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诺贝尔》备课为例(6页).doc
-
资源ID:37014236
资源大小:167.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诺贝尔》备课为例(6页).doc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诺贝尔备课为例-第 6 页备课,始于合宜教学内容的有效确定 以诺贝尔备课为例【摘要】备课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即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过去评价一节好课,往往更多地关注教者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导向下,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味追求方法的别具匠心,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合宜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教学内容。有效的备课,应从有效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开始。教师应先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再提炼合宜有效的教学内容,最后合理重构,有效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挖掘 提炼 重构教师备课,无非解决两个问题:教师教什么(或学生学什么)和教师怎么教(或学生怎么学)。“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先想:这篇课文我该怎么教?比如怎样导入、怎么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么把握教学的节奏乃至怎么突出教学的“对话”、怎么体现“合作”等等。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教者仅仅在教法上探索,在教学程序上做文章,教学效果相当有限。一味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为此,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从教学内容观课评课。这一观点的提出,摒弃了近年来语文教学过多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学内容的偏颇看法和做法,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更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试想,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不一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教者只是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新意,怎么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始终清晰地认识到“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提起教学内容,也许有许多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或者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因为我们手头有教材,每篇课文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这似乎与其他学科一样。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些所谓的教学内容都“有效”吗?都“合宜”吗?都“有价值”吗?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所以这一篇篇的课文并不全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己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笔者在实践与思考中发现,在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思考三个问题:1、这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有哪些?2、适合我们学生学的内容有哪些或者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适合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3、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学到这些内容?显然,前面两个问题考虑的是“教什么”,而后一个是“怎么教”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课文诺贝尔的解读谈些浅显的想法。一、定项: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称之为“原生价值”。 有研究者把课文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和变化。它们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仍然得以保留,但它们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 胡立根老师在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一文中,阐述了“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本质是语言信息处理价值,具有丰富性、层次性、核心内隐性的结构特征,具有综合性、整体性、高熵无序性的系统状态特征和间歇性、螺旋渐进性的价值实验特点。”“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客体,其核心的、本质的教学价值也就不在于作为社会阅读主体的学生提供多少现成信息,而在于是否为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提供了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当的范型、空间、机会和过程。语文教材的这种教学价值可以简称为信息处理价值。”同一篇文章,被编写在不同年段不同单元,它的教学价值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发掘,而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并精心设计学习板块,让我们的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和谐的整体发展。”教师应用专业的眼光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确定可以教的内容有哪些。诺贝尔这篇课文被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这样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并没用多大难度,那我们可以教什么呢?下面是我在备课时对这篇课文一般可以教学的内容进行的简单的罗列:(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和运用。(2)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8-10自然段。(3)理出文章顺序,学习“倒叙”的写法,体会其好处。(4)学习课文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地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其好处。(5)理解本文用“诺贝尔授奖仪式”的隆重衬托处诺贝尔的成就巨大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体会表达效果。(6)学习给人物写小传。(7)在具体的情景中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8)简介诺贝尔个人生平以及主要成就。(9)写读后感受(10)结合课文材料,复述诺贝尔的故事。根据教者的不同视角,不同解读,也许还会有许多可以教学的内容。二、遴选:提炼合宜有效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但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有效”、“合宜”的,能够实现教学价值的呢?我想,教师在备课时至少要明确两点:一、教者必须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在这里,我十分赞成薛法根老师的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一堂课,你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应该真正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教学生不懂的,讲学生不会的,练学生最需要练的,努力追求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一课一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二、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在很多语文课堂上,教师逮着内容就抓,这讲一点,那讲一点,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蜻蜓点水,等于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回到诺贝尔这篇课文,五年级的孩子,拿到一篇介绍人物的文章,读完几遍,人物形象已印入脑海。此时,如果我们还去过多地分析人物形象,等于是让一个已经学会跑的孩子重新去学走路。由此看来,教学内容中的(7)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触了文本自有感触。而(3)(5)(8)(9)(10)也可列为“不需要教”或“不急于教”的内容。因为“倒叙”这种写法在第四单元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学生已接触过,(5)(8)(9)也非本课重点和难点,对于内容(10)而言,这篇课文虽是写人的文章,但比较适合感情朗读,复述教学不合宜尽可能地进行大胆地筛选,才能提炼出精粹、合宜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筛选后再看,其实学生真正要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4)和(6)了。三、重构:有效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近几年,“建构主义”理论被有效运用于语文教学,它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思想。由此可见,建构的原则与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得更单纯、更主动、更扎实、更有效。这就需要对教材(课文)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选择、补充、删减、整合。诺贝尔这篇课文的“合宜教学内容”已经确定,接着,教师就应敏锐地找到所选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需求等进行有效整合,重新构建教材,精心设计融听说读写、思维容量等在内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仔细分析课后的两道练习要求“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8-10自然段。”后我们发现:为什么要根据文本内容为诺贝尔写小传?一是因为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诺贝尔,人物的生平事迹一目了然,适合完成小传。二因为“小传”正是学生陌生的、不懂的、不会写的,这才要教师“教”;为什么只要求有声有色地读8-10自然段?完成“小传”后我们也不难看出,课文在介绍诺贝尔一生事迹的时候也并未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极其典型的两件事,一详一略地记叙。而8-10三个自然段恰是写得最细腻的、最能表现诺贝尔“把生命献给了科学”、“把一切献给了科学”的奉献精神的,最适合情感流露。找到了内容之间的联系,我将这课的教学整合如下:第一板块:读读课文,初识人物1、 揭示课题后学生根据预习简单介绍诺贝尔。2、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朗读情况。3、 追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认为诺贝尔是一位怎样的人?第二板块:理出顺序,学写小传1、 铺:小黑板出示小传的一般内容,学生初步了解。2、 明:让学生根据小传要求说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而不至于把小传想象得遥不可及。3、 寻:寻找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短语以及在相应的时间内发生的相关事件。4、 写: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把材料连成通顺完整的小传。5、 比:与他人及老师所写的小传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加深印象。第三板块:品味典型,感受形象1、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在介绍诺贝尔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时是否一概而论,统一用笔?在教师提示下找到“失去亲人”和“亲自试验”这两件事最能体现人物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这就是“典型”事例。2、 同属典型事例,作者为何花更多的笔墨如此细腻地描写“亲自试验”这件事呢?提示并总结:“献身科学”是诺贝尔身上最突出的精神,也是本文的核心,“亲自试验”恰最能反映出这一点。试想:诺贝尔连生命都投入进去了,其他还有什么不可以?人最宝贵的不就是生命吗?所以文章对这件事进行了细致地描绘,做到了详略分明。3、 这样典型的事例,这样细腻的描写,我们应把它读到心里才对,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诺贝尔的敬佩,想象着文字背后的画面,有声有色地读读8-9自然段,用声音还原当时的场景。第四板块:深化主题,倾吐心声1、这样一个为科学作出贡献的人,他的墓碑很普通,没有肖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只字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如果让你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一句墓志铭,你会这样写:你是一个 的人。2、诺贝尔毕竟只有一个,可读他故事的孩子有千千万万个,我们也许不能成为“诺贝尔”,但至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就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写写你的学文感受,用上一些课文中学到的新词。3、交流、点评。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而能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更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纵观各名师大家的成功的课堂,除了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更应透过他们的课堂,学习他们如何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提炼合宜有效的教学内容,将文本合理地重构,有效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只有潜心地“挖掘”、“提炼”、“重构”文本,确定有效、合宜的教学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备课变得更有效,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高效!【参考文献】薛法根.备课: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J.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27期李海林.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唐鸣.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31期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胡立根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