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检测试卷(含答案)(5页).docx
-
资源ID:37118839
资源大小:151.6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检测试卷(含答案)(5页).docx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检测试卷(含答案)-第 5 页河中石兽检测试卷 班级 姓名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14分)纪昀( ) 河干( ) 山门圮于河( ) 募金(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是非木杮( ) 湮于沙上( ) 啮沙( )倒掷(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 可据理臆断欤( )( )二、 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17分)1、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圮 )( 并 )2、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3、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曳 )4、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物理 )(是 )5、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 ) (为 )6、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颠 )7、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如是 )(啮 )8、 求之下流,固颠( 固 )9、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 )10、 然则天下之事(然则 )11、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 )12、 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三、 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24分)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3、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5、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7、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 整体把握。(24分)1、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2分)2、 课文通过寻找十多年前掉落河中的石兽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3、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并由此悟出什么道理?(4分)4、 文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分)5、请说说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的形象? (6分)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6分)五、 对比阅读。(21分)【甲】河中石兽 (略) 【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棹数小舟 棹: 湮于沙上 湮: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益: 尽其肉,乃去 去: 2、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 D驴不胜怒,蹄之3、翻译。(8分)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倒乎?驴一鸣,虎大骇,远遁。4、 用“只知,不知”的句式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并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6分)河中石兽检测答案:一、 Yún gn p mù zhào yè fèi yn niè zhì sù yì yú二、 1、倒塌 一起 2、经过 3、拖 4、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 5、 岂:怎么 为:被 6、错乱、荒唐 7、如是:像这样 啮:冲刷8、 本来 9、如:按照 10、既然这样,那么 11、只 12、认为 形成、成为三、1、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2、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3、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4、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5、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6、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7、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8、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四、1、清代 纪昀 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 僧:第一次,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次,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5、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话僧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话讲学家主观臆断。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6、 一、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角度:老河兵正确)五、对比阅读1、 划船 埋没 更加 离开 2、C3、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 4、 概括:讲学家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老虎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相同原理: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