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46页).doc
-
资源ID:37117978
资源大小:783.50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46页).doc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 45 页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计划单元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备课教材分析内容特点 地球和地图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作用的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知识结构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三部分内容。其中,地球和地球仪一节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利用经纬线定位4个部分内容;地球的运动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公转,四季和五带划分。地图包括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3个部分。以上三大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学情分析 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学习基础方面:通过调查学生对地图的了解程度,我校初一学生大多数对中国地图,旅游区导游图,商场楼层分布示意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2.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的、主观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到深入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3.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五带划分。地图的三要素,教学难点1、能判读经纬网,并描述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经纬度。2、地图的三要素的学习和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运用启发式、读书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主。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实施序号教学内容及活动课时资源与媒体练习、作业与考核1地球和地球仪活动:经纬网定位。3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课堂反馈练习,练习册。2地球的运动活动:利用光源演示地球公转和自传。1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地球运动”实况录像。地球五带分布图。课堂反馈练习,练习册。3地图活动: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2分层设色地图上获取信息。3视频:认识卫星影像形成。gps定位。2大中小比例尺地图,航拍相片,分层设色地图,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多媒体课件课堂反馈练习,练习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罗文学 成员:杨丽 课题内容:与同学们谈地理制作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教材分析: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教学方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扩展在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罗文学 成员:杨丽课题内容:地球和地球仪制作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教材分析:通过调查学生对地图的了解程度,我校初一学生大多数对中国地图,旅游区导游图,商场楼层分布示意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提问,及时纠正、辅导。【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正圆形球体 B.纺锤形球状 C.不规则球体 D.规则球体【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教学反思:第二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巩固练习】1.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2.中纬度与低纬度,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纬线是( )A.0°和30°纬线 B.30°和60°纬线C.0°和60°纬线 D.60°和30°纬线【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巩固练习】1. 读东西半球图(1-3),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 洲的名称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_ _ _ _ _ _ _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板书设计】五、经纬线教学反思:第二节 地 球 的 运 动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罗文学 成员:杨丽 课题内容:地 球 的 运 动制作时间:授课时间: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难点1、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2、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自转公转方向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旋转中心转动特点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1、教师提问:(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月 日太阳直射纬度季节北半球南半球受热程度北半球南半球昼夜长短北极北极圈以北北极圈以南赤道赤道-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南极(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课堂小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巩固练习】1. 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正确的是( )。A.23.5°S冬至日 B.23.5°N夏至日 C.23.5°N冬至日 D. 23.5°S夏至日2. 我国南极考察队由上海出发到我国的南极考察站中山站(69°S,76°E),途经地球五带中的 个。A.5个 B.4个 C.3个 D.2个【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板书设计】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一 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教学反思: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罗文学 成员:杨丽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图及其重要性,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重要意义,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使学生掌握三种比例尺形式的互换,明确比例尺大小的含义。2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3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意义,进而引起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知识都是重点,难点是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教学用具:带有经纬网的三幅图。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比较平面图与地图的异同。(引导同学从范围大小、信息量多少等方面比较。)那么地图有什么用途呢?它是怎样绘制的呢?我们怎么使用地图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提问 请同学举例说明,地图有什么用途?(教师广泛引导,最后总结概括。)可见,地图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用途,在我们学习知识时,地图也是重要的工具,我们一定要学会经常使用它。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第一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板书)一、地图的用途(板书)二、地图上的比例尺(板书)1比例尺(板书)教师讲述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就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练习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教师讲述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用三种形式表示。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板书)数字式 文字式 直线式(教师讲清三种形式的具体表示方法。强调三种形式各自的优点并说明三种形式的比例可以互相转换表示。)展示投影片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练习 将写出的比例尺改写成另外两种形式并填在表中3比例尺的大小(板书)教师讲述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练习下列四种比例尺中,最大的是_。A:1500000 B:(答案是:A)练习将教材翻至23页,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提问 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刚才的练习中归纳)教师总结 在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除了比例尺外,地图另外一个要素是方向。三、地图上的方向(板书)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练习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根据“上北下南”的规定,标出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教师讲述(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提问请读教材第13页“想一想”中看图1.22,请回答:图中公路方向是怎样变化的?(3)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纬指示东西方向。 练习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活动1。(之后教师总结在经纬网上方向判断的方法。)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四、图例和注记教师讲述讲述图例和注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读教材19页“常用图例”。并以某一幅地图为例练习。教师总结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被称为地图的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也就是初步学会使用地图了。这样,你就能从地图上学到很多知识。布置作业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罗文学 成员:杨丽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通过本节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形特征,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图方法。教学用具:一幅等高线图及一幅与此对应的地面形态景观图。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自制一幅简易等高线地形挂图。模型:泥塑山地模型及与之吻合的线圈立体式等高线模型。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板书)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板书)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见教材第20页)教师讲述 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如图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教师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为标准,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较,所以在地图上一般都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线图。通过读等高线图就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二、等高线地形图(板书)教师讲述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板图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先标出一些点的海拔,边讲述边用手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教具将线圈式立体等高线模型罩在泥塑地形模型上,表示该地形的各条等高线。取下线圈式立体等高线模型并放在投影仪上,在投影屏幕上即出现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同时讲述等高线图的制作。)展示挂图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面实际形态的对照。(见课本17页图1.30)教师讲解 等高线图的不同应置分别表示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图的标高表示地势的高低,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缓。提问等高线疏密是怎样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反之则越缓。) 展示教学挂图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三、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这张中国地形图,为了使同学能清楚看到地形的变化,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高度的方法。这种地形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读图示范根据地图上的高度表,给学生示范读出下列地区的海拔,并注意讲清读图的步骤。(华北平原:50200米,黄土高原10002000米,青藏高原4000米。)练习完成课本第17页活动的练习。提问你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先按要求画出几条,例如200米,500米,1000米等等。然后在各条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几个不同的高度。)提问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各有什么主要优缺点?(等高线地形图优点是详细准确地表示地面起伏状况,但过于复杂,一般情况不需这样精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是能明显地反映出地形起伏的特征,但是不够精确和详细。在我们地理课上常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过渡 无论等高线地形图,或是分层设色地形图虽然都能反映某一区域的地形起伏特征,但是总不能非常直观地看出地形的变化。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地形的变化,我们常常要绘制地形剖面图。四、地形剖面图(板书)1地形剖面图的制作。展示挂图 一幅自制的简易等高线地形图。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演示,将此等高线地形图的两点A、B一线的剖面图绘制在黑板上。(注意讲清方法、步骤。)练习读课本第18页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判断地形剖面图上最高山顶和鞍部的海拔。(给出答案,并说明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地形的变化)。布置作业 自己制作一个等高线模型。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单元教学计划单元主题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单元备课教材分析内容特点本章了解地球的构造及形成过程是个很大的难点,空间想象力很强,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培养基本技能是主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过程,使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 知识结构本章两节课程,第一节达州和大洋,重点认识地球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其陆地和岛屿。第二节海陆变迁重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学情分析 认识地球的构造及其成因,本章难点很突出,对刚接触地理的学生很困难,通过多媒体展现,认识到对地球的遐想,及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 (1)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2)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2.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1.)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4)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3.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5).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