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利息原理2(13页).doc

    • 资源ID:37018204       资源大小:18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利息原理2(13页).doc

    -利息原理2-第 13 页利率计算公式的推导(上) 利息确实是一种补偿而不可能是任何报酬,是必须要付出而补偿给大自然的。在货币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当处在均衡状态时,利息等于储备的保管费用,或者说利息的基本构成就是保管费用;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还应该包括资本品的自然折旧部分。实际上对全体人员来讲这些都是损失,是一种被均摊了的损失。这就好像为了保险需要交纳一定的保费一样,当平衡时保费将全部损失掉而不可能有任何所得,其中的唯一好处是每个人的平均损失最小。正是这种平摊损失的结果从社会的角度来算最合算,即交纳一定的保费很值得,这也是社会以及每个人都必需采取的选择。否则采用其它任何方式都不足以保障全体人员的利益,反倒因灾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而且费用往往更高。 如果把储备生产和保管看成是一种劳动,利息当然就是类似于服务的一种特殊的劳动报酬。不过问题在于,一般的服务总会让我们有所得,而保管的劳动或工作恰恰不会让我们另外多得到什么,这正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假设不存在意外的因素,也不需要增加投资,显然储备就是多余的,也就不需要储备劳动,因此也就没必要支付利息的“报酬”。可事实的教训早就提醒我们,这样做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储备,从而也就少不了储备劳动。但这在生产方面确实没有节省时间而是浪费了时间,于是利息也就不可能是所得反倒是一种支出或损失;是一种不得不支付的支出或损失,为得是在生产方面免于更大的损失(相对的所得)。 从形式上来讲,利息首先是贷款人付出的,又转到了存款人的手中,最后通过涨价又都由贷款人即生产者收了回来;每个人就相当于储备物品的平均拥有者,谁也不吃亏,但生产和消费却可以形成平稳的循环。 当把利息看成是一种支出或损失时,我们就可以从生产的角度比较精确地探讨利息率即利率的定量问题并推导出利率的计算公式。其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以某一年为基准,这一年必然要生产出一定的GDP,这也包括储备在内,其储备与总量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因为资本品的自然折旧部分连同使用的折旧部分作为生产的一部分会时刻自动补充上,在数量上相当于总是不多不少,所以其数量的损失就可以不计算在内。第二年继续生产,但遭受了损失(包括因投资需要使得储备量净减少的部分),不过由于可以动用储备量,所以可以认为在正好满足需求的基础上价格只会小幅上扬。这种小幅上扬将由利息充抵,为此须计算出该以怎样的利率收取多少利息才最恰当,通过推算就能把储蓄、利率、物价指数、GDP的增长以及货币发行等问题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能做到如此正是经济学家们梦寐以求的,这对经济决策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设基础年份的GDP值为GDP0,其货币发行量、货币周转速度分别为m0、v0,则可以得到:GDP0 = m0×v0。再设基础年份已经达到的总储蓄为mk,相当于的GDP为GDPk, 则可以得到:GDPk= mk×v0。为了生产、投资和预防损失等的需要,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讲这就是一个必要的和合理的积累量或者说储备量,我们用s0表示储备量与年度GDP的比值,并称其为总储备率,则可以得到:s0 = GDPk/GDP0;或者是:s0 = mk/m0。因为只有总储蓄mk才能作为定期存款存入银行,所以也只有这部分货币能得到定期利息。设银行在下一年度为此支付的利息为mr1,利率用r0表示,则可以得到:r0 = mr1/mk,即mr1 = r0×mk。进而可以得到:mr1 = r0×GDPk/v0;或者是:mr1 = r0×s0×GDP0/v0。这一利息也相当于在下一年中虚增出了一项GDP,用GDPr1表示这一GDP,则可以得到: GDPr1 = mr1×v1 = r0×s0×GDP0×v1/v0。 假设第一年的GDP增加量为GDP1,GDP增长率用G1表示,货币增加量为m1、货币周转速度为v1,货币增长率用H1表示,则可以得到:G1 = GDP1/GDP0,H1 = m1/m0。于是可以得到:G1 = GDP1/GDP0 = m1×v1/m0×v0 = H1×v1/v0。 现在假设第一年的经济遭受了因自然或意外因素以及投资变动等的“损失”,其实际损失相当于的GDP为GDPC1,并称GDPC1与GDP0之比为损失率,用sC1表示,则可以得到:sC1 = GDPC1/GDP0;或者是:GDPC1 = sC1×GDP0。受到损失后某些物品的价格会有程度不同的小幅上扬,这样整个物价就会有一定的上升,但仍可满足全部需求。假设物品价格总的上升部分相当于的GDP为GDPP1,并设物价指数的增长部分为CPI1,则可以得到:CPI1 = GDPP1/(GDP0GDP1),即GDPP1 = CPI1×(GDP0GDP1)。由于物品涨价后其原有损失部分相当于的GDP会变小,设损失部分在新价格中相当于的GDP为GDPC1,则可以得到:GDPC1 = GDPP1GDPC1,即 GDPC1 = CPI1×(GDP0GDP1)sC1×GDP0。 因为利息是一种损失,就是为了平衡因各种因素造成的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应该GDPr1 = GDPC1,于是可以得到:r0×s0×GDP0×v1/v0 = CPI1×(GDP0GDP1)sC1×GDP0。用GDP0除以等式两端就可以得到如下的重要结果: r0×s0×v1/v0 = CPI1×(1G1)sC1。 在一段时期内(特别是上一年度)可以认为总储备率s0是一个确定量,损失率sC1也有其合理的平均值(比如为0.5%),v0和v1可以认为基本相等,这样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讲利率r0与CPI1密切相关。比如:设s0 = 60%,G1 = 0,在生产过程中正好把0.5%损失率全部弥补上了而使sC1 = 0,CPI1 = 1.5%,可以得到r0 = 2.5%。如果维持这个利率不变即令r0 = 2.5%,并假设G1 = 3%,还假设在生产和3%的增长率中正好把0.5%损失率全部弥补上了即sC1 = 0,则可以得到:CPI1 = 1.5%,这说明随着经济的适度且又正确的增长可以使CPI降低。也可以这么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一个经济体能够抵御更大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或者满足投资需求而不至于让物价过分波动。要是没能弥补上全部损失率,即在增加的GDP中消费的多而积累的少使得sC1 = 0.5%,则可以得到:CPI1= 1.9%。这已经超过上限1.5%了,可见生产结构以及发展模式是很重要的。如果预估的物价指数为1.5%,相当于令CPI1 = 1.5%,在G1 = 3%和sC1 = 0的情况下则可以得到:r0 = 2.6%,这说明要多付出一定的利息的代价。如果令利率不变即维持r0 = 2.5%,CPI也维持CPI1 = 1.5%不变,G1 = 3%,sC1 = 0,则可以得到:s0 = 61.8%。这反映出要想得到3%的GDP增长率就必须提高一定的总储备率s0,如果事先没有储备好那就必须在3%的GDP增长率中把所增加的1.8%总储备率s0生产出来;否则因储备率的变化会引起进一步的价格上涨,这就有可能超过1.5%的限制幅度。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道具 TOP 王志成2010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王志成2010 (王兄) 当前离线 百家姓王兄UID969508 帖子8129 精华9 积分8129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289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4 最后登录2010-6-30 版主昵称: 王兄头衔: 百家姓王兄帖子8129 精华9 经验61308 点 威望8 级 论坛币2188309 个 学术水平652 点 热心指数813 点 信用等级427 点 在线时间289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4 19楼 发表于 2009-7-7 16:01 | 加为好友 | 发短消息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志成2010 于 2009-7-9 11:26 编辑 利率计算公式的推导(下) 第一年本来应该增发的货币是m1,这是很合理的。如果除此之外还多增发了一部分货币,用m1表示之,我们用H1表示这一货币增长的变化并称之为货币超额增长率,则可以得到:H1 = m1/m0。在这种情况下,GDP的变化就相当于虚构出了一个增加的GDP部分,可以用GDP1表示这一GDP,则可以得到:GDP1 = m1×v1。此时的新的CPI1(仍用CPI1表示)为:CPI1 = (GDPP1GDP1)/(GDP0GDP1),即 GDPP1 = CPI1×(GDP0GDP1)GDP1。 因为GDPr1 = GDPC1仍成立,所以由公式GDPC1 = GDPP1GDPC1可以得到一个新情况下的平衡关系式为:r0×s0×GDP0×v1/v0 = CPI1×(GDP0GDP1)GDP1GDPC1。还用GDP0除以等式两端就可以得到如下的重要结果: r0×s0×v1/v0 = CPI1×(1G1)H1×v1/v0sC1;或者是: r0×s0×v1/v0 = CPI1×(1H1×v1/v0)H1×v1/v0sC1。 根据上面的数据,设G1 = 3.0%,H1 = 10%H1 = 0.3%,并假设CPI为1.5%,sC1 = 0,则可以得到:r0 = 2.1%。这说明当超额增发货币时,从表面上看起来可以适当地降低利率;实际上利率是不能轻易变动的,一旦变动了其假设的CPI就不再成立。如果维持利率不变即仍保持r0 = 2.5%,则可以得到:CPI1 = 1.7%。这说明当超额增发货币时,从表面上看起来如果不降低利率物价会上涨;实际上物价必然要上涨,因为物价上涨并不是单由利率决定的。具体说来这是动用了储备而使总储备率s0发生了变动的结果,虽然损失率sC1还为0但这不能认为明没有变动过程;也就是说,要是sC10那变动就更明显且对下一年的发展不利。 现在把储蓄即银行存款的变动情况也考虑进去,看看公式的形式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际的总储蓄额是mk,用sx表示储蓄变化率,则可以得到:sx = (mkmk)/mk,即mk = (1sx)mk。此时所谓的总储蓄无非是由理论上的总储蓄mk变成了(1sx)×mk,把新的mk仍用mk表示,其它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可以得到GDPr1 = r0×(1sx) ×s0×GDP0×v1/v0。于是可以得到: r0×(1sx)×s0×v1/v0 = CPI1×(1G1)H1×v1/v0sC1;或者是: r0×(1sx)×s0×v1/v0 = CPI1×(1H1×v1/v0)H1×v1/v0sC1。 在正常情况下因所谓的“窖藏”货币(特别是纸币)应该极少,可以忽略不计,所以sx一般不会影响到原有的结果。但要是由于投机的因素使得储蓄存款的变化很大即储蓄变化率sx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那这一因素就不能不考虑,这也意味着原有的物价指数CPI1还要加上因储备率变化不为0的进一步加大所带来的变化部分。为什么当物价上涨时储蓄存款会显著减少,而当物价下跌时储蓄存款又会显著增加,其道理就在这里;两者总是同步反应,并相互影响。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道具 TOP 王志成2010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王志成2010 (王兄) 当前离线 百家姓王兄UID969508 帖子8129 精华9 积分8129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289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4 最后登录2010-6-30 版主昵称: 王兄头衔: 百家姓王兄帖子8129 精华9 经验61308 点 威望8 级 论坛币2188309 个 学术水平652 点 热心指数813 点 信用等级427 点 在线时间289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4 20楼 发表于 2009-7-7 21:33 | 加为好友 | 发短消息 | 只看该作者 利息原理之五: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帖最后由 王志成2010 于 2009-7-7 22:11 编辑 利息原理之五: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利率与物价指数 在通常情况下,当经济波动不是很剧烈时,相连年份的货币流通速度应该基本相同;也就是说v即便有变化也很缓慢。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有关利率的一个比较简洁的决定公式: r0×(1sx)×s0 = CPI1×(1G1)H1sC1;或者是: r0×(1sx)×s0 = CPI1×(1H1)H1sC1。 如果储蓄变化率sx设为0,没有超额增发货币即超额货币增长率H1为0,就可以得到最初的式子: r0×s0 = CPI1×(1G1)sC1;或者是: r0×s0 = CPI1×(1H1)sC1。 从中可以看出,要说CPI与利率有关的话那也是正相关而不是负相关,想要通过调高利率迫使物价下降或试图以降低利率来诱导物价回升都不现实。实际情况就是如此,高物价期间总是对应着高利率的范围,低物价期间总是对应着低利率的范围;也许具体的数值会略有出路,但相反的情况从没出现过。 假设CPI与利率呈负相关,那么当一个变量开始向某一方向变化时,另一个变量无论如何也应该开始并向反向变动,哪怕起初是及其微小的,这样才能保证在各自的平均点上彼此是相反的;否则这从数学上都讲不通,只能说明这是另外一种关系。当然,人们普遍认为其中有个所谓的滞后效应在起着作用,好像调整利率后要过一段日子物价才会作出相反的反应。可问题在于,这种滞后往往正好差出一个相反的周期,那显然就不再是什么简单的“不同步”问题。真要是这样,这无异于告诉一位已经开了大辈子汽车的人:只要开动汽车就得踩下刹车,想要急刹车就得给足了油门,否则汽车既停不下来将来也无法再启动起来。显然这是荒谬的,执行了一个另一个的目的就无法很好地实现。实际上汽车还有一套自身的或者说是本能的、也是更常用的调速系统,这就是控制油量的关系;这才与速度直接相关,刹车不过是一套应急的装置。 如果能够理解利息的真正由来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总储备率s0。因为这一数值将由自然情况或过去的事实决定,即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就是如此,我们可以从统计或经验中得到但不能任意篡改,顶多允许根据时代的发展作些合理的调整。当s0已知后,由于自然灾害情况和投资对储备的需求变化必然会使储备量发生变动;这也等于储备率发生了改变,根据储备率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平衡关系这必然会造成经济系统中的整体价格发生变动即物价指数有所改变。此时补偿问题就成了一个关键的环节,所以随着CPI的波动范围已知利率也就可以确定。反过来,要是事先定好了利率CPI的最大允许波动范围也将随之确定;利率高一点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大一些,反之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小一些。有了一定的经济储备后,首先从物质上就有了满足需求的可靠保障,同时也对投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再把这种储备货币化,拿着钱还是保有货物就相当,因把钱存入银行而得到的利息(正是生产者由贷款支付出去的)与储备的费用也相等,这就确保了当物品涨价时用货币交换既可行也公平。如果能够满足需求,或者说在需求不必被迫改变的前提下,那么允许的波动范围当然是越大越好。不过想要使物价所能承受的变动范围大一点,在生产能力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储备的东西就应该多一些,这样储备费用就要相应增加;反之,储备的东西少一些,费用固然可以减少,但这很可能因满足不了需要反而使得价格变动很大。想要拓宽物价的变动范围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定得太窄又未必符合实际的要求,所以合理选择某种物价的变动范围、使之不足以给正常的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需要与利率和总储备率综合考虑的问题。 利率与CPI确实直接相关,但这种相关不能简单地用“正”或“负”来表达或表示,这其实与变动范围正相关:利率高,则所能允许的物价变动范围就大,反之所能允许的物价变动范围就小。当物价过分上涨时,这就意味着储蓄货币不合算而储备物品要更有利一些,也等于事先的劳动更可取,对应的就相当于原来的利率定得太低,因此利率就有一种上升的动力。此时要是不提高利率的话,储备物品的增加量或意愿就要远远多于储蓄货币的数量,经济就要失衡。当物价过分下降后,此时再维持原有的高利率就意味着储蓄货币更合算而储备物品将无利可图,也等于事后的劳动更可取,人们就会更倾向于减少物品的生产和储备而储蓄货币。当储备小到一定程度时其抗风险能力就要减弱,也就无法应对下一次的价格变动,经济同样要失衡。可想而知,一旦价格发生了变化,利率必然要随之调整。只是在这种相机变动的过程中会给人带来一种错觉,以为只要调整利率价格就会为之改变,好像利率工具拥有得天独厚的主动权:利率上升,则价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则价格上升。依据这种关系,人们就会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利率与物价有反向相关关系。这好比气温与穿衣服多少的关系一样:如果气温高,就该少穿衣服;反之,如果气温低,就该多穿衣服。结论是:穿衣服的多少确实与气温负相关。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主动地通过增减衣服来改变气温的高低呢?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要是气温不变的话我们根本就不必改变穿衣服的多少。同样,要是利率与价格的变动范围已经对应得比较合理的话,利率也就不必再进行人为的频繁调整,调了只有负作用。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在利率与价格的关系中两者谁都没有独立的决定权,实际上它们都是被决定量。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当总储备率s0一定时,利率与价格的变动范围不是一种可以任意调节的对应关系,其中只有一个数值或数值范围最合理。假设在生产能力基本相同的情况下s0有所提高,这说明这一经济体的储备实力在增强,也表明其抗风险能力在加大,此时就可以用较小的利率承受同样大的价格变动,或者利率不变却能承受住更宽的价格变动范围。此时我们可以说利率与s0负相关,或者说CPI的变动范围与总储备率s0正相关。这样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澄清这样一种观念:物价上涨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在可以满足同样需求的情况下所能允许的物价变动范围越大却越是好事。即在不必调整利率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会自动下降或回升,其变动范围一直比较合理。由此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结论:想要使物价不变这既做不到也不是什么好事,保持CPI为零就意味着经济体将承受不住任何一点价格变动。要是此时能很好地承受住价格变动的话,那就不是利率为零或储备量为零而是GDP的产值要无限大即生产能力要无限高(缺什么、需要什么立刻就能生产出来)。这很不现实,起码在目前还做不到,想要完全消除价格波动的代价将非常高昂。为此我们只能在总储备率s0确定的前提下以一定的价格波动范围寻求合理的利率,使得价格波动范围和利率都能接受住事实的考验而让经济保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根据历史的统计资料要是能计算出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各种物资的损失程度以及投资的长期趋势,结合生产能力我们就能基本确定出储备量应该是多少,其价格有可能的变动范围也随之确定,进而利率的数值就可以确定出来。 想要了解总储备率s0的合理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困难,但要稳定住s0可以说除了生产结构之外对储备的补偿就成了一个关键因素。当总储备率s0中的储备量比较大时,对应要发行的货币就会多些,这样支付的利息就会变多,由此就决定了利率到底应该是多少为最合理。这样利率就成为了一个被决定量而不是可以任意改动的量:即只有一个很小的数值范围最合理、最正确,也不会受到别的因素干扰;其它的都存在着偏差,要经过不断修正才能使之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在G1、sC1和超额增发货币都为0的情况下,利率可以由公式r0×s0 = CPI1算出。即只要确定了CPI的波动范围,利率的大小就可以决定下来。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事实验证利率定得是否合理,并进行适当而不是随意的调整。如果实际的CPI非常接近估算的范围,我们就无需再为价格的波动感到担心,利率也就不必调整。要是CPI常常小于预计的数值,这就说明利率定得太高而必须降低;反之,要是CPI常常大于预计的数值(超出范围很多),那就说明利率定得太低而应提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二)利率与经济增长(上) 从公式r0×s0 = CPI1×(1G1)sC1中可以看出,当CPI1不变时,随着G1的增加r0好像也应该增加。对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当G1增加时,实际上必须改变的是总储备率s0而不是利率r0。因为想要使经济增长的话,必然要有一定的积累;对于积累下来的不论是钱也好还是物也好其实都相当于储蓄或储备,要是没有这些东西作为基础根本就没法实现增长。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使人们愿意多积累一些,同时这种作用原理又不是行政的而是所谓的市场化的?办法很简单,这就是给储蓄者(也相当于储备者)多支付一些利息。 从计算总储备率的原始公式s0 = mk/m0和计算利率的原始公式r0 = mr1/mk中可以看出,当总储蓄mk增加时s0必然随之增加,此时如果支付的利息mr1不变就等于利率r0减小了。反之,从计算利息的公式mr1 = r0×mk中可以看出,如果利率r0不变随着总储蓄mk的增加利息mr1必然跟着增加。由此可以认为,要想使mr1增加问题不在于利率r0的大小,关键应该让总储备即总储蓄mk增加。也可以这么认为,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擅自提高利率r0,这种达到积累的意图未必能够实现且还有可能付出多支付利息的不必要代价。比如,把利率r0提高一倍,人们觉得利率很高也就无须储蓄那么多反而使总储蓄mk下降,利息mr1的增加就会变得很不明显。这就是所谓利率对储蓄的正负效应问题,这就像多恩布什等强调的那样:“许多研究人员考察此问题,但很少有人曾发现利率提高对储蓄有很强的正效应。一般说来,研究结果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微小,而且难以观察。”1实际上最准确的利率r0主要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因素,否则利率r0不是定得过高就是过低而对经济增长更不利。如果把利率r0看成是一个比较确定的常数,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看似平常却很重要的结论:利息mr1除了与利率r0有关之外主要与总储蓄mk正相关(但不能反过来操作)。这再一次反映出利率是被决定的结果而不是可以任意改变的经济变量,很多经济问题正是出在了对利率的不恰当改变上。 当然,从上面的公式中无法再推出如何让总储蓄mk增加进而可以得到使利息mr1增加的结果。由此我们只能推理:在实际情况中,一定存在着另外的原因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支付的利息mr1和mk的其中之一首先变动了起来,然后还要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原因确实存在,这就是对投资的天然需求。 从劳动的角度来看,如果认为原始的或先前的劳动是一种基本劳动,显然想要通过改变劳动方式以利于提高生产能力就是一种投资行为。或者我们干脆就这样认为:劳动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所谓的投资只不过是改变了的劳动或生产而已。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投资是时时需要的,为了实现投资必要的积累也非常应该;两者实际上是从过去的、由小到大的良性循环逐渐发展起来的,彼此之间一直在相互寻找着机会并为实现各自的机会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像只抽象地讨论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是由别的繁殖系统演变而来的,关键是只要有鸡就能有蛋,或者只要有蛋就能有鸡,先有哪一个都能建立起鸡与蛋的良性循环系统。此后当我们暂时少吃一些鸡时就能得到更多的蛋,进而又能得到更多的鸡;或者是,暂时少吃一些蛋就能得到更多的鸡,进而也就能得到更多的蛋。不论从何处开始投资都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区别所谓的先后反倒多此一举。 由此可以引申理解为,作为一个经济体来讲,只要有人就等于存在着最起码的积累,基本的积累早已准备好了。如有必要,即只要目标可行又有利,再加上正确的方法,积累和投资就会很自然地启动起来并不断向前发展。例如,像历史上机械动力取代人力的演变、石油的广泛利用、电子产品的普及等等,反映出的都是这种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很多情况与其说是不具备投资条件还不如说是没弄清生产方法以及目标,要是方法得当目标又可行任何人都愿意投身到某种经济变革中去。 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麦金农研究了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用统计数据考察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率即M2/GDP的变化规律。下表(表1)是1953年1970年日本、西德、英国、美国的M2/GDP比率2,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下载 (412.55 KB)2009-7-7 22:50 因为M2 = M1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狭义货币M1等于通货和活期存款,所以麦金农从日本的这一统计数据中3先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M1仍然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它从1953年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增加到1970年的大约30%。但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迅速增加了,它们在1953年同通货加活期存款近于相等,到了1970年却增加了1倍以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大量增加,导致了M2的迅速扩大,它从1953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7%,上升到60年代末期的98%。”4从原西德的这一统计数据来看5:“联邦德国的经历同日本极其相似。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从1953年约占M1的三分之二上升到1970年M1的大约2.5倍。在这整个时期内,M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依然稳定在16%或17%左右。但是,M2已从1953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7%,增加到1970年的52%了。”6进而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货币负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向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银行资金的镜子看来是经济中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和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本章将使用这个比率。”7 可以说麦金农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但由于出发点以及角度不同使得结论并不完全准确并且让其深刻涵义的很大一部分被埋没了。事实上“实际规模”只能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因为只有这部分货币才真正对应着实物即储备,除此之外的货币只不过是银行所提供的专门用于流通需要的金融服务而已。例如,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就是如此;相对来讲也比较少,并随着金融服务越发达其现金需要越少。要是投资所动用的必然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中的数额,而且惟有这一数额即可对应的实物才能起到增加投资的实际效果。这就像麦金农也意识到的那样:“有形实质资本,即各种商品的存货,是向储蓄者开放的主要的可选择资产,这种实质资本既可以替代也可以补充实际货币余额。”8正是因为各个国家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各种商品的存货”的不同,所以投资数额相同其发展效果也未必一定相同。对此麦金农意识到的非常正确:“面对极不一致的收益率,以为经济发展仅仅就是相同生产率的同质资本的简单累积,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经济增长理论家和经济计量学家,将相同生产率的同质资本列入生产函数,他们一直明确地持有这种简单化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无疑也持有这种观点,他们实际上常常执行以各种方式扩大短期总投资的战略。”9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是其经济结构,即各行各业乃至各种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能力。也可以这么认为,要想提高发展速度就必须增加积累,在投资带动下这会使M2/GDP的比率不自觉地扩大。或者说,在生产能力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要想获得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能不积累那么多,这也反映在M2/GDP的比率比较大上。至于为什么要增加投资,显然这是受价值原理驱动和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的双重作用结果。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道具 TOP 王志成2010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王志成2010 (王兄) 当前离线 百家姓王兄UID969508 帖子8129 精华9 积分8129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289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4 最后登录2010-6-30 版主昵称: 王兄头衔: 百家姓王兄帖子8129 精华9 经验61308 点 威望8 级 论坛币2188309 个 学术水平652 点 热心指数813 点 信用等级427 点 在线时间289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4 22楼 发表于 2009-7-7 21:34 | 加为好友 | 发短消息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志成2010 于 2009-7-9 11:13 编辑 (二)利率与经济增长(下) M2/GDP的比率确实不具有一般的可比性,即不能简单地用这一数值的大小去判断一个经济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到底如何。不过这并意味着M2/GDP没有最佳比例,只要再参照一些其它数据即可。也就是说,要是能够理解生产能力的性质以及改变的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并沿着这个方向思考就可以得到某种一致的结论。对此可以这么分析,我们用人均GDP来广泛地表示生产能力的情况,因M1占M2的比例不是很大就用M2近似地代表总储蓄的数值,这样M2/GDP就约等于我们所说的总储备率s0的意思。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其总的生产能力都比较低,这反映出的就是人均GDP也比较低,此时谁的M2/GDP的比率比较高就等于其总储备率s0也相对较高。这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已经有具有一定的物资储备,对其经济发展必有好处,这样M2/GDP的比率高要比低好。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总的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所反映出的正是其人均GDP在增加,这也体现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GDP但未必需要更多的积累,于是M2/GDP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并最终达到一个高处(人均GDP高)的平稳状态。发展中国家的总储备率s0在30%左右(人均GDP最低),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值一般在60%左右(人均GDP最高),而在两者之间过渡的国家像中国等其数值最高远高于100%(人均GDP适中并在快速增加)。发展中国家的M2/GDP较低但用人均GDP衡量就能看出这不是什么好事,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值也并不高可用人均GDP衡量就能看出这一定是好事,像中国这样的M2/GDP最高的特点迟早要像发达国家的情况靠拢即不可能永远这样。从表16-1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的M2/GDP的比率在1965年达到了最高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了。相对来讲,英国和美国的M2/GDP的比率变化不大而人均GDP却一直在增加,这正是已经处在发达状态的标志,即总量都在增加但又保持了一个合理的比例。在GDP的内部结构上,发达国家的三个产业的各个方面也已调整完毕即遵循配弟-克拉克法则。可以说这才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的每一步都是经过艰苦奋斗、踏踏实实的走出来的。这除了实干以及在先进技术的帮助下绝无投机取巧的可能,所谓货币“供应”或“资金”(“同质资本”)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反倒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这么认为,经济发展真的不单单是金融方面的问题,当然好的金融服务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其实这就是包括金融在内的实体经济怎么合理运行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除了有人因政治疑虑目的的意义外,对于如何促进发展的分歧意见就更大,即方法问题还很不统一。可以说,“金融抑制”并不是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也不是通过分析“经济增长和金融资产需求之间的关系”10就能找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正确方法的途径。这么研究其实把问题颠倒了,只有深入理解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需求我们才能在金融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否则的话,过度的“金融资产”也是所谓的“金融深化”无不对实体经济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就像主动增减衣服以达到改变天气的目的到头来非得得感冒不可。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当政府试图通过改变利率以实现预期的投资行为时,这种调整方式会不自觉地破坏了经济当中的一些自然关系,反倒欲速则不达。比如,希望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需求,实际结果往往是这样:随着利率的降低,这就等于减少了支付的利息mr1,可作为自然形成的利率r0应该保持不变,或者说总储蓄mk与mr1正相关,由此mk对应的总储备必然跟着减少,此时即便是想增加投资都无法实现。伴随着总储蓄mk的减少,反映出的就是经济体好像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储备即各种产品,需求有下滑的趋势,生产当然不必再产出那么多的“总值”即经济增长应当减小才“对”。这种所谓的“对”即相适应就使得经济要下降而不是上升,结果经济增长必然要放缓甚至开始衰退。随着利率的一次又一次的降低,与调控者的愿望正好相反,经济会不断下降直到衰退正式开始并将连续衰退下去。正是自然的因素形成了这一结果,想要打破这一怪圈同样需要自然的作用;也就是说,唯有从自然的角度才能解释衰退到什么程度之后就不会再进一步衰退了。 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伴随着对总储蓄mk需求的减少,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使物价降低了,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就像宏观调控者的良苦用心之一是要尽量避免物价不断下滑的用意一样,此时意味着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也减弱了。当总储蓄mk减少到低于一个经济体本该有的数量时,一旦发生了什么意外就很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实际的mk比理论值越低,其供不应求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价格的反向变动也跟着增大,越是过大的价格变动就会越提醒人们,需要重新增加生产,这样衰退就越容易自然结束也就是新的一轮复苏又将开始。 反过来,衰退越容易结束说明总储蓄mk比理论值越低,这会给人带来一种错觉,以为需求很大并将一直持续下去,这样投资就开始增加甚至会过分地增加。在投资开始增加的初期,经济无疑又恢复了增长,这对于把总储备率恢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很有好处。不过由于实际的总储备已经变小,随着对储备需求的增加使得储备生产更应该增加,这就使得投资的需求又反过来激发了对投资品生产的需求以及连带的再投资的需求,结果会越发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此时的价格特别是投资品的价格上涨速度一般都非常快。宏观调控者觉得形式不妙,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掉转头来开始提高利率以抑制过热的投资。这同样事与愿违甚至是在帮倒忙,实际结果是这样的:随着利率的提高,这就等于增加了支付的利息mr1,同样的道理,总储蓄mk应该跟着增加。但这也意味着应该增加储备,显然应该增加投资和生产才对。当然,单就提高利率来讲好像储蓄货币更有利,可从物品价格上涨幅度来看实际上储备物品要更合算;即算总账(价格上涨所得减利息上涨所失)增加储备更有利可图,任何厂家都愿意增加投资和生产。此时提高利率并不会抑制反而刺激了投资和现有的生产,其结果当然会使得在利率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们也愿意增加投资以生产储备;同时价格也会跟着需求的拉动不断上涨,其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都会不断攀升。为此宏观调控者只得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连续加息(实则踩油门),直到不用再加了为止。同样的道理,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有其自然的因素在起着作用,想要判断在什么情况下经济增长会自动停下来即利率不用再加了也要从自然的角度分析。 总储蓄mk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抵御风险,其数值自有其合理的范围。当实际的总储蓄mk对应的总储备远远超过本应该的理论值时,如果意外没有超出预期,包括投资需求在内的“损失”不比平均值大多少,那储备量就要严重过剩

    注意事项

    本文(利息原理2(13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