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0页).doc
-
资源ID:37099781
资源大小:22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0页).do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第 10 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盐池一中 黄 忠一、教材内容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号召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就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责任。三、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感知、品读赏析的过程中去感悟、去反思、去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四、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五、教法与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六、课前准备1、提前做好课前预习,积累、理解本课中的生字词;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风格;了解端午风俗。2、制作ppt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流程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创设情景 忆 端 午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展示端午风俗相关图片、食物,使学生对端午节有一个整体印象。说说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意在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二、初步感知 识 风 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是家乡特有的风俗?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浏览后小组交流)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三、自主学习,理 思 路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适当点拨、引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四、赏读文本 品 情 趣导学: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学生反复诵读,圈点批画,品味,交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五、回归生活,找 体 验导学:刚才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畅所欲言找体验。回归生活,在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六、反思总结,重 民 俗导学: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小结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课堂小结:民俗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我们从流传至今的民俗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愿每个同学都能从本节课中获得教益,从自身做起,珍视民俗传统。七、作业:了解本地的民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节日,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端午的鸭蛋测试题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籍贯( ) 腌腊( )门楣( ) 苋菜( ) 2.请分别给下列句子的空格处选择恰当的词语。(1)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_了水,手腕上就_得红一道绿一道。( )A.粘 印 B. 粘 映 C. 沾 印 D.沾 映(2)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_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 ) A.乱七八糟 B. 莫名其妙 C.莫测高深 D.不可思议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代车胤和孙康用萤火虫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事,后来形容苦学。)B.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表达了对作者的恭敬、佩服之情。)C.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是一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D.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指家乡咸鸭蛋确实好,因而使别处的咸鸭蛋相形见绌。)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_。A.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照了读书。B. 如果照了读书,那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C.的确还是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照了读书好。D.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5.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二、课内阅读理解阅读课文23段,完成610题。6.高邮咸蛋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7.文中引用袁枚的一段话,其作用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8.文中“还不就是个鸭蛋!”和“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两句话语意上相矛盾吗?根据文意分析,作简要回答。9.下面两句话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特点?它们结合使用,对文章的表达有怎样的效果?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10.所选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课外拓展探究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水乡茶居(节选) 杨羽仪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20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味。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竹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饭中裹的也不是鸡肉而变成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品,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看榕阴、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客。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11.找出文中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12.水乡茶居有什么特色?13.茶居的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14.在语言运用上,本文和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15.文章结尾说“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应怎样理解? 四、小作文16.端午节风俗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请你仿照课文写法,也写一写自己家乡端午节的风俗。(选取一点即可,200字左右)参考答案1. jí yn méi xiàn 2. (1)C (2)B 3.B 4. D5. 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6.作者感到特别亲切,而且进一步说明高邮咸蛋是别的地方完全不能比的。7.质细,油多,蛋黄特别黄。8.句指双黄蛋味道没有特别之处,句指北京咸蛋颜色不及高邮咸蛋,所指不同,故不矛盾。9.句有口语自然、朴素的特点,多短句,似说说停停接着又说的神态;句用典雅的文言词语。二者结合,平实自然中又露出典雅雍容,读来更有韵味。10.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11.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12.茶居很多,不是很大,建筑古朴雅致,多临河。13.旧时的茶居,名字多老字号,用具和茶叶、食品很粗糙。现在的茶居,名字大多很典雅,用具、茶叶和食品很讲究。14.相似之处:口语色彩浓,娓娓道来。15.茶客们通过品茶来品味生活,感受生活的变迁的乐趣。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