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制动”艺术(4页).doc
-
资源ID:37141678
资源大小:136.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制动”艺术(4页).doc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制动”艺术-第 4 页投石激活数重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制动”艺术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让他们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探究者,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推出新招,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感觉,表达新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活”起来 兴趣培养 能力提高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心灵得以放飞,知识得到更新,情感得到宣泄,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在这个乐园中,师生如沐春风,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动,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以尽情的释放。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荡不起一丝涟漪,学生主动发言越来越少,学习兴趣低迷。这与我们所追求的活跃课堂差距甚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师在教学中顾虑重重,不能放开手脚,过度地主宰课堂,也有一点的关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知识的养成,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形式,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达到“制动”的效果。(一) 导出新招 捕捉新感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高度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力是学习高效进行的基本保证。十三四岁的少年大多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如果语文教师长时间地使用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势必会失去兴趣与“灵感”,木讷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哪有学生说话的平台。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语文教学更应该因教材的不同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一些短小而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及精美散文,语言本身比较形象生动,课堂上过多的讲析反倒会破坏语言本身的韵味,如果采用配乐朗诵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语言特色,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已谱曲成歌的词,可采用教学生唱歌的方法,因为这些歌曲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委婉低沉,有的激越慷慨,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意境,达到教学目的,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让学生聆听歌曲,欣赏歌词,学唱歌曲。歌会唱了,词自然也就成诵了;歌词理解了,词的情感自然也把握住了。教师还可以把抽象的文字描述与形象的图片结合起来,如教学黄河颂,先播放九曲黄河、壶口瀑布录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歌颂黄河,再诵读课文,比较自己的描述语言,赏析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凝练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对皇帝的新装一课,笔者曾让学生绘制皇帝和大臣的形象,再让学生讲述这样绘制的理由。结果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得十分兴奋,连一向比较沉默的几个学生都争着跑上讲台,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杰作”。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还曾把戏剧表演引入课堂,如教学变色龙时,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以8人小组开展活动,共同编导课本剧。根据人物特点,表演不同角色,再推选几组上台表演,其余学生针对原文对表演进行评价,着重评价表演者的动作、表情、语气。表演者既展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又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总之,初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不喜欢死记硬背,好奇心强,教师如能每堂课都给学生导出几点新招,引出学生的一点新奇感,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疲软”状态。(二)挖掘潜能 激活思维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惟疑而后悟也。”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才算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素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挖掘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记得在教学敬业与乐业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他们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不同的职业,社会价值也不同,怎么会同一价值呢?何况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课堂上我适时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肯定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辨析质疑能力,引导他们辩证地理解人生问题。经过激烈的课堂讨论,最终形成了共识:梁启超教育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而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又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我说夏洛克是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学生马上提出疑议:“老师,夏洛克不是一个坏人吗?你说他坚强,难道他是好人?”当时真为这个学生高兴,随即肯定了他:“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才是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学生。”全班同学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班级逐步形成了大胆质疑的氛围。“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每堂课我都给学生留足提问题的时间。实践表明,学生的确有很大的学习潜能,给他们主体地位,他们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教学相长,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三)尊重个性 别出心裁有评论家说过:“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任何事物、任何作品,都有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与众不同的见解,正是学生个性差异的反映,是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的闪现。课堂上,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甚至是与老师截然相反的见解,也是很需要勇气的,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就是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这时,教师如能允许他保留个人意见或适时给予表扬,学生以后就不会有“担心说错话被笑话”的顾虑,课堂上就能畅所欲言了。记得教学曹刿论战时,有学生对文中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一句提出反对意见:如果鲁庄公真的目光短浅,那么他就不会重用曹刿这样一个平头百姓,实际上他并不“鄙”呀!我觉得,这位同学出乎意料的回答和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他敢于质疑文本,且见解独到,就适时表扬了他。这位学生整堂课都面带喜色,以后一有什么新想法,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来。受了他的影响,现在班里同学都以能说出别人没想到的话为骄傲。在学到威尼斯商人时,许多同学都提出“莎士比亚笔下的剥削者夏洛克恰恰应是最大的受害者”这一新观点。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一项活动:我为夏洛克翻案。同学们综观剧情,结合政治、法律知识,有理有据,谈得十分热烈。我觉得,对语文教学而言,夏洛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更培养了创新意识,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四)打破常规 创设平台中国几千年来的礼教,强调“师道尊严”。所以课堂上,学生应该必恭必敬地坐着,专心聆听老师的讲课,及时把老师的“话”记下来,课后还要反复地记诵,最好能把老师的“话”背下来。如果学生有什么话要说,也一定要先举手,老师叫到你了,你才有说话的资格;老师没叫到你,你就得把满肚子的话“吞”回去。长此以往,学生会不会忘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能不能改一下课堂的规矩:学生不举手就可以发言呢?不是说美国学生都可以坐到书桌上听课吗?那么,我们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就必须如此这般的“循规蹈矩”呢?带着这种想法,一个周末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搜集带动物的成语。语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不必等老师叫你,只要与别人的不一样,你想写就可以上黑板。结果,同学们兴奋得不得了,争先恐后,写了满满的三黑板。这样既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胆量。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真的是被禁锢得太久了,竟对这小小的放松游戏般的课堂如此感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创设更多平台,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课,不但不会乱成一锅粥,有时还会不经意地引发一场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堂,应该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动足脑筋,有效“制动”,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解除束缚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