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第 10 页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2,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宜未雨而绸缪4,毋临渴而掘井。自奉5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6。器具质7而洁,瓦缶8胜金玉。饮食约9而精,园蔬愈珍馐10。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11,实淫盗之媒12。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13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14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15。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16,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17。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无计厚奁。18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19。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恃20,悔误必多;颓惰自甘21,家道难成。狎昵恶少22,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23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24,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25,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26而施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27不继,亦有馀欢;国课28早完,即囊橐29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30;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31。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32。【注释】1庭除:厅堂院落;除:台阶。2既昏便息:既昏,天刚黑时;息,歇息。3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4未雨而绸缪(móu):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天未雨之时,剥桑根以缠绵其牖户。语出诗经·豳风·鸱“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5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给或消费。6宴客切勿流连:宴客,宴请宾客;留连:乐而忘返或依恋不舍。7质:质朴、朴素。8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9约:少,简约。10珍羞:贵重珍奇的食品。11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泛指穿堂入室、搬弄是非的妇女。12淫盗之媒:淫乱偷盗的媒介。13经书:儒家经典著作。14义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15温恤:体恤,给以温暖。16乖舛:违背,差错。17分多润寡:富有的周济贫穷的。18厚奁:丰厚的嫁妆。19莫甚:指没有比此更严重了。20乖僻自是:执拗孤僻,自以为是。21颓惰自甘:颓废怠惰,自甘情愿。22狎昵(xiá nì)恶少:亲昵品行恶劣的浪荡青年;狎昵,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23屈志老成:曲意迁就年高有德者。24谮(zèn 音怎,去声)诉:进诉谗言,说人坏话。25施惠无念:给人恩惠,不要挂在心上。26匿怨:对人怀恨在心,面上却无表露。27饔飧:早餐和晚餐。28国课:公家的钱粮课赋。29囊橐(tuó 音驮):口袋。30科第:科举考试。31身家:自身和家庭。32庶乎近焉:差不多便近于是个好人了。【译文】天刚亮时就起床,打扫庭院,不论室内、屋外都要整齐清洁;天黑了就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晚上睡觉前关锁门窗,一定要亲自检查。不论是一粒饭或一口粥,都要想到它得来很不容易,粒粒都是农夫辛勤耕耘的结果;纵然是半丝半缕的布匹,也要珍惜物力制造的艰难。(惜福与修福同样重要)凡事应该事先做好准备,不要等到下雨了,才想到要修补房子;口渴了才想到要挖井取水。至于自已常生活所需,应力求节俭朴素不要浪费。参加宴会时,餐会结束了就回家,千万不要沉迷在宴席热闹的气氛中,捨不得离去。日常学用的餐具,只要实用干净就好,即使是很普通的瓦罐、碗盘,也胜过价格昂贵如金似玉、却不实用的器皿;饮食要合乎自然简单、营养均衡与卫生三个原则,不能偏食,即便是自家菜园里种植的普通蔬菜,也胜过稀有珍贵的佳肴(山珍海味不易消化)。不要建筑华丽的豪宅,不要图谋肥沃的土地,一心一意希求累积财产。行为不端正,好说是非,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乱偷盗的媒介;婢女美丽侍妾妖艳,并非闺房之福。选用做事的仆人,不要选择外貌俊美的(又不是选美),妻妾最忌浓妆艳抹,争奇门艳。(容易争风吃醋,竞相奢华,醇成家祸。)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当饮水思源常念祖宗之德,逢年过节祭祖时,一定要心存诚敬;子孙即使再愚笨,也不能不教导他读经,更应该给他机会,让他接受圣贤的教诲。立身处世务必节俭朴素;教育子女要因材施教,使用适当的方法,更要合乎义理。不要贪图意外(侥幸)之财,饮酒要有节制不可过量(酒能乱性,酒醉醇灾,时有所闻,不可不慎!)。与肩挑货物的小贩交易,应当体恤他们靠体力谋生不易,不要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看见生活穷苦的亲戚或邻居,必须温和地给予关怀和照顾。以居心刻薄(现实、势利)创业起家者,其福报享受绝无长久的道理,违背伦常道德的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很快就会导致衰败灭亡。兄弟叔侄等至亲,在财物的分配,须帮助孤寡者多分一些,长幼有序内外责任要分别清楚,家规须严谨分明,执行要严格认真。听信不明理的妻子所说的话,因而造成父子、兄弟之间亲情失和,甚至分离,不是大丈夫应有的作为?过份重视钱财,却亏待父母,即是不孝,没有资格为人之子。嫁女儿选女婿要注重品德,不要贪图金钱物质的享受,索取丰厚的聘礼,娶媳妇应该寻求贤淑女子,不要计较嫁妆丰盛与否。(女子贤淑才能相夫教子,协助丈夫成家立业。)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家,就表现出巴结奉承的样子,是可耻的行为;遇到贫穷的人,就摆出轻视骄傲的样子,这种行为最是低贱。在乡(族)里要避免与人争斗甚至打官司,打官司到最后都没有好结果;(既劳民伤财,又失和气。)待人处事应避免多话,因为言多必失(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要避免因多话而伤人)。不要倚仗势力欺凌孤儿寡妇;不要贪图口腹之欲(贪吃),而任意杀害动物。性情古怪、孤僻又不合群,还自以为是的人,错误和后悔的事必定很多;颓废消沉自甘堕落的人,难以成就事业。喜欢亲近不良少年,结交流氓,日子久了,必定受到连累;与老成持重,能够约束自已(管理情绪)的人为友,遇到急难时,就可以得到他的指导与帮助。轻易听信他人的议论,未经查证,怎么知道不是对方藉机诬陷,挑拨离间呢?应当忍耐,再三思量、查证,以明辨是非、善恶;因事与人相争,怎么知道不是自已的错?必须平心静气地想清楚,不要意气用事。帮助别人的好事,不要记在心上;接受别人的恩惠不能忘怀,要常存报答之心。凡事不要做过头了,应适可而止,要记取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得意之时,要懂得谦让,不可以沾沾自喜,执著、捨不得放下。人家有喜庆,应该诚心祝福,不可以嫉妒(量大福大);人家遭遇不幸时,应当同情怜悯,不可幸灾乐祸。做善事希望人家看见,不是真善;做坏事怕人家知道,便是大恶。见到美色而与起淫欲的念头,要小心自已的妻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外境;把怨恨藏在内心,外表装作若无其事,却暗中害人,是最损阴德的事,灾祸将会连累到子孙。只要一家人能够和睦相处、平安顺利的过日子,虽然三餐不继,也觉得幸福快乐;该纳的税早目缴完,即使口袋毫无剩余,依然心安理得欢喜自在。读书志在学习圣贤,做官能把思放在国家百姓身上;谨守本分,安于命运不妄求,一切顺乎时局、天理而行。能够做到这样,差不多就可以接近圣贤的境界了。【简评】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顺治二年(1645)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康熙曾多次徵召,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遗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柏庐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因易与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训相混淆。因而世人改称朱柏庐治家格言或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治家格言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勤劳俭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勤俭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历史上,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传说;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也载有“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之语。朱用纯继承了先人的这一思想并有所发挥,文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其深刻隽永、通俗易记而脍炙人口,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等,也给人教益良多。二是正直朴实。诸如“居身务期质朴”,“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句,均属此类。诚实质朴,崇德尚义,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本篇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和睦安顺。古语云:“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正确地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对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作者指出:“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并进一步提出处理家庭关系的一些原则,如“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等等,反映了一种重亲情、轻钱财和严己宽人、与人为善的思想。四是读书明理。“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读书人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救济苍生,并非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要做官。但士子中的不少人却歪曲孔子的思想,将金榜题名、高官厚禄作为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惟一追求。朱用纯不赞同这种思想,他认为书固然是要读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就指明了学习的目的,将读书与做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是颇有见地的。朱子治家格言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教育子孙,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一些提法,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等,也还需要批判继承。朱子家训朱熹【原文】君之所贵者,仁1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2也。弟之所贵者,恭3也。夫之所贵者,和4也。妇之所贵者,柔5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6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7,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8。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注释】1仁:儒家主张的最高道德典范。按孟子的解释,“仁者,爱人”2友:哥哥对弟弟要有爱。3恭:弟弟对哥哥要恭敬。4和:丈夫对妻子要和气。5柔:妻子对丈夫要温顺。6矜jn:自大,自夸。7称忿而报横逆:因为愤怒对人蛮不讲理;横逆,不按事理办事。8童仆不可不恤:童仆,家童,仆人;恤,体恤,关爱。【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因为愤怒对人蛮不讲理,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对家童仆人童仆一定要体恤关爱。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简评】朱熹(11301200),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朱熹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朱子家训则是童蒙教育的范本。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远大。朱子家训的主要内容有: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夫妻出现矛盾就会很容易化解。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他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总之,朱熹家训从“慈、教、孝、友、恭、和、柔”诸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这些合理的思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对我们每个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家训中对“德”高度重视,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为首”的教育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朱熹还认为,善心和恶念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心灵河流中,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只是各自内心所禀的气有清浊厚薄之分,内心禀清气厚者,为善的可能性大,禀清气薄者,为恶的可能性大。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对修德的重要性: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诗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礼义是指“孝悌诚敬”,是说孝敬老人,诚实做人。他认为,读“圣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朱熹在家训中还进一步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民为本,取利时决不能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法损德,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相冲突时,应当顺之人民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拓展了重德修身的外延,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他认为,对有知识素养的人要敬重,对有困难的人要帮助,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朱熹不仅在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等方面为我们作了理论上的精辟论述,而且在行动上也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向。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为守孝道,他筑寒泉精舍(又名方谷书院)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朱熹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就在他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可见真情挚爱溢于文中。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佳话。朱熹长子朱塾顽皮贪玩,朱熹唯恐朱塾在家不得专意,耽误学业,便送他远离膝下千里从师,赴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拜吕祖谦为师。临别前,朱熹还写下训子从学贴交付朱塾,贴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可谓爱而有教,慈而施爱。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黄干在外任职,其女儿朱兑因家贫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心中实感内疚。朱熹知道女儿的心思,笑着对女儿说:“切莫介意,这菜肴不同一般,可称美味可口。”吃罢饭,朱熹走进书房,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女儿朱兑看过慈父这首诗,脸上顿露宽慰的笑容。后来这首诗成为黄氏家训,流芳于世。朱熹在交友上,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同仁,还是水火不相容的论敌,“举凡士子儒生、骚人墨客、羽士释子、田夫野老”,只要是有德者,都能视为知己。他的学生回忆说,朱熹“待野叟樵夫,如接宾客,略无分毫哇町。”他在任职浙东提举时官居五品,理学永康学派的陈亮仅为布衣,找上门来围绕“王霸义利”一辩便是十天,在后来十多年的岁月里,两人书信往来由论敌结为挚友。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从不妄取不义之财。他一生生活不幸,幼年失父,中年丧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生活相当贫困,其斋舍无以避风雨,赵汝愚悯其贫,欲为其盖房屋。他婉言谢绝曰:“此是私家斋舍,不当烦官司。”赵又怜其穷,愿从自己的俸禄中取一二周济之,也被朱熹连连辞谢。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然而与亲友的礼尚往来,却又慷慨相赠。吕祖谦妻故,陆游子亡,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民众疾苦,从小心中就蕴藏着帮贫救困、忧世恤民的思想。朱熹为官时间不多,总揽仕历,按到职实算,为官方逾七年(任同安县主簿三年、任江西南康军两年、任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九个月,任知漳州一年、任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两月余、任焕章阁侍讲四十六天)。朱熹为官内每到一处,极度重视荒政,他重农桑,兴水利,正经界,轻赋敛,惩贪官,治豪强,真个是民间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于1171年创建的社仓,奏请朝廷颁行诸路州军,救助了无数灾民,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如今,朱子社仓仍然完好安在,向人们昭示着纯朴善良的朱熹救荒恤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