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已完成).ppt

    • 资源ID:3711993       资源大小:298.52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已完成).ppt

    内伤发热,【概述】,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特点:1.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2.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文献摘要】,1.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2.汉张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3.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4.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5.金元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辩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6.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7.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特别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足前人之所未及,其拥有归隐、李中堂、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值得参考。 8.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拟定的气虚柴胡汤及血虚柴胡汤,可供治疗气虚发热及血虚发热参考。,9.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阴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10.医林改错及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辩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范围】,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畴。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 病机:内伤发热的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实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虚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强调: 1.发病: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2.转归: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它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3.预后:内伤发热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据临床观察,大部分内伤发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少数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虚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效。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则其疗效及预后均较差。 4.脉诊对病情的判断有较大的意义,如张氏医通热说:“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利下不止者死。”,【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低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投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二、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三、相关检查 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种,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1.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应作为慢性发热时必须进行的检查。,2.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 3.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 4.怀疑甲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 5.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须作骨髓象检查。,【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实证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 虚证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 虚实夹杂证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既有正虚,又有邪实表现者,2.辨病情轻重 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症多 轻病情较短,热势不盛,间断发热,正气不虚,兼夹症少,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二、治疗原则 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实证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虚证治宜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虚实夹杂证宜兼顾之。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兼乎清;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兼乎补。,三、证治分类内伤发热辨证论治简表,1.阴虚发热证 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 加减:(1)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2)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 (3)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4)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2.血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加减:(1)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 (2)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3)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止血; (4)脾虚失健,纳差腹胀者,去黄芪、龙眼肉,加陈皮、神曲、谷麦芽等健脾助运。,3.气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加减:(1)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2)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 (3)脾虚夹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4.阳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金匱肾气丸加减。本方虽为温阳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常用药:附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 加减:(1)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 (2)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 (3)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5.气郁发热证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气郁日久,解郁泻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加减:(1)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 (2)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 (3)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6.痰湿郁热证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加减:(1)呕恶加竹茹、藿香、白蔻仁和胃泄浊; (2)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 (3)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熱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7.血瘀发热证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 加减:(1)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 (2)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预防调护】,1.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床。 2.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 3.要保持乐观情绪。 4.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 5.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结语】,1.定义:凡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 2.特点: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3.临床表现: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减轻或消失。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有定时。发热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4.分类: 气滞、血瘀、痰湿郁洁,壅遏化热实证泻法解郁泻热、活血化瘀、化痰燥湿 气、血、阴、阳亏虚发热虚证补法甘温除热、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引火归原 对虚实夹杂者,当分清主次,适当兼顾.,【临证备要】,1.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痰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滞、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这是掌握内伤发热辨证及治疗的关键。,2.医学心悟火字解将外邪引起的发热称为“贼火”,认为“贼可驱而不可留”,由久病伤正、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引起的内伤发热成为“子火”,“子可养而不可害”。这对于掌握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在性质及治法的根本区别甚有裨益。内伤发热以属虚者为多,除气郁化火及痰湿蕴热者可配合清热除湿外,一般均应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3.甘温除热发源于内经,创于东垣,为中医治疗气虚发热的有效方法。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发热多见于女性,体质偏弱,常兼有多汗、怕冷、心悸、失眠等气血不足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相关,阴阳互根,血虚者多兼气虚,阳虚为气虚之极,阳虚者必见气虚。故对于相当部分的功能性发热在甘温除热法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加减化裁,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已完成).ppt)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