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教案(5页).doc
-
资源ID:37120154
资源大小:124.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教案(5页).doc
-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教案-第 5 页春天的色彩修改后的教案修改原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带给自然界的变化,了解和感受春天的色彩美。学生通过创作作品,体验运用各种方法表现春天的色彩,从而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原教案虽然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步骤清晰,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未免简单了一些。我觉得应当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再详细一些。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 、记忆,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2、认知目标;认识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丽。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丽。教学难点:涂色方法以及色彩的整体倾向。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春天来了”的课件,视频资料,风景照片(桃花、柳树、小草等)、范作、各种涂色工具及各种颜料。学生:彩笔,毛笔、油画棒、水粉颜料、国画颜料、水粉纸、宣纸等工具。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一、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曲唱的是什么季节?2、学生跟着音乐拍手、跳舞。3、揭题二、 展开讲授新课1、春天来了,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呢?(播放“春天来了”教学课件。)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钻出来了、桃花开了、燕子飞来了、柳树发芽了(是啊,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茵,一派迷人的景色。让我们迎着春风,感受着生机勃勃的春意吧!)3、 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颜色?找一找歌曲中表示颜色的词句。(学生说出许多颜色,教师从中归纳出春天最主要的颜色,出示色块。)4、教师归纳春天的主要颜色,让学生感知春天5、看了春天的图片,你现在能用一句话赞美春天吗?或者描写春天的诗句。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感情地朗诵寄语春天:春天,就是走在校园的路上,蓦然发现草地上多了许多嫩绿。 6、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感受春天,问题:为什么歌词中唱到“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教师归纳:因为只有观察才能发现春天的变化,才能发现春天带给大自然美丽的色彩,所以我们也要用眼睛去发现春天的色彩。7、组织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色彩,并记忆这些色彩。三、欣赏春天的画。1、实物投影出示书中范作,(分析图片中的色彩)说说这些画是怎样表现春天的色彩的?学生交流讨论2、演示范作。(播放教学课件)介绍创作方法:(1)油画棒水彩笔平涂法,(2)水粉水彩画技法(3)中国画水墨技法,(4)滴染、折染、吹画等多种方法。四、明确本课任务。用油画棒、水彩笔表现春天的景色。(具象与抽象结合)五、艺术实践(出示作业要求:利用一种或两种喜欢的方法表现春天的色彩。)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要点:色彩的选用方法、表现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六、展示评价作品交流。1、 生生互评。组织展示作品,介绍作品。2、 集体评。表现方法有创意;色彩表现富有新意,带有对春天的感受等。3、 师有选择地进行评价评。七、课堂小结、延伸。我们创作了这么多漂亮的作品,那么这些作品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装饰房间,送父母、送朋友。)课下搜集以春天为内容的古诗、成语、绘画、歌曲等,并且挑选喜欢的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绘画技法来配以插图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多种艺术形式,从而全面感受春天的美)全班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堂课。设计亮点:1、选取案例,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情景式的导入,激起学生探索的求知欲。2、语言生动形象,绘画步骤明晰,图文并茂,通过课前的预习就能让学生大致了解春天的画中各种色彩的运用。3、注重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拓展,使学生能快乐,轻松的学,快乐中增加知识,体会到美在艺术中也在生活,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