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5页).doc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第 5 页浅议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界牌小学 郑碧全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就必需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体育运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在现在的独生子女中,他们大多人的心理表现为承受不了一点困难、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多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产生一些偏激的念头,离家出走,甚至有的拿生命开玩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与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仅表现在身体上,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方面。今天的小学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出生和成长的。他们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通过体育运动可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特质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之外;还有助于开发其智力。从调查结果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小时候被家长带入到运动锻炼中;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老师、同学们熏陶和影响下被动的加入到体育运动锻炼之中。他们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开心,逐渐产生兴趣,慢慢的形成习惯,并具有持续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体育运动是在认识能力及智力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智力正常恰恰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过去,有不少人认为,体育运动只要运动员四肢发达,体力强健就行了。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现代运动中,智力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运动者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战术思维、分析判断、随机应变、迅速反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体育运动的特点除了竞争激烈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体现团队的合作和友谊,所有的体育竞赛活动,都是要与人交往,都存在着人际关系,心理不健康、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会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影响运动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有较好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1)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能增强学生体格、使学生精力充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良好个性,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不良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2)通过体育教学中竞赛,使学生获得成功并提高自信心,从中获得同伴和集体的认可,从而能正确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3)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锻炼,让人不必牵涉更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为各种郁闷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是在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心理冲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得到转移或消除,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诸如打篮球、踢足球、游泳、打乒乓球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项目,产生效果更好。 5)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能让学生彼此之间产生对抗以及竞争,这样便于培养高昂的斗志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在开展日常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妥善的结合好学生心理特征来展开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合理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和纠正个性的心理、情感缺陷。如有的学生胆怯、怕羞,可安排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使他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动员他们多从事一些接力跑、游戏,组织教学比赛等集体项目的锻炼活动,使他们融合在集体之中,用团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不合群的个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由此,逐步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急躁、易怒、遇事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游戏等一些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被动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一定的改善。面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遇到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等项目,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的克服自身心理障碍。体育课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解心理健康的辅导。如今的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在对于健康认识转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意识到它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通过知识、技术的获得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引起自觉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唤起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生的教师与父母的评价,研究运动技能好的儿童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的适应能力,他们发现,运动技能好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得积极,处理问题冷静、办法多,人际关系协调,容易与人合作,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则适应能力较差,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孤僻而不合群,其他研究者对幼儿、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大致相同的情况,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威信,容易获得同伴的承认和尊敬。体育教师应在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为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学生心理的平和、积极、舒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训练中要妥善科学地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让学生锻炼成一副刚强体魄,为实现健康的心理提供了坚固可靠保障。对于某个教学案例,教师不能单一地、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导入课堂,做到有目的地合理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科学地安排下轻松愉快范围中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也就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休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与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心胸坦荡、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优美的教态以及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能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定会成功的。结合我校实际,利用好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从中让他们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自主创新、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们体育教师应积极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资源,努力开拓体育学科知识,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前提下,科学的、有目的、自觉地开展好各种体育活动,并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