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1(9页).doc
-
资源ID:37097376
资源大小:200.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1(9页).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1-第 9 页4.画山绣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 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这位作家就是杨朔。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二、介绍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2写作背景: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三、检查字词预习褒(bo)贬 攒(cuán)聚 剔(t)透 嶙(lín)峋精髓(su)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ng)惚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u)黝袅(nio)袅 圩(wéi)子褒贬:评论好坏。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二).结构分析: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段解】这是对上一段文字的衔接。上一段文字给桂林山水作了正确的定位“清奇峭拔的神态”绝世少有:这一段由虚转入实,盛赞桂林山水。【鉴赏】 “千古杰作”把满眼的画山绣水当作一件神奇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与题目相呼应。【评点】“碧绿碧绿”“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准确地概括出了漓水、奇峰、怪石的特点。【解读】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反反复复地加以勾描。你知道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这一段第二句是写水色的,用了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喻体青梅名酒有新鲜感。第三句是写怪石奇峰的,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四句是承接上句,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嘹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嘹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段解】 作者写了四个传说,这是写关于“望夫石”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作者力图让人们在赏景之余,千万不要忘记旧时代的阶级压迫,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对这些传说的叙写与文章开头部分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相映衬。【评点】这里所写的钟乳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作者一一列举,并加以描绘,用幻觉写出这里景色的神奇,很富有诗意。【评点】这是对望夫石外在形态的细笔描绘。【解读】你知道在作者看来,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用处呢?作者把“艰难苦恨的生活”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这些传说和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的又带有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作者的意图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鉴赏】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这就是间接材料。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作者把间接材料和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讲一点传说,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比较自然。2重点语句点拨: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占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点拨: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像。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旬,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水的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点拨:这两句话读起来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晓畅、明白的语言。“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样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3. “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点拨:这两句使4、5两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昏昏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4. 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点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支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五、写作特点总结:(1) 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2) 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3) 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课后小结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课后习题1、选词填空。(1)江面上不断( )(浮着 漂着 游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 )(倚着 靠着 提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渔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 )(划着 展着 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被( )(打破 冲破 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是( )(咬着 衔着 叼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2)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 )(打动 触动 震动)我的心灵。我也算( )(游览 观察 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 )(凝聚 凝结 聚集)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 )(泛滥 充满 洋溢)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2、说说你对下面各句中画线词语含义的理解。(1)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2)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山水水的精髓?(3)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板书画山绣水总写清奇峭拔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