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1 新人教版(4页).doc
-
资源ID:37127825
资源大小:21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1 新人教版(4页).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1 新人教版-第 6 页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本文,体会汪曾祺小说独特的语言特色,80%的学生能归纳出其特点。2.通过品析本文,90%的学生能感悟出文章主旨,与之共鸣。3 了解端午的民风民俗,开阔眼界。学法指导:通过二次批注,品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学习过程:【导入】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知人论世】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自学】学习内容:作者家乡有哪些端午风俗?请按顺序照出来。学法提示:1、快速浏览课文,标上段落序号。找出相关内容后,用笔标注出来。2、时间3分钟。3、安静独立完成,完成的翻绿牌。 知者先行:知能17课的课内阅读部分端午八大风俗: 【探究1】探究任务: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仿佛这些鸭蛋承载着作者满满的情感。文中哪个句子让你印象最深?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和想法。探究方法提示 例如:p132第一行“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从中可以看出“我”对家乡的鸭蛋深深的喜爱,以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之情。小组分工要求:1、时间5分钟,组长组织讨论,三号坐姿。2、派一名代表上小黑板书写这个句子,注明在第几页第几行,并且,写下你的理解和感想。3、音乐停,回座位。知者先行: 知能17课的课内阅读部分【牛刀小试】P 第 行的“ ”,从中我可以看出 。【探究2】探究任务: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十分独特,通过研读本文,你能归结出其主要特点吗?探究方法提示 例如:p134第一段“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从“白嘴吃”可以看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巧妙地融入了方言,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小组分工要求:1、时间4分钟。2、组长组织讨论。【牛刀小试】我认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特点: 巧妙地融入了方言,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一言以蔽之: 【小结】文章主旨: 【应用与测评】 姥姥的端午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1第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答: 2第节和第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 3文章的第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答: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