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5页).doc
-
资源ID:37027551
资源大小:142.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5页).doc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 5 页初中数学论文弹性预设 捕捉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浅谈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摘要】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且充满激情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数学教学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新课程课改的新的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我们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数学教师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体现开放做到弹性预设,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捕捉精彩生成,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才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有活力,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值,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关键词】数学教学 预设 生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但很多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过分重视预设而忽略生成的精彩。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的认知缺少心动,没有发在内心从个体的眼光看待生机勃勃的认知个体,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和性格特征等认识不够。(2)对教学资源的整合缺乏机动,封闭的资源,既不利于学生思维通道的打开,也不利于学生进入真实的探究情境,造成学生基础性资源生成和师生有效互动的直接障碍。(3)教学环节缺少灵动,不允许打乱任何一个环节,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在教学环节中忽略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也忽视人的认识过程。总的来说,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两方面的误区都会导致预设与生成的脱节。一是太过硬性“预设”,“细化”到了每一个细节,“周密”到了“滴水不漏”,以防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反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封闭学生的思维,不能开发生成的宝贵资源。二是过于弹性“生成”,“粗略”到对于生成时没能抓住精彩,利用精彩,即使有灵动的生成也只能是对于生成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课堂既不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也不能关心学生的认识过程,更不可能关心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教学设计的理念上体现开放,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上整合预设与生成是很有必要的。一、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体现开放做到弹性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定而后动”,讲的都是做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都得有事前的精心谋划与设计。工程建设则通过施工图纸来保证工程按部就班进行,保证工期与质量;旅行前做好行程安排;体育比赛事先也要做好战术安排;战术安排、施工图纸、行程安排等都是预设,可见预设在生活与工作中之必须。教学也一样,不打无准备的仗。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故有必要在备课时进行弹性预设。教学要做到从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流程三方面宏观考虑做到弹性预设。(1)全面了解学生。社会在发展,孩子们的见识也在发展,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我们做数学教师有时想象都想象不到的。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直接提问、利用课间与学生聊天、问卷调查等途径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和性格特征等,有利于教学设计并保留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预想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做出的回答,制定应对策略。(2)合理整合资源。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新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就是等值的。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3)流程弹性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和时间。案例 在“中位线”这节教学中,若直接提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学生肯定摸不着头脑,我把问题设计为:1、现有一张三角形纸板,你能通过裁剪,将它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若能,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3、这样拼出的图形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能用推理方法给出证明吗?在此基础上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以及证明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开发课程资源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和时间。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只有这样的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灵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 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捕捉精彩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数学探究情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此,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不能拘泥于预设不放,必须尊重学生,积极捕捉精彩生成,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1、在开放情境中捕捉生成学生是充满个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绝不能以教师的身份自居,应平等的对待学生。课堂只有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对话,因势利导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案例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中,当讲到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们迫不及待的举起他们的小手,学生1 “由第一个方程变形得x=7-y代替第二个方程中的x,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求出方程组的解了。”这时学生2 “也可以用y=17-3x代替第一个方程中的y”,刚好沿着学生的思路引路本节的课题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这时学生3“也可以由(3x+y)-(x+y)=17-7,得2x=10,可以得到x=5”,“3x+y等于17,x+y等于7呀,那不就得了。”同学的回答那么轻松,我有点“失望”,也许我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也有一种别的方法,先把第二个方程变为2x+(x+y)=17,再由第一个方程的x+y=7,代入得2x+7=17”这是“整体代入”的思想,技高一筹,在这当儿,我掩不住心中的喜悦。虽然这似乎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无关,但这种“整体代入”的方法,却是今后学习的有用的数学方法。整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原有的教学目标,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在探究活动中捕捉生成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 教学是互动关系,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课堂教学活动也不是一种单向而封闭的流程,学生完全不能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随时可能产生“非预设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捕捉意外资源,促进动态生成。案例3 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小军和小刚每天坚持跑步,小军每秒跑8 米,小刚每秒跑7 米,如果他们站在300 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而跑,那么几秒钟后两人相遇? ”学生给出的解法是:设x秒后两人相遇,则所列方程为(8 7)x 300 或8x 7x 300.按原定的教学程序应该接着进行巩固练习,但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可不可以用方程8 × 2x x 300 来解? ”虽然出乎教师的意料, 但这位教师还是调整了原来的计划,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假如小刚也是每秒跑8 米,那么两人x 秒内所跑的路程和应该是8× 2x 米,而实际上小刚每秒比小军少跑1 米,因此再减去x 米就正好是两人在x 秒内所跑的路程之和300 米.”这是一次富有创意的思考. 受此启发,许多学生有了“7 × 2x x 300”, “7 ×2x 300 x”, “8 × 2x 300 x”等新的解法。这是一个多么精彩而又令人回味的教学片断,学生提出的这个解法新颖且富有价值. 课后这位教师说, 这名学生提出的这种解法,他确实没有考虑到,感到这是个“意外”。但当教师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及时改变原定计划,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调整教学程序,促进了生成,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3、从学生的“分歧”中捕捉生成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生成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分歧”的学情信息。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例如:某地的出租车按如下方法收费:起步价10元,可行3km(不含3 km);3 km到7 km(不含7 km)按1.6元/ km计价(不足1 km,按1 km计算)7 km以后都按2.4元/ km计价(不足1 km,按1 km计算)试求出某人坐了4km、6km、7km,车费为多少?在课堂上,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顺理成章地求出13.2元、16.4元、18.8元。接着有一同学问:“老师,我认为这个代数式有问题。我打的时从来没有付过零钱,都是整数的。”另一同学嚷道:“四舍五入不就得了呗。” “行不通的,肯定是出租车司机多收钱!” “那乘客太亏了吧!” 由于没有把问题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何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呢?我想到了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学习方式项目学习。何不把项目学习引入数学课堂,以此增加社会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利用星期天分组进行活动,在学生有了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我又把问题拉回到课堂上。经过各小组的调查汇总和全班集体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分:打表计费和不打表计费两种计价方式。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冷静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生成”中绽放美丽。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及时地捕捉和利用;精心的“预设”促成精彩的“生成”,而又在“生成”时随机“预设”,从而使“预设”与“生成”不断的交融,课堂才会焕发光彩,教学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魏清 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上海三联 2005年7月版3 吴永军 备课新思维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版4余文森 新课标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袁晶 关注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7月版6朱敏龙 对课堂两个“意外”的思考 中国数学教育 201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