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初步研究_毕业论文(19页).doc
-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初步研究_毕业论文-第 页毕业论文(设计)正文题目: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初步研究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Equality Index of urban labor market in China学 院:统计与数学学院专 业:统计学班 级:统计*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 一二 年 五 月 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初步研究 摘 要: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领域的平等与歧视问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备受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导致的就业不平等正在逐渐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不和谐音符。那究竟什么才是影响就业平等的真正原因?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的度量不平等的程度?又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防范这种不平等的继续扩张呢?本文的目的在于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现有针对城镇劳动力就业不平等研究结果,对现有研究观点及方法给以介绍及论述。并进一步建立有关衡量就业平等的指标体系从而以宏观的视角来把握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对以往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就业不平等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由此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分别进行比较研究,以综合指数法来比较各省市之间的不平等。这使得文章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我国城镇就业的特点与不平等的程度,并基于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性的指数的研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一定程度的化解不平等性的继续加剧。关键词:就业平等指数; 工资回报; 就业机会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Equality Index of urban labor market in ChinaAbstract: The equality and discrimination of the urban labor market field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concern for schol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 due to a variety of complex factors that lead to employment inequality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social disharmony notes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oes the real reason is the impact of employment equity? How should we measure the extent of inequality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Also how should we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this inequa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home and abroad for the urban labor force inequality , give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 for exis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And further develop a macro perspective to grasp the measure of equality in employment index system of inequality trends, to identify the main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equal, and from these areas to improve the employ quality. The rise of inequality in China has been growing stressed in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makes an emphasis on the major role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However, until recently, a key variable in these evaluations has been ignored: the consumer price difference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provinces. The evidence of reg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 proves that the price difference and gap nominal income of the provinces has a very strong correlation; therefore, inequality reach may have be strong and systematic bias.Keywords: Index of equal employment、Pay return、Opportunities for employment 正文目录一、绪论二、理论综述三、城镇就业平等指数的构建(一)模型与方法(二) 指标体系设计与建立1.理论前提和假设2.实证分析3.指标体系的建立(三)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的实现四、结论和启示五、参考文献一、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了大量的职工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中国城镇面临严重的就业冲击波。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劳动力市场就业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平等。而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就业不平等,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然而关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平等与否如何度量,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章都是从影响就业平等的一个或几个因素来对其进行阐述的,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对此,这篇论文将利用相关经验、文献、数据等对影响当前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通过具体的研究分析,构造出一个能够很好度量就业平等的指标体系,揭示我国城镇就业的不平等程度、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我们如何对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各方面因素加以综合,以得到更加全面并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型呢?通过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解读与分析,从经验及当前已经存在的研究出发,本文旨在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由于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回报和就业机会两个层面,我们可以初步把就业平等分为:工资报酬上的平等;就业机会上的平等;决定机制的平等;社会保障以及福利上的平等,而从以往的研究中得出,其中最核心、最有说服力的在于“工资回报的平等”和“就业机会上的平等”。因此本文指标体系的建立由该点出发,找出影响工资回报平等和就业机会平等的各个可能的主要指标,如受教育水平、城镇居住年限、工作经验、从业人员性别、户籍(中国特殊机制影响)、所从事的行业类别、东西部差异等,通过综合统计评价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进一步的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的模型检验,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目标在于,运用统计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平等指标体系。并分省份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典型省份之间的平等性的差异,和四个年份的全国的不平等变化趋势。试图找出解决我国城镇就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二、理论综述最近在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上升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的极大的关注。许多关注一直集中对收入不平等的幅度和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的原因。目前对该类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不多。主要的研究成果和想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个人收入包括工资和非工资性收入,上升的收入不平等可能由收入差距和非工资收入不平等引起的。以前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资不平等及揭示工资结构的变化,例如上升的教育的回报率和工资差距在性别,行业,地区之间的扩大,导致中国城市的工资不平等上升(Chi等人,2011;Meng,2004;Appleton等人,2005;Gustafsson 和 Li,2001;Knight 和Song,2003,1991)。相比对于工资不平等的许多研究,也有相对一些研究集中在非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特别是资本收入。2)自20 世纪60 年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兴起后,教育被认为是达到收入分配公平的有效措施之一。人力资本的始祖、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是教育) 是使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与其说是缩小不如说是扩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随着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线性关系。由于教育本身的不公平,导致教育的发展不仅没有有效地发挥其改善收入分配的功能,反而加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和教育均等程度对收入分配有很大的影响。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有学者通过对我国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6 年的人均GDP、高等教育规模、6 岁以上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等数据的分析,探讨了高等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的结论。即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基尼系数下降。换言之,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不平等(周金燕、钟宇平,2010),他们通过对1991-2006年间教育扩张对收入不平等变迁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了教育和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有所作为,但是若要发展教育改善收入就业的不平等,则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水平。3)国际上有关行业间收入差距的研究是一个持续了20多年的话题。在中国,行业间的不平等已经被人们普遍感受到,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与灰色收入一样被作为“收入不公”的重要表现,而区别于由于教育回报上升导致的“收入不均等”。但是,行业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贡献到底有多大,这一贡献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对此我们都尚不清楚。这就使我们既无法了解消除行业垄断的竞争政策对于缓解收入差距有多重要,也难以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否能够自动缩小行业间的收入不均等。行业间的不平等而促使的就业不平等(陈钊、万广华、陆铭,2010),在此类研究中,行业的差异成为影响就业不平等的主要变量,他们通过基于回归方式的收入差距分解发现,行业间的不平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主要是由一些收入迅速提高的垄断行业造成的。如果要控制中国城镇的收入差距,着眼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壁垒和产品市场的行业垄断将是非常重要的政策。 4)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因素:户籍因素(胡建国,2007),他认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歧视是客观存在着的,而由于户籍歧视,特别是对农业户籍劳动者的歧视所导致分配领域不公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然而关于农民工受到的户籍歧视程度究竟有多大,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不多,并且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差异的城乡户籍歧视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该研究说明,城镇工人的工资差异中,13归结于个体特征与就业组织特征的影响,即使没有城乡户籍歧视,也会有这样的工资差距;而其余23是由城乡户籍歧视造成的。其次,市场化对于消除城市户籍歧视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分析结果发现,劳动技能与所有制中的非公有企业对于消除歧视影响具有正面的意义,而其所蕴涵的能力主义取向所体现的正是市场经济的特征。5) 由城乡分割、工资差异、就业机会不平等等因素影响着就业的平等性(张昭时、钱雪亚,2011)他们认为城乡分割是造成农村户籍劳动者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根源,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的分割主要体现在工资回报和就业机会两个层面,前者反应的是不同户籍劳动者在就业结果上的不平等,即作为城镇劳动者,农村户籍劳动力没有享受到同工同酬的权力;后者反映的则是不同户籍劳动者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即作为城镇居民,农村户籍劳动力没有享受到市民的同等权力(姚先国,2007;钱雪亚等,2009;陆学艺,2010)。与之对应,分割程度测算区分为:工资回报层面测算模型和就业机会层面的测算模型。工资回报层面测算模型量化了户籍身份所决定的是、城乡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回报差异。三、城镇就业平等指数的构建 (一)模型与方法由于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主要体现在工资回报和就业机会两个层面,前者反映的是不同劳动者在就业结果上的不平等,即不同劳动者没有受到同工同酬的权利;后者反映的是劳动者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不同的劳动者没有得到同等权利(姚先国,2007;钱雪亚等,2009;陆学艺,2010)。与之对应,建立的指标体系分为工资回报层面测算模型和就业机会层面进行分析。(如图一)图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为了能够更加合理和全面的反应城镇就业的不平等,我们借助于统计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得到综合的指数体系。关于综合统计评价方法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它对所分析的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认识。从本质上看综合评价结果仍然是一种统计综合指标,但它所概括或综合的内容较一般统计综合指标广泛得多、全面得多。它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本评价信息全部集中或浓缩为一个综合评价价值,从而使我们能够很方便地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2、对不同单位或不同地区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与排序,有助于反映各个单位或地区在同类现象总体中的层次位置,并且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唤起竞争意识。3、综合评价的结果要么以“数值”的形式出现、要么以排序或分类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可以看做是一种统计指标的具体表现,因此,综合评价结果还可以继续分析。可见综合评价过程也是统计指标的构造的过程,只是这种统计指标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抽象性。 同时,该方法是指对统计总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速度快慢、质变程度、各种关系协调与否、稳定状态等做出定量描述与评判的一种统计分析活动与统计分析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平等的协调程度和稳定状态。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中,综合统计评价, 是人们参照一定标准对评价客体的价值或优劣进行比较评判的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方式。它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测量平等优劣。统计综合评价是社会经济统计领域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统计方法分支。从方法类型的归属来看,它属于“综合指标法”,因为综合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统计指标值。在运用该方法时,一般要参照一定的标准对某个(或某些)事物、行为、认识(统称为评价客体)进行评定、判别和估计其价值高低或优劣,并通过评价而达到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指导一定的决策行为。综合统计评价的作用有一下几个方面:1、对所分析的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从本质上看综合评价结果仍然是一种统计综合指标。它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本评价信息全部集中或浓缩为一个综合评价值。2、对不同单位或不同地区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与排序,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3、对同一单位或地区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动态分析,从而了解自身整体实力的发展变化情况。4、综合评价结果还可以继续分析,例如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作计量经济模型,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作假设检验或因素分析。 为了尽量准确、科学地反映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平等程度,必须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定量地表现就业不平等的各个方面。本文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除了吸收国内外已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外,特别考虑了以下原则:(1) 科学性。指标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建立综合评价指数的内涵,同时,指标要能在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价。(2) 目的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与研究目的相吻合。本文的目标在于,运用统计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平等指标体系。并分省份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典型省份之间的平等性的差异,和三个年份的全国的不平等变化趋势。试图找出解决我国城镇就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3) 可比性。在展开综合评价时,无论是综合评价方法还是评价对象,均应注意可比性。由于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不同评价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有时是不同的,所以也是不可比的,为了保证评价结论的可比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注意前后的一贯性。(4)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满足简便易行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避免相同或含义相近变量的重复出现,因之做到简明、概括,并具有代表性。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统计与核算基础,可作计量分析之用。另外,反映指标的数据必须能够收集到。在综合指数评价中,确定因子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中在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取统计综合评价中的层次分析构权法来进行构权,由于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在构权时同样分为两个部分来给予权重,同时,将地域差异的因素分解出来单独研究,最后再予以综合。基本思路如下:将评价指标列成棋牌式平衡表(AHP判断矩阵)(如矩阵1)。表示i因子的重要性与j因子的重要性的比重。求解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这里我们采用幂乘法,通过逐步迭代来求权重,解下列方程:式中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就是所求的统计权数。在确定了主要因素的权重后,在采用相应的平方平均法,对其进行综合,从而构建综合指数。 (二) 指标体系设计与建立1. 理论前提和假设前提假设由于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教育、公共卫生及社会保障等能够缓解就业不平等的财政支出较少,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相关因素表现不明显。但在2000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不平等性加强,国家开始关注日益增加的就业不平等,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就业的不平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的宏观支出。由于此类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平等的加剧,因此我们在此假设,我国增加的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支出都是投入到那些之前没有享受到了这些权利的省份和个人身上。所以,在该文章中,我们采用的不是总量数据,而是我国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的投入和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的数据,来反应平等性。2. 实证分析在我们的文章中,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此分为就业机会和工资回报两个层面,前者是体现了影响就业不平等的原因,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因素所导致的就业不平等: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政府的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就业机会的不平等是造成就业不平等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上,而人力资本包括身体健康和教育水平两个部分,这里的三个指标正好对其有全面的解释。同时以上的三个因素都为正指标,即相关投入越大,平等指数的值越大,平等性越强。选取以上三个二级因子的目的在于衡量国家在消除就业不平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结果的平等性,即工资回报层面测算模型量化了有多个因素所决定的城镇劳动者的工资回报差异。本文重点考虑一下因素:性别因素、受教育的年限、劳动者所属行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职业(国有、非国有企业)、地域差异(华南, 华东, 西南, 东北, 华北以及西北)。这是由于这些指标都是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的,也就是说影响收入发热因素有性别、年龄、所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的这些方面。它们表现了我国“同工不同酬”的客观存在,以及在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的四个与此相关性较强的四个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取统计综合评价中的层次分析构权法来进行构权,由于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在构权时同样分为两个部分来给予权重,同时,将地域差异的因素分解出来单独研究,最后再予以综合。计算过程如下: 分别将两个层面的(李金昌、苏为华,2011)评价指标(=3、=4)列成两个棋牌式平衡表(AHP判断矩阵)(如矩阵2、矩阵3)。 上表中的A(就业机会)和B(工资回报)中的元素的含义如下:对A中元素来说,表示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指标的重要性与其他之比,表示政府的教育投入指标的重要性与其他之比,表示社会保障指标的重要性与其他指标之比。在B中,i=1表示受教育的年限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比,i=2为劳动者所属行业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比,i=3是职业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之比,i=4则为性别因素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的比。同时在确定统计权数时,此处采用的是1-9比率标度(萨蒂)。求解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这里我们采用幂乘法,通过逐步迭代来求权重,解下列方程:式中、分别为A、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就是所求的统计权数。我们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得到以下结果 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率法的检验,得出:,通过检验。同理: 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率法的检验,得出: ,通过检验。 由于都通过了检验,我们又进一步对以上比率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得到:根据德尔菲法(如下表1)以及以往的经验数据,工资回报的因素对就业的不平等有更大的影响,因此在综合权重时,我们赋予其60%,就业机会40%。最终得到的权重为:表1 专家法比重确定表工资回报因素就业机会因素专家10.70.3专家20.60.4专家30.60.4专家40.50.5专家50.70.3专家60.40.6专家70.650.35专家80.50.5专家90.80.2专家100.60.4平均值0.6050.395基于以上的比重,同时,为了让指数体系能够更好的反应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从我国的六大区域:华南, 华东, 西南, 东北, 华北以及西北,分别选取典型省份,进行分省份的指数计算,最后计算全国的总指数。本文选取的六个省份为: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对于一些指标的指数值,在此做一下定义,性别指数为城镇就业总人数中男性比女性的比例,职业为国有比非国有的城镇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之比,劳动者所属行业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之比,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指标指数为高等教育(专科以上)与非高等教育人数在工资收入上的比。其他指标为了消除计量单位的不一致的影响,进行无量纲处理,全都以占当地GDP的比例来度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8、2006、200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2008、2006、2001;各省统计年鉴2010、2008、2006、2001)3. 指标体系的建立综合指数法,又称平均数指数法,简称指数法。用该种方法建立平等指数的计算过程如下:(1)根据具体现象特点与评价目标,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设有6项指标,分别记为: (2) 确定某个单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在文章中对于一个变量中存在的两种情况,我们进行简单的做比,对于定量的指标,我们将其进行无量纲处理,即除以该省的GDP。对于指标标准值的选择,我们通过以往的文献经验,选取浙江省2000年的数据作为标准值,原因是,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市场化的程度较高、市场经济发展的较为完善,不平等性相对较低。(3) 采用一定方法构造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权数(i=1,2,.,p)具体处理,已经在(一)中做了具体阐述。(4) 计算单项指标的指数值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正指标:. 逆指标:. 式中, 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 >1表明该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值高于标准水平; <1表明该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值低于标准水平; =1表明该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值等于平均水平。 越大,说明该项指标评价水平越高。本文中,我们将2000年的浙江省的数据作为标准值,因为浙江省在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方面相对比较平等,并且在选择标准值时,可以是本地区、本系统同行业中一定时期内(如过去的三年或五年等)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也可以是历史最高水平或计划水平,也可以是某一理想水平。而浙江省发展相对均衡,因此被选作标准省份,同时,我们选取2000年的浙江省的数据作为标准值,是为了更好的比较近些年来城镇劳动力平等与十年前较为平等的省份的平等情况。并且在确定正逆指标时,本文考虑到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等两个方面,从就业机会不平等的方面来看,我们选取的三个指标值都属于正指标,即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和社会保障投入占GDP的比重越大,城镇市场劳动力就业就越平等。而对于结果的不平等的四个因素来说,受教育年限的工资差异比、劳动者所属的行业的工资差异比、劳动者职业的工资差异比及劳动者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越小,平等性越强,因为他们属于逆指标。在计算是,我们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计算分析。 (5)将单项评价指数进行加权合成,求得总指数,由于 也是单项指数的加权平均,也是我们所要的平等指数。它的计算方法多样,在本文中,采用平方平均综合指数法,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平等的程度,即是要抓住平等程度高的省份以及年度,这恰好是平方平均法中所能体现出来的,它适用于强调抓重点搞突出的情形,它鼓励抓大放小(由于在我们的指数体系中,综合指数的值越大,即表示平等程度越高),重奖先进指标,当被平均的指标中出现个别特别突出的指标,则平方平均值也会因此比较高。其计算公式如下: (6)最后根据值得大小对评价对象状态的高低优劣进行排类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三)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的实现基于对所选六个省市和全国的指标,本文分别研究三个年份的数据。目的在于,在构建指数体系的同时查看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的发展趋势。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得到以下三个表格。(见表1、2、3)分别表示了2000年、2005年、2007年、2008年的所选的有典型代表性的六省和全国在6个指标方面的表现和综合的平等指数值。(指数的构成和计算方法已在上一部分有所阐述)表2 2000年全国六省指标值2000年权重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全国公共卫生0.0830 0.0049 0.0044 0.0045 0.0050 0.0055 0.0050 0.0031 教育支出0.1259 0.0150 0.0163 0.0215 0.0282 0.0162 0.0170 0.0197 社会保障0.1911 0.0015 0.0031 0.0018 0.0034 0.0036 0.0043 0.0024 受教育年限0.1513 0.0576 0.0768 0.0247 0.0477 0.0242 0.0338 0.0359 行业0.2347 0.5365 0.9060 0.6508 0.5933 0.5586 0.3225 0.4818 职业0.1513 1.4040 2.7146 3.0721 2.9898 3.4484 1.4178 2.5015 性别0.0628 1.3755 1.5995 1.5527 1.7906 1.7861 1.5833 1.6324 表3 2005年全国六省指标值2005年权重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全国公共卫生0.0830 0.0067 0.0056 0.0109 0.0059 0.0093 0.0048 0.0047 教育支出0.1259 0.0147 0.0203 0.0104 0.0295 0.0167 0.0172 0.0279 社会保障0.1911 0.0019 0.0035 0.0014 0.0029 0.0040 0.0045 0.0038 受教育年限0.1513 0.0815 0.1096 0.0535 0.0826 0.0438 0.0693 0.0727 行业0.2347 0.2759 0.7430 1.0424 0.5653 2.6142 0.9523 0.7608 职业0.1513 1.9119 2.9103 3.3054 3.3195 2.3568 1.0639 2.5435 性别0.0628 1.3241 1.0279 1.4698 2.0829 1.9782 1.5698 1.6385 表4 2007年全国六省指标值2007年权重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全国公共卫生0.0830 0.0044 0.0060 0.0093 0.0051 0.0094 0.0060 0.0044 教育支出0.1259 0.0181 0.0226 0.0113 0.0268 0.0179 0.0205 0.0312 社会保障0.1911 0.0059 0.0046 0.0038 0.0039 0.0026 0.0058 0.0021 受教育年限0.1513 0.0874 0.1074 0.0546 0.0886 0.0425 0.0874 0.0707 行业0.2347 1.0418 0.6884 1.0896 0.8906 2.8265 1.0129 0.8279 职业0.1513 1.8894 2.8726 3.2528 2.8511 2.2287 1.8436 2.5630 性别0.0628 1.3196 1.6245 1.8683 1.9023 1.9938 1.4687 1.6455 表5 2009年全国六省指标值2009年权重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全国公共卫生0.0830 0.0044 0.0061 0.0061 0.0054 0.0061 0.0077 0.0046 教育支出0.1259 0.0103 0.0128 0.0107 0.0281 0.0219 0.0226 0.0226 社会保障0.1911 0.0070 0.0061 0.0040 0.0031 0.0043 0.0067 0.0047 受教育年限0.1513 0.0843 0.1394 0.0630 0.0917 0.0579 0.1164 0.1074 行业0.2347 1.1918 0.7447 1.1158 0.9124 2.0878 1.2459 0.8151 职业0.1513 1.8256 2.4258 1.4817 2.7891 2.9736 1.6947 2.1371 性别0.0628 1.3620 1.0208 1.5410 1.8216 1.5763 1.4679 1.6882 由于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阐述了关于综合评价的方法,其中,需要以浙江省2000年的数据的值作为标准值,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浙江省数据的值对其他的数据处理,得到:表6 2000年全国六省标准化指标值2000年*权重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全国公共卫生0.0830 0.9834 0.8667 0.8928 0.9935 1.0868 1.0000 0.6178 教育支出0.1259 0.8791 0.9560 1.2613 1.6520 0.9482 1.0000 1.1570 社会保障0.1911 0.3420 0.7177 0.4195 0.7891 0.8321 1.0000 0.5583 受教育年限0.1513 0.5864 0.4396 1.3677 0.7082 1.3982 1.0000 0.9404 行业0.2347 0.6012 0.3560 0.4956 0.5437 0.5774 1.0000 0.6694 职业0.1513 1.0098 0.5223 0.4615 0.4742 0.4112 1.0000 0.5668 性别0.0628 1.1511 0.9899 1.0197 0.8843 0.8865 1.0000 0.9699 平方平均综合指数0.7577 0.6615 0.8592 0.8791 0.8902 1.0000 0.7787 表7 2005年全国六省标准化指标值2005年*权重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全国公共卫生0.0830 1.3302 1.1132 2.1757 1.1663 1.8532 0.9611 0.9316 教育支出0.1259 0.8637 1.1885 0.6118 1.7283 0.9827 1.0111 1.6376 社会保障0.1911 0.4313 0.8023 0.3213 0.6770 0.9293 1.0293 0.8717 受教育年限0.1513 0.4142 0.3081 0.6311 0.4089 0.7704 0.4874 0.4644 行业0.2347 1.1689